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字體:「仿宋體」專利認證一百年-字體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仿宋體」專利認證一百年

丁輔、丁三在兄弟

聚珍仿宋印書局商標批件,1920年

中華書局仿宋頭號字樣本

聚珍仿宋事務部舊影

聚珍仿宋版創製緣起 (丁輔1923年印行)

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廣告

1924年,中華書局以「聚珍仿宋版」印製的《四部備要》叢書廣告

整整一百年前,時為1920年8月,剛過「不惑」年的丁輔(1879—1949,又名丁仁),收到了一封政府批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國家認可的,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字體發明者和使用者。

內務部批第六三五號

原具呈人聚珍仿宋印書局經理丁仁,呈一件呈送仿宋歐體字模暨樣本,請註冊給照由:據呈稱廣徵宋版書籍,精摹字體,出資聘人仿刻鉛質活字,精製銅模,範鑄鉛字,仿宋版格式排成書籍,現總計鑄成之字有頭號、二號、四號及二號、三號長體夾注各歐體宋字共計五種;已摹寫樣本陸續創鑄者,計頂號、初號、三號、五號及頭號、四號長體夾注等字,又創製長短體字及西夏字體。凡已製未成之字共計八種,一俟全副製成即可分次發行。等情並將已製成之頭號鋼模及鉛字等五種暨仿宋歐體字模樣本,聚珍仿宋版式樣本各二份,註冊費五元到部。核與著作權法第七條暨第十三條尚屬相符,應準註冊。給照以後,續成之字仍應及時呈送備案,合行批示執照,並發此批。

中華民國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署內務總長張(印)

丁氏發明的這種字體,在中國古典書法與現代印刷工業之間架設了一條通道,也為追逐復古風尚的國人提供了一種批量製造的標準。丁氏發明的這種“仿宋歐體字”與“聚珍仿宋版”,使得中國傳統書籍(尤其是木板刻印書籍)的印製,開始擺脫對純手工的依賴,不再只依賴於底版書寫者、刻版工匠以及刻印書籍出資人與投資者本身的偏好與個性,而可以成為一種標準化、規模化的產業模式,還可以隨之成為全民普及性質、物美價廉的一種文化薰陶。

為先父編印詩集,丁氏兄弟創作“聚珍仿宋版”

1919年,丁立誠所著《小槐簃吟稿》刊印面世。丁氏並不是明清兩代的“古人”,只不過清末一介文人。中華民國剛一成立,丁氏即病逝;《小槐簃吟稿》是他的兩個兒子(丁輔、丁三在兩兄弟)為其刊印的詩集,以資緬懷先父。

這首詩集正文印製使用的是三號方體字,雖形體方正莊重,但卻不是市面上常見的橫細豎粗的“宋體字”,而是橫豎筆畫結體均勻,富於清朗勁挺的楷書意味。

丁氏兄弟從1911年開始籌劃為先父編印詩集,卻始終覺得當時通行的方形“宋體字”,莊重有餘、靈秀不足,印行詩集不應該用這麼刻板重拙的字體。可是,當時根本找不到,也沒有現成的符合其標準的那種「理想字體」;市面上普遍存有的,皆是沿襲、套用或局部修整清代官版刻書標準字體,皆為橫斷面豎粗的方形“宋體字”,模式無一例外。丁氏兄弟想要的那種,流露著清秀流暢楷書筆意,又有略微連動態勢的精雅字體。失望之餘,從小飽讀經典、精於書法篆刻的兩兄弟心生創意,決意自己動手,刻鑄一套合乎自己心意的字模。

丁氏兄弟決定廣徵宋版書籍,親自仿寫,刻製活字,然後拼版印刷。原本打算以黃楊木刻字(曾試刻過一批),但工費太大,才決定易木為鉛,並赴上海出資聘請當時的名刻工徐錫祥、朱義葆二人合刻鉛質活字,並精製銅模,範鑄鉛字。

