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褒禪山記:古文觀止-王安石之遊褒禪山記-字體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古文觀止-王安石之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是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作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所有的頭銜中,改革家讓他的為官生涯幾經起伏。 熙寧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鬱然病逝於鍾山,享年六十六歲。

該文是王安石在辭職回家的歸途中遊覽了褒禪山後,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遊記。該篇遊記因事見理,夾敘夾議,其中闡述的諸多思想,不僅在當時難能可貴,在當今社會也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

下面我們來一起欣賞這篇以遊蹤為線索的散文。

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塚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譯文】:

褒禪山也叫華山。唐代慧褒和尚,在這裡築室定居,死後就埋葬在這裡。因為這個緣故,就把這座山稱作褒禪山。現在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墓地。距離禪院東邊五里路的地方,有一個洞被稱為華山洞,是因為它地處華山的南面而得名的。距離洞口一百多步遠的地方,有一塊倒伏在路上的石碑,碑上的文字已經模糊不清,只有「花山」這兩個字還可以看清楚。現在讀“華”字,把它當成“華實”的“華”,大概字音讀錯了。

這段主要先是講述唐朝有一個名叫慧褒的和尚,定居在華山之下,死後又葬在這裡,所以華山又叫做褒禪山。介紹名字由來之後,就轉而寫到如今看到的慧空禪院,就是當年慧褒禪師居住的房舍和墳墓之所在。後記敘褒禪山的名勝華山洞,為下文的遊覽做鋪墊。

======================================== ==========================

原文】: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 span style="color: #333333; --tt-darkmode-color: #A3A3A3;">,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隨之 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譯文】:

山下平坦開闊,有股泉水從旁邊流出,到這裡來遊寬井題字留念的人很多,這就是所謂的「前洞」。由此而向上走五、六里,有一個曲暗深速的山洞,進去以後,感到寒氣襲人。要問它有多深,連那些特別喜愛遊山玩水的人也不能達到盡頭。這個洞就叫作「後洞」。我和四個同伴舉起火把走進去,越往深處走,前進就越困難,反面看到的景緻就感到越發奇妙

同伴中有一位意志鬆懈而想退出去的叫道:「如果不回去,火把就要燒完了!」於是大家都跟他一起出洞來了。估計我們所到達的深度,與那些喜歡遊覽的人相比,還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環顧洞壁左右,來到這裡並且刻字留念的人已經很多了。 這大概是因為越往深處走,到的人就越少了吧。 當我剛從洞裡退出來的時候,我還有力氣能續前進,火把也還足夠繼續照明。出洞後,有人就抱怨那個吵著要退出來的人,我也後悔自己跟著一起退了出來,而沒能盡情享受遊覽的樂趣

這段主要寫作者一行人,先入前洞,後來進入後洞,所觀景色部不同,越往裡面越奇妙。由於其中一個人的 意志鬆懈想要回去,於是只能退了回來,而沒有盡情享受遊覽的樂趣。

======================================== =========================

原文】: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所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訌,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訌之乎?此餘之所得也。

譯文

我深有感悟,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烏獸這樣一些自然現象時,往往都有體會心得,這是因為他們思考得很深入,而且思路寬廣,無所不在。 平坦而近便的地方,遊人就多,艱險而偏遠的地方,到達的人就很少了。然而世間的雄奇壯麗和極不尋常的勝景,常常是在艱險偏遠而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因此沒有堅強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 有志向,不肯輕易地停止前進,但是如果力氣不充足也不能到達。既有志向與力氣,又不輕易地鬆懈,但是到了幽深昏暗而令人迷茫的地方, 如果沒有外物的輔助,也還是不能到達的。然而如果體力足以到達,而努力不夠,以至沒有到達,這在別人看來是可以怪罪笑的,自己也會產生悔恨。 如果我自己已經盡了主觀努力,依舊不能到達,那就可以不必悔恨,而別人又會有誰來怪我呢?這就是我的心得。

這段主要講解作者遊玩前洞和後洞之後的感悟。先是藉古鑑今,古人觀察自然現象時,都對事物觀察思索得深切,如今自己也思考深切一番。作者認為“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進而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有的是沒有堅強的意志,有的是因為力氣不足,有的是沒有相應的外物相輔助。若是體力足而沒有盡力而為,則會被怪罪與宥笑。但是如果盡力而為不能達到,那就不必悔恨。作者透過遊覽的一件入洞小事情,進行闡述一個深刻的道理,真可謂是以小見大。

======================================== ==========================

原文】: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譯文】:

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產生了聯想和感慨:由於古代的書籍文獻散失,後世的人以訥傳訌,許多事物的真實情況就無法弄清了,這樣的例子難道說得盡嗎?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選擇的原因啊

這段主要是透過倒在地上的石碑,產生了聯想和感慨,警醒世人要深刻思考和謹慎選擇。

感悟:

王安石不愧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透過一次遊玩深洞,就能引申出許多深刻的道理。我相信這篇遊記可以為大家帶來很多思考。例如,我們在遇到自己認為對的,而不被認可的時候,王安石說:“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這足以給你以力量繼續堅持。當我明明一切都準備好了,結果卻不盡人意,王安石說“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也足以給你安撫你低落的心境而繼續前行。回望王安石的一生,雖是宦海沉浮,他依然奮鬥一生堅持改革,不管遇到如何阻力,都不改其志。由此看來,這篇文章不僅是其一生的印證,更是其無悔的宣言。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gu-wen-guan-zhi-wang-an-shi-zhi-you-bao-chan-shan-ji.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