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設訂閱號
設計乾貨 杜絕注水
戳一下看視頻版
在設計學習中,多了解相關的歷史,可以讓我們在了解舊事舊物的同時,還能得到新的感悟,從而為大家的綜合能力添磚加瓦。為此我們專門開闢了一系列給設計師看的歷史課程專欄。在之前,我已經給大家講過了漢字的歷史,和中國現代美術字的歷程。今天我們不妨進一步拓寬視野,來共同探究西文字體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西文字體的數量非常豐富,如今早就已經超過了成千上萬的體量。不過雖然選項豐富,但是許多人都不會去在意字體背後的故事了,可就是看似簡單的一款字體,也有許多有趣的細節。
對於漢字,我們尚且還能夠知道書體大致的演變軌跡,那西文又如何呢?其實西文字體可以說的地方同樣一點也不少。
作為一名專業的設計師,如果只知道「無襯線體」和「襯線體」一定是不夠的。除此之外我們還常會聽到哥特體、草書體等等,它們在西文的發展歷程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還會發現,就算是同一類型的襯線體,我們也能看到許多不同的特徵點,他們與歷史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比如說,我們看這三款襯線體的字母「O」,實際上它們的中軸線的角度就有明顯的變化,而這三款字體其實正是代表了襯線字體的幾種不同風格和歷史時期。
無獨有偶,對於無襯線字體來說,這三款不同外形特徵的字體也同樣代表著一個時代或一種風格。如果我們可以完整的了解這些細節變化,那麼駕馭各種風格的設計也會輕鬆許多。
除此之外,現在當我們選擇一款字體時,可以隨意地切換大小寫,然而在歷史上,實際是先有大寫後有小寫的。假如我們在設計一個時代背景是只有大寫字母的畫面時,錯用了小寫,那就顯得不太專業了。儘管這沒有絕對的對錯,但是因為不了解而犯錯一定是業餘的表現。
除了大小寫的切換,很多字體在提供常規體的同時,還提供意大利斜體來豐富大家的排版選擇,這種稍稍傾斜的字體實際上最初也是作為單獨的字體而出現的。同樣的,如果我們在做一個意大利斜體還沒誕生的時期為背景的項目時,卻使用了意大利斜體,也是容易鬧出笑話的。
從上述的幾個例子中不難看出,無論是做排版工作還是品牌設計,我們都需要了解一些西文字體的歷史,來讓我們表現得更加專業一些,往小了說,可以規避許多低級的錯誤,往大了講,這會讓我們設計的內涵脫穎而出。所以於情於理,我們都有必要學習更多關於西文字體的知識,了解這些也是相當於擴充了我們作為設計師的武器庫。
前面有講到,在歷史上西文的大小寫字母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成雙成對出現的,它有一個先後的出場順序。
首先出現的字體類型叫作「帝國大寫體」,它是來自羅馬帝國的碑文字體。出現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在這個時期,還沒有小寫字母出現的。
這類字體的代表當屬「圖拉真」字體了。我們可以看到,它本身並不配備小寫字母,也是符合了時代特徵的。
而「圖拉真」這個字體名,是來自和它同名的一位古羅馬皇帝,因為名字比較長,我們簡稱他為「圖拉真」。圖拉真在位時曾立下顯赫的戰功,羅馬帝國的版圖也在他的統治下達到了巔峰。
為了紀念這場戰爭勝利,羅馬人興建了一座紀念碑。而正是這座 44 米高的大圓柱基座上的碑文,成了「帝國大寫體」的標誌性文字。
後來這上面的字就被復刻成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Trajan」字體。但是我們需要注意,這種字體並不是直接在石碑上雕刻成型的。
舉個例子,我們看這裡的字母「P 」,它是由三筆完成的。工匠心裡有著每個文字的造型,然後使用平頭筆,按照順序一筆一筆劃出來,最後再根據繪製好的文字雕刻成型。
從這個步驟我們可以知道,雖然帝國大寫體看起來簡潔大方,但並不是個純雕刻字,其實觀察筆劃細節,就能看到許多只有因為書寫才會形成的特點。
比如我們倒推這裡襯線形成的過程,它就是因為書寫才形成了一個小凹槽,而這種帶有小凹槽的襯線也正是這種類型字體的特徵之一。
說到書寫,我們就可以回到文章序言裡所說的字母中軸線的問題了。實際上不同角度的中軸線,也是因為書寫的原因而造成的。
比如說字母O,它就是用平頭筆以兩筆寫成的。不同的筆頭角度會導致筆劃最細的地方,也就是起筆和落筆的位置有所差異,比如說,當筆頭角度變為90度時,可能最細的地方就在中間了,只不過基本見不到在這個位置起筆的字體罷了。
