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ppt:趙建新 ‖ 河北師大——我的青春夢②-PPT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趙建新 ‖ 河北師大——我的青春夢②

豐富多樣。不過,對一些學生來說,高中階段的課程並不充分,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例如,我的高中只開設了有限的外語課程,甚至連初二的課本都沒有完成。這導致我的外語水平相對較低,高考時只能算作參考分。另外,文理分科後,文科班沒有學習生物課程,理科班沒有學習歷史和地理課程。這限制了我們的學科選擇和深入學習的機會。然而,高校是以專業為導向的教育,學制較長,所以我們有機會在大學中學習更多的課程。總的來說,高中階段的課程安排並不完善,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但是,大學會提供更廣泛的課程選擇,給予學生更多發展的機會。

高中兩年,應開的課程並未開全開足。外語連初二課本都沒講完,高考只能算參考分。文理分科以後,文班沒學生物,理班沒學歷史地理。

高校是專業型教育,學制又長,課程自然多了不少。但上世紀80年代初的大學,課程建設和教材體係並不完善,這一點也和高中差不多。中文係有的課程沒能力開,有的必修課開成了選修,英語還分了快慢班。教材則五花八門參差不齊,寫作、修辭、邏輯、哲學、黨史以及心理學、教育學、教學法……這麼多課程都沒有規範的教材。或者是薄薄的一小本自編講義,或者連講義都沒有,僅靠老師口授,給學習帶來了很大困難。

當然,課程的呈現並不一定是系統的教材,更重要的還在於課程實施,在於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育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師大的教育還是不錯的,學校在“培養什麼人”的問題上很下了一番功夫。

那個年代提倡“又紅又專”,指的是既有無產階級世界觀,又有相當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在“紅”的方面,學校堅持政治掛帥,突出愛黨愛國、勵志敬業的教育。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都組織傳達精神、學習文件。來自農村的學生較多,學校就邀請專家介紹黨的農村工作政策以及改革給農村帶來的變化。和全國大學生一樣,我們收聽收看李燕杰、曲嘯激情四射的演講,學習捨己救人的解放軍四醫大學生張華,學習愛崗敬業的太原工學院教師欒茀,學習身殘志堅的輪椅姐姐張海迪。學校也請曾在港台、北美生活30多年後回祖國定居工作的社科院博士吳廷華,放棄去港台生活工作的師大校友、全國優秀班主任盧奮燕等人做報告,教育我們不要崇洋媚外,要看到國家的美好前景,努力為黨工作,為人民服務。

最好的榜樣還在身邊。中文系陳慧老師,父母和弟弟妹妹都在美國,是高級知識分子,生活優裕。家裡多次勸陳老師遷居美國,甚至準備好了房子,考慮了他的工作。但陳老師說“外國再好也是外國,中國再窮也是祖國。黨和人民培養我多年,我的崗位在中國”。他只探親不出國,踏踏實實從事自己的教學。陳老師作報告的時候還沒給我們任教,但同學們已油然生出了尊敬之情。

在“專”的方面,系裡請現代作家蕭軍攜女兒蕭芸來做報告,從魯迅研究講到中美寫作交流。請紅學家周汝昌講“紅學”與“曹學”,請“荷花淀”派作家劉紹棠從維熙講創作體會,請《河北文學》編輯講小說創作形勢。全國三好學生、77級大師兄崔福建邊學習邊研究,編寫了《詩詞典故例釋》《柳亞子詩詞注》等,小有名氣。系裡就讓他給我們講學習和研究的方法。崔師兄說,人活一世,就應該做些有益的事,給後人留下些有益的東西。至於自己,則可以“只重耕耘,不問收穫”。

為了拓寬知識面,提高欣賞能力,學校請藝術系教師開設專題講座。李維世老師用幻燈片講解世界名畫,有大衛的《馬拉之死》、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等,使我在學習西方文學的同時,也多少了解了一些西方美術作品。