時至1916年,這種經過丁氏兄弟加工設計之後的楷體字,這種經過模仿歐體(歐陽詢的書體)的統一改型的字體,由於字體原形均出自宋版書籍,他們即將這一字體命名為「仿宋歐體字」。

丁氏兄弟為之鍾情並因之傾力創制的這種字體,其出現的年代,遠遠早於已經明清兩代固化為方形符碼的“宋體字”,它的形態根基仍然是楷體字,成形時間是早於宋代的「歐體字」。

所謂的“歐體字”,即其開創者歐陽詢所書字體,這一字體的出現,若按年代劃分則應稱之為“初唐體”,而絕非“宋體”,似乎也更不應命名為「仿宋體」。只因這種“歐體字”,在宋代才被書商及印書者摹寫定型,大量使用於刻板印書,成為宋版書的“標配”字體。

一百年前,丁氏兄弟為「歐體」正名,明確稱其創製的字體為「仿宋歐體字」。同時,也為以此字體為核心技術,摹仿宋版書版式的活字印書版式命名,稱之為「聚珍仿宋版」。此新發明的版式與「仿宋歐體字」一道,共同申報國家專利。

所謂“聚珍”,就是活字印刷的意思,始於清代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也是認為「活字」一詞不雅,而替之以「聚珍」一詞,「聚珍」有聚攏字模印就珍本之意。於丁氏兄弟而言,此「聚珍」前綴,除了沿襲成說、有所增飾之外,或可用來形容丁氏兄弟多年聚集宋版字體樣本,多年精心鑄造,方得成就珍貴字模之意。

須知,「仿宋歐體字」與「聚珍仿宋版」尚未申報專利之際,丁氏兄弟之一丁三在,即不幸於1917年英年早逝。其兄丁輔之,全力承續兄弟合作未竟之事業。

當商務印書館希望與之合作,覺得「聚珍」二字太過繁冗餘在書籍中予以標示時,遭到了丁輔之的斷然拒絕。不久,丁輔創辦“聚珍仿宋印書局”,一時名揚海內。後雖為中華書局購併,丁氏仍一直居於技術總監地位,且「聚珍仿宋版」的專利名稱,一直明確地標示於所印書籍的版心及頁面之上。

可以說,「聚珍」二字,從被丁輔之用於專利名稱開始,一直處於與「仿宋」二字同等重要之地位。 「聚珍」二字,包蘊著丁氏兄弟共同創作專利字體與版式的某種獨特情感寄託。

「聚珍仿宋版」稱得上保存國粹

上海《民國日報》於1916年10月30日刊發的,一篇題為《保存國粹之苦心》的未署名文章,此文可能是國內現存最早記述「聚珍仿宋版」創始末的文章。

保存國粹之苦心

杭州丁竹舟、鬆生兩先生,家富藏書;若子若孫,無不剛經柔史,日事考訂。而名三厄,字不識者,為南社鉅子,尤其精目錄之學,常慨宋元本之漸稀,聚珍板之適用。去冬,偶遊浦東之王家港鎮,愛其地方僻靜,因-程氏唐氏屋,召集寫工、木工、刻工;仿歐宋體字,琢黃楊木坯,剞劂求精,選擇從嚴,定名曰「聚珍仿宋印書局」。近已遷來滬上美界北火車站均益裡六弄,將預備雕銅模、澆鉛字,排印成書,當為印刷界中開一異彩。聞斯舉,繆筱珊、章太炎諸先生極為讚許。惜其未招股分,以致經濟支絀,未能求其速成。噫,此實保存國粹之必要,竟無海內資本家出而提倡之。如不識者,真有心也。其自撰緣起雲:

