韓文字體:韓國為何不再使用漢字?-字體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韓國為何不再使用漢字?

韓國使用漢字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西元前2、3世紀的戰國時期,漢字便傳入朝鮮,經歷了借用漢字標記、漢諺混用和韓漢混用三個階段。

漢字雖然最早由中國人創立,但作為高度繁榮的漢文化載體,卻流傳甚廣,影響深遠。

從秦漢時期開始,乃至唐代開始形成規模,明代以後逐漸確立了現代意義的"漢字文化圈",對週邊國家和地區的語言產生了巨大影響。正如語言學家王力所說:"漢語自秦漢以後,由於漢族文化的先進,逐漸傳入了外國,特別是日本、朝鮮和越南。日本語、朝鮮語和越南語都接受了漢語的巨大影響,向漢語吸收了大量詞語,成為它們自己詞彙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韓國和中國一衣帶水,由於地緣上的優勢,漢語最早傳入朝鮮半島,但直到公元後幾世紀才開始流行。

當時朝鮮半島上的朝鮮語並沒有相對應的文字系統,加上漢文化高度發達,漢字便成了朝鮮半島官方的正式文字,但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只有貴族階層可以學習到,普通平民大多為文盲。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官方的正式文書和文人的創作都是以漢字進行的,例如韓國和朝鮮的史書《三國遺事》(三國指高句麗、百濟、新羅)中就有"常遣子弟造朝宿衛,入學而誦習""此卿等輔助之力也",新羅時期的詩人崔致遠寫有《秋夜雨中》:"秋風唯苦吟,舉世少知音。 ,燈前萬裡心。

為了從根本解決語言和文字不能統一的問題,普及人民的教育和規範漢字的發音。 1443年,世宗大王編寫了《訓民正音》,意在教導百姓以正確的字音。正如他在序言中所寫"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矣。 "最初的《訓民正音》有11個元音,17個輔音,共28個字母。透過這28個字母組合成音節,來拼寫漢字,以這樣的方式來表記文字,稱為"諺文"。經過不斷地發展,遂成今天的韓國語。

《訓民正音》頒布後不僅解決了漢字不能表記字音的問題,規範了漢字的讀音和寫法,也打破了貴族對於知識的壟斷,減少了文盲的數量。然而,諺文的創制雖然方便一般民眾學習,但上層士大夫對此十分排斥。他們認為諺文是下層社會的俗文,漢文創作才是雅文,雅文和俗文並存的局面持續了很久。

19世紀末,韓國進入開化時期。開化派的代表人物俞吉浚提出了韓漢混用的思想,並在行文過程中交替使用韓文和漢文。他所寫的《西遊見聞》一書中,採用了韓漢混用的問題,出版後便引起轟動,後來該書也成為韓漢文體行文的範本,純漢字的文體開始向韓漢混用的文體過過渡,成為朝鮮半島的通用文體。韓漢混用文體中的漢字詞彙,有些來自中國,有些則是在日本殖民時期產生的。

二戰後,中國國力逐漸衰落,漢字也失去了影響力。而此時韓國在擺脫殖民統治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有學者開始主張廢除漢字,實行"韓文專用"政策,並於1948年制定《韓文專用法案》,禁止公開使用漢字。 1970年後,韓國小學和中學教科書中的漢字也被取消,漢字文體逐漸消失,純韓文文體開始取而代之。

然而,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隨著全球一體化和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韓國等漢字文化圈中的國家又開始重視起漢字,並主張恢復漢字和漢語課程。

2005年,韓國政府正式宣佈在所有交通標誌和公務文件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的需要。 2009年,20名前韓國政府官員聯名上書呼籲政府強化漢字教育。

2019年,韓國教育部規定,韓國小學五到六年級教材將標註漢字及其發音和釋義。廢除漢字,雖然為韓國掃盲帶來便利,但韓國的許多史書和古籍都是用漢字書寫的,以致許多年輕一輩甚至無法讀懂本國史書。正如一位日本學者所說的:"我們比韓國人聰明。廢掉漢字,實際上是摒棄了這個字所負載的文化,否定自己的歷史。韓國人現在後悔了,不過可能來不及了。"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han-guo-wei-he-bu-zai-shi-yong-han-zi.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