為了突出師范特點,大四的時候學校給我們開設職業道德講座,組織看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于漪的教學錄像,請本市中學優秀教師做報告。學校把教學實習看得很重。實習前,老師指導我們寫教案、作試講。 40多天的實習中,帶隊老師天天陪著我們,逐人指導,分析點撥。實習結束,系裡、班裡又開總結討論會,就共性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同學們獲益匪淺。

大學四年,20多門專業課公共課,現在能夠記起的老師大約有40多位。我的大學不算名校,老師也很普通。當時只有系主任馮健男先生是教授——他給我們做過當代文藝思潮、“朦朧詩”評價等專題講座,更多的是講師或者還未評上講師。但是,老師們的樸實親切、敬業愛生,特別在為人、求知、處事方面的教導,始終銘刻在我的心裡。

中學時,我的作文就經常得到老師表揚。上大學後第一篇作文《當我接到錄取通知書》,被寫作課賈振華老師當成範文在班上評點,說是“設計了矛盾衝突,突出了人物個性”。賈老師的話給我極大的自信,點燃了我的學習熱情。大學四年,我不僅對寫作,對所有課程都學得很認真。畢業這麼多年,我一直沒有丟下手中的筆,上班寫公文,閒暇了寫幾篇散文。

“漢語”是中文系重點課程,現代漢語課有三位老師。語音部分由金慧寧老師任教。金老師是北京人,語音純正、音色甜美。她給每個同學校正讀音,要求“人人過關”,誇我普通話講得好,聽不出方言味兒。十多年後我在職教中心給幼師班學生講《聽話和說話》,也學金老師對學生逐一指導。詞法部分是孟慶華老師。孟老師在南斯拉夫做過訪問學者,課上分析詞語結構,課下神聊歐洲風情,還拿出照片給我們看。白俊耀老師講語法,他不拘泥教材,直言不太喜歡系裡選用的胡裕樹版本。白老師上課是“評介式”,除了個人的思考,還介紹其他語言學家如黃伯榮、廖序東、孫常敘、邢福義的觀點供我們參考,把語法界正在討論的一些問題擺出來分析。白老師血壓高,腿腳也不太好,但他從未因此遲到。每次課前他都早早上樓,氣喘平復了再進教室,講課站累了就走下講台遛躂著說。晚自習,白老師常來教室解答同學們的問題,週末有空還到宿舍和我們聊天。古代漢語高輝老師高高的個子,說話笑呵呵的不緊不慢,時不時來個冷幽默引人回味。我甚至覺得,古人講話似乎就應該是他那個滄州味兒。高老師對常用實詞虛詞的用法分析得很細緻,往往把多篇文章的句子對照起來講。我在中學教書時,還常常拿出當年的古漢語筆記來參考。

古典文學,從先秦到明清課時最多,有六位老師。吳國寧老師講先秦部分,解讀評點非常細緻,讓我們理解了中國文學、中國詩歌的源頭之美。他講大學與中學學習方法的不同,說不光要多看作品,還要多佔有資料,對照著分析思考。我聽了吳老師的話,從圖書館借來《詩經原始》《詩經通論》《楚辭選注》等,還託人從北京買來游國恩等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和劉大傑先生的《中國文學發展史》課外參閱,收益頗多。吳老師不光講文學,還傳教法。畢業前帶我們實習,從備課、講課到說課、評課,悉心指導,一絲不苟——那是我們在課堂之外學到的實操性技能。

大學四年,只有唐代文學林珂老師坐著講課。記得上第一節課,她引用了魯迅先生一段話:“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經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手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林老師說,唐詩雖美,卻並不好講,只能靠“悟”;格律雖好,但並不易學。那年她和朋友到西安灞橋遊覽感慨萬千,也只憋出“灞橋折柳君一枝”就無下文了。這沒頭沒腦的課讓同學們很不習慣。不過,我們很快便由“不爽”到“爽極”,迷上了林老師的課。她上課既無板書也不翻課本,手勢不多也少吟誦,描摹場景,延展意境,娓娓道來,自然流暢,不時插入前人對詩人詩作的評價,也提到詩人一些不太知名的作品。林老師介紹過白居易晚年的一首詩:“七十三歲旦暮身,誓開險路做通津……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後人。”這是詩人為資助疏浚龍門八節險灘所做。老師說非常敬佩白居易以民為本“拔苦施樂”的精神。聽林老師的課,同學們常常會忘了記錄,騁心遊思,靜靜地隨林老師流連於那個詩情恣肆的年代。課下,同學們誇老師講得好,老師卻說:“這沒什麼,你們多讀些詩詞,多看看葉嘉瑩先生的書,講出來會比我還好。”葉嘉瑩先生是國際知名的文化學者,古詩詞研究的大家。我畢業20多年後才看到葉先生的著作,讀來也並不如當年林老師講課更為曉暢親切。