中古書契之作​​,手續繁而功用簡,刻竹以為記載,汗簡以靳保存,至不便也。自蒙恬造筆,乃多書縹;蔡倫造紙,乃有書卷。迨及隨開皇中,雕撰遺經,鏤版以始。唐五代因之,至北宋而其道大備。其時刊本率由能書之士膳寫上版,故字體書各不同。元以降,趙松雪之書盛行,刻書者多用之。訫有明隆萬時,用有專屬方體之書工,以備鋟版者,即今日所盛行之「宋體字」所從出也。夷,考北宋刊本以大小歐體字刻版者,最為適觀。以其間架、波磔、穠織得中而又充滿,無跛腳肥矜之病。 「宋體字」之所由仿也。乃閱時既久,歐體寖失,遂成今日膚廓之字樣。好古者乃有歐宋體字之倡導,非矯同,實反古也。

清初以右文之治,網羅一代人心,武英殿校刊古今書籍甚夥,聚珍版乃應時而作,是為活字印刷中興時代。蓋活字印書,宋代已有為之者,以其費廉於鋟版也。於是有泥字、瓦字、錫字、銅字、木字各種之製作。然武英殿木字刊刻至二十五萬個以上,則不得謂非空前之活字矣。清季海禁開,西洋輸入鉛活字及機器印書之法,始由香港教會制中國字一付,專為排印教會書籍之用,時稱「香港字」。其分寸若今之「四號字」。日本乃推廣,製成大小鉛字七種,以供中國印書之用,謂之“明朝字”,人咸便之。活字印書之業,乃大盛。今之號稱能自製活字,以應印書之求者,特由日本所輸之字轉制以成,非能寫刻字樣以為之也。故字體所限,僅為膚廓之「宋體字」一種而已。

夫版之所以貴乎北宋者,非徒以其古也。其字體之端嚴,刊刻之精良,實為各種刊本之冠。三厄有鑑於此,因制為歐宋體活字,刻木模蠟,範銅澆鉛,經種種手續,成方體字七種,長體字三種,扁體字三種,以應好古者之所需求。非敢曰以因為創,遂欲放異彩,於印書界中,亦備一格,俾印書者得以採擇雲爾。

上述近千字介紹中,有700餘字的內容摘自丁三在所撰《聚珍仿宋版緣起》,此文後來輯入丁輔之印製的《聚珍仿宋版式各種樣張》的宣傳冊中,乃丁氏兄弟創制專利歷程的最為確鑿、最直接的歷史文獻。

之後,「聚珍仿宋版」的名號,將隨著中華書局一套大型叢書的出版發行,聲名遠播四方,享譽大江南北。

聲名遠播四方,享譽大江南北

丁輔之拒絕刪除「聚珍」二字,與商務印書館斷絕合作關係之後,從1919年起,中華書局已確定盤並聚珍仿宋印書局。 1920年6月,雙方議定正價二萬六千元的盤併金額。可能是出於進一步保護智慧財產權,以及出於增加談判籌碼的需要,1920年11月5日,聚珍仿宋印書局也向農商部申請了註冊商標。不久,1921年初,雙方即議妥全部條件,正式訂立合約。是年6月6日的《申報》刊登了聚珍仿宋印書局的啟事:“本局已併入中華書局總廠,以後關於法律上權利義務完全由中華書局代表。”

中華書局收購了聚珍仿宋印書局已鑄成的頭號、二號、四號,三號、三號長體夾注各歐體宋字,共五種銅模鉛字;已摹寫樣本陸續刻鑄的頂號、初號、三號、五號及頭號、四號長體夾注及長短體字以及西夏字體,共八種銅模鉛字。盤並之後,中華書局方面允準丁氏享有「聚珍仿宋版」專利三十年。同時也與其訂立為期十年的聘任合同,由其擔任新設的「聚珍仿宋部」主任。

就在聚珍仿宋印書局與中華書局商洽盤並事宜的這一年,1920年,雄心勃勃的中華書局,開始籌備輯印《四部備要》大型古籍整理叢書,這套叢書涵蓋中國古籍的經史子集四部精要,全套叢書達到了一萬一千三百零五萬卷,分訂為二千五百冊。印製這一大型叢書的重任,理所當然地選擇了「聚珍仿宋版」。或者說,極有可能正是因為出於要印行《四部備要》的考慮,中華書局才毅然決然地啟動了盤並聚珍仿宋印書局的計劃,且僅用一年時間即完成了此計劃。