明清文學由韓進廉老師執教,當時韓老師研究《紅樓夢》已小有名氣。受他影響,我研讀了紅學名家周汝昌、馮其庸、李希凡、劉夢溪、王朝聞、蔣和森等人的著述,抄錄了不少資料。 7000多字的畢業論文《不同時代的青年叛逆者——賈寶玉高覺慧形象之比較》,韓老師悉心指導反复批改,最終獲優。

受時代局限,現當代文學課以革命文學為主,鼓舞歌頌為重。現代文學主角是“魯郭茅、巴老曹”,加上一些左翼作家和解放區作家,其他人很少涉及,這成了我們的缺憾。當代文學就更單薄,而且只講到“文革”之前。不過,鄭富成、倪宗武、劉云濤、唐文斌等老師還是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們不僅串講文學發展,還教我們分析情節結構、人物形象。記得鄭老師組織我們開過一次討論會,主題是“《雷雨》主要矛盾衝突和繁漪形象的分析”,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倪老師也指導我們寫過小論文“談《創業史》梁家父子形象的塑造”。

文學理論課不同於文學史,乾巴巴的不好講。龐安福老師研究美學有些建樹,就滲透一些美學知識。梅韻老師長於古典文學,就更多地引唐詩宋詞《紅樓夢》。同學們都喜歡她那帶有湖北口音的朗誦,“別有幽cóu(愁)暗恨sēng(生),此sí(時)無sēng(聲)sèng(勝)有sēng(聲)”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zū(珠)小zū(珠)落玉盤”,也愛聽她對寶、釵、黛感情的分析。西方文論選修課由楊景祥老師執教,由於課時緊張,只簡單做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和車爾尼雪夫斯基五人的文藝思想評介,但楊老師在教學中談到對當時文學美學以至思想界關於“人性”“異化”爭論的看法,見解獨到,很受啟發。

外國文學嚴金華老師比較“個色”。黑瘦黑瘦的,個子不高還駝背。他肝胃都不好,性格孤僻,離群索居,上課和抽煙是他兩大精神支柱。沙啞的南方口音和絕少變化的微笑是他音容的標誌,黑鏽的牙齒、焦黃的手指則是他嗜煙的印記。嚴老師夾著講義走上講台,右手一支煙左手一杯水,雖不時咳嗽卻毫無倦意,一邊是滔滔不絕,一邊是板書滿滿。等到下課,講義沒有翻,水已然喝完,一支煙卻往往不夠。嚴老師對自己的課頗為自信,他說只要認真聽課,考試前把筆記仔細看一遍包你好成績。此言不謬,聽過嚴老師的課不必再看原著,因為他對時代背景、重點情節和人物形像都講的很細。古希臘神話傳說、《神曲》《巨人傳》《浮士德》《堂·吉訶德》這些大部頭的作品,多數同學沒有讀過,都是聽嚴老師“講”出來的。象堂·吉訶德挺矛挑戰大風車那樣的經典情節,經嚴老師舉手投足一表演,立時生動了許多。最令人嘆服的,是嚴老師對大小作家的生卒年份爛熟於心,凡提到某人,必信手在黑板上標出,從無漏誤。我現在還記得嚴老師寫過的“莎士比亞(1564-1616)”。嚴老師提議成立外國文學課外興趣小組,我和一些同學加入其中,在嚴老師指導下搞了幾次莎劇研討活動,分析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等人的性格特點。研討中,嚴老師平等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對我們不囿專家觀點,勇於提出問題的精神給予讚賞。嚴老師教我們只有一年多,中途因病停課。我們畢業後四五年他就去世了,也只剛過50歲。