從1922年開始,中華書局開始對外發布《四部備要》「第一集」預約;1923年,發布第「第二集」預約。到1926年,《四部備要》全部開始預約訂購。所有預約也全部額滿,各地的訂購需求仍源源不絕。中華書局在讀者的強烈要求之下,開始多次重輯重印,並進行分部、分割預訂、單套零售等多種銷售方式,滿足不同需求層次的讀者。至1936年時,《四部備要》整體重印了6次之多。

就中華書局以「聚珍仿宋版」印製《四庫備要》,整體工作非常繁重且相關人員與機構均超負荷運轉之際,社會各界慕名而來,要求以「聚珍仿宋版」印製各類印刷品(名片、賀卡等)、讀物、著述、文集者也是絡繹不絕。中華書局「聚珍仿宋部」一時門庭若市,工作人員則已顯疲累之態,接件印製週期往往一再延後,一拖再拖。即便登門求印者,乃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著名學者王國維,也概莫能外。

「聚珍仿宋版」屹立不倒

在巨量的印製任務與多次重輯調版的工作壓力之下,丁輔之仍然一絲不苟、盡善盡美地維繫著「聚珍仿宋版」這塊金字招牌的權威性。同時,他非常重視「聚珍仿宋版」的智慧財產權,乃至《四部備要》的版權頁面上,都印有「丁輔之監造」的字樣。

隨著《四部備要》叢書的風行於世,用「聚珍仿宋版」印製的書籍品類日益增多,早已不再局限於《四部備要》叢書本身,諸如《十三經注疏》《四史》《二十四史》《相台五經》《文選李善注》等傳統經典,「唐宋八大家」的文集、唐宋詩文名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集也於1924年以「聚珍仿宋版”印製後隆重推出。

同時,一些社會名流也紛紛以“聚珍仿宋版”印製個人文集為時尚,如梁啟超的文集《飲冰室全集》八十冊一套的“大部頭”,即是在1926年以「聚珍仿宋版」印製發行的;又如1932年張謇的文集《張季子九錄》,也是以「聚珍仿宋版」印製推出,其子張怡祖於扉頁題寫了書名之後,又於後頁鄭重地題寫了「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印」的字樣,充分說明了社會名流對以「聚珍仿宋版」印製文集的重視與喜愛。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華書局印行的書籍中,有的就直接在封面簽條上印有「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印」字樣,以此招徠讀者的注意。

隨著《四部備要》的持續十餘年不斷重輯重印,「聚珍仿宋版」的風靡有力推動著「仿宋體」這一字體的風行。上個世紀初二三十年間的字體設計與製作經驗之積淀,以及在這一歷程中逐漸培育並穩定下來的讀者視覺習慣,使得“仿宋體”的字體類型風行中國,這已成為無可爭辯、無須贅言的事實。

1949年,身患眼疾多年的丁輔逝世。丁輔之逝世之後近半世紀間,丁氏兄弟創作的「聚珍仿宋版」使用頻次逐漸減少,最終基本停用。因此活字排印版式,多適用於線裝豎排繁體(正體)字書籍,而1949年之後的中國國內印書業,已不具備這樣的市場需求。

如今, 「仿宋體」因其字體的端莊美觀,也常被用於印製「紅頭檔」的正文內容。政府文件與公文,在中國國內一直套用固定的字體與格式——標題字體為“宋體字”,正文內容為“仿宋體”。這套固定模式,至今沒有大的改動,「仿宋體」仍是在國家公共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有著獨特地位。也因為如此,由「仿宋歐體字」與「聚珍仿宋版」的創制所肇始的,「仿宋體」在中國國內的流行度與影響力,實在是不可低估。文並供圖/肖伊緋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fang-song-ti-zhuan-li-ren-zheng-yi-bai-nian.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