接替嚴老師的是陳慧老師。剛入學時只知道他的愛國事蹟,聽起課來才感受到“德藝雙馨”,講得非常棒。陳老師反對照本宣科的講課死記硬背的學習,他講課以評點分析為主,主張以弄懂弄通為目的。陳老師講課激情四射生動誘人,這也激發了我們的學習熱情。大四的時候,陳老師開設“西方現代派文學評析”選修課,教室裡座無虛席。他給我們編印了兩大本講義,分析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特徵和思想基礎,對盲目崇拜的思潮提出批評,對一些新奇的寫作手法給以肯定。在上世紀80年代初,陳老師開設這門課有其開創性的意義。我們也有幸了解了《變形記》《百年孤獨》《等待戈多》《第二十二條軍規》,知道了卡夫卡、喬伊斯、波德萊爾、馬爾克斯等現代派作家。

嚴、陳二位老師還給了我“外出實習”的機會。那是三年級開始的時候,市裡一個電大班請老師去做輔導。嚴老師有病,陳老師太忙,他們就從班里外國文學小組選了四名同學去輪流代課。在老師的指點和同學的鼓勵下,我大著膽子走上講台,給比我年齡大得多的學員們講古希臘羅馬文學,講雨果狄更斯,這對我的學習和後來實習都有很大幫助。

外國文學最後一位老師是李禾瑞,主講東方文學和蘇聯文學。他高高的個子,講話幽默,能把大家逗笑自己卻不笑。受時代的局限,這部分課程研究材料不多,很難講出什麼,李老師就盡量補充一些有意思的內容。他給我們講高爾基小說《伊則吉爾老婆子》和散文《海燕》《時鐘》。我從圖書館找來,全文抄在筆記本上。幾年後我教高中,也像李老師一樣講驕傲的勇士丹柯,高舉著自己像太陽一樣燃燒的心,帶領人們走出那陰暗可怕的黑森林。講《時鐘》,告訴學生“我們生活的時鐘是一座空虛、枯燥的時鐘。不要憐惜自己,用壯麗的業績把它填滿吧,這樣,我們就會度過許多充滿激盪身心的歡樂和自豪的美麗時光!”

說到老師,我還要感謝石家莊十二中的馬志榮老師。她是我實習班的班主任,任教初二語文。那時她快退休了,身體也不太好,但我每節課她都去聽,還幫著維持課堂秩序。馬老師中肯地指出我備課講課的問題,對我的認真負責逢人便誇,說我在學識上值得她學習。實習結束時,她送我一個塑料皮筆記本,扉頁上寫著“贈給教育戰線上的新戰士”。


我深深地感謝老師們,包括教過我的老師,帶過我的輔導員老師,以及為我們服務的其他老師。幾十年後,石家莊的同學們為退休老師祝壽,我聞訊後發去一首詩:“恩師金壽日,學子舉銀樽。難忘舊時愛,更覺今日親。身教人生路,言傳求知門。夕陽無限好,把酒祝黃昏。”


作者簡介:趙建新,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廊坊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河北省教育學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河北省幼兒心理教育學會學術委員,廊坊市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從事基礎教育管理工作20年,潛心研究學前教育及家庭教育,多年堅持為中小學教師及家長培訓,宣講教育政策法規。 《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淺談幼兒園小學化的根源》《培養幼兒習慣是家長的首要任務》等多篇文章在省市報刊發表。主要講座有《幼兒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習慣》《讓孩子贏在哪條線》《幼兒園安全管理》《不要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讓孩子好好走一生》等。曾在“環京津新聞網”做家庭教育講座“讓孩子贏在終點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實施的四大原則”、“如何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等。家教專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家長導讀36講》2017年4月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得到幼教專家和廣大家長好評。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Zhao%20Jianxin%20%20Hebei%20Normal%20UniversityMy%20Youth%20Dream.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