書寫者只要根據帝國大寫體的樣式,選擇合適的工具依次畫出兩個弧線,這樣,一個完整的字母O就完成了,其他字母也是以此類推的。所以說,軸線的角度和入筆時筆頭的角度息息相關。
再說回圖拉真,這款字體真的是一個深受電影和遊戲界歡迎的字體,只要題材背景上點年紀、有史詩內味、或者主題比較宏大一點的,用這個字體基本就很難出錯。比如說這裡就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泰坦尼克號》,《權力的遊戲》,《刺客信條》等等。
另外還有一款MOBA類電子競技遊戲「DOTA2 」也是使用了「圖拉真」為Logo標準字的原型。把Logo提取出來比較原字體,我們可以發現,這裡「DOTA2」的Logo幾乎與圖拉真一模一樣,只在字母「A」的地方做了一些個性化的修改。
所以說,對於這個時期風格的字體是否選用小寫字母一定要慎重,比如說這款「Stempel Schneidler」字體儘管設計有小寫字母,但是它本身其實就是屬於這一時代感覺的字體,這是我們在設計應用時需要注意的。
說完了大寫體,我們接著來講小寫體的誕生。卡洛林小寫體是一種完全由小寫字母而組成的字體。這時候時間已經來到了公元8世紀。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部分字母和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小寫字母不太一樣以外,其他的幾乎都相差無幾。可以說卡洛林小寫體本身就很有一種獨特的複古韻味。
查理大帝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國王。他大幅擴張版圖,統一了日耳曼各部,由教皇加冕為西羅馬皇帝,從國王變為了大帝。查理大帝在統一中央集權整備法制的同時召集了歐洲各地學者振興學術文藝。這個文化繁榮的時期被史學家稱為「卡洛林文藝復興」。
查理大帝從約克叫來了高僧阿爾昆,並提拔他為圖爾的聖馬丁大修道院院長。阿爾昆在修道院裡開設了抄寫室,開始研發新的字體。
實際上,在卡洛林小寫體之前已經出現了一些小寫字母,比如由羅馬時代後期的安色爾體發展而來的半安色爾體。而阿爾昆就是在半安色爾體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改進的。
最終阿爾昆研發出了一種嶄新的字體,這就是卡洛林小寫體。到這裡,小寫字母就已經非常接近現在我們所使用的了。
到今天,卡洛林小寫體的應用其實並不多見,相關的字庫產品也同樣很少。這款「Carolina」就是為數不多的複刻字體之一。
也許手寫版本的卡洛林小寫體,放到現在功能性已經比較落後了,而字庫產品也終究既沒有以前的味道,又現代化得不夠堅決,顯得模棱兩可。這可能就是如今不多見的原因了。不過,卡洛林小寫體其實本身有著諸多的後續變化。
讓我們把時間推移到14世紀,這時候大家熟知的意大利斜體誕生了。當然了,這裡我們所說的意大利斜體還屬於一種單獨的字體,或者說某種書寫的具體風格。並不是現在各個字庫產品中的家族成員了。
現在我們知道,帝國大寫體確定了大寫字母的書寫規範,一直沿用到了現在。不過卡洛林小寫體,雖然在已經非常接近,但仍然沒有完全相同。
所以它又進一步發展到了人文主義小寫體,這款書體行筆清晰,奠定了小寫字母的基本結構,明確了手寫和印刷字體的字形,與當時的文藝復興運動相得益彰。然而,終究還是因為書寫速度太慢而被進一步改造。
最終,意大利斜體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由尼古拉·尼古力發明的這款書體省時省力,還被教皇法庭設為官方專用。人類的偷懶歷史總是如此驚人的相似,我們的楷書和行書看了也是直呼內行。
如果單看「italic」這個詞,總覺得就叫意大利體是完全沒毛病,但是我們會更習慣的稱呼為「意大利斜體」,原因就是在於,字母全部微微傾斜是這款書體的第一大特徵。
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當我們在書寫時,為了追求速度勢必會產生這種傾斜,不僅西文字體如此,其實漢字也是一樣的,只不過漢字是筆劃向上傾斜,而結構上並不會。
除了向右傾斜以外,意大利斜體還有幾個明顯的特徵。他們的關鍵詞分別是:橢圓、一筆、相接。
先來講「橢圓」,通過圖中常規體與意大利體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字母中本來的圓形筆劃在意大利斜體下,會變得趨向於橢圓形。
至於「一筆」和「相接」,我們可以放在一起來講,我們看這張意大利體的手稿,不難發現,為了方便速寫,許多字母都可以用一筆寫成,並且,許多字母與字母之前也會用連筆相接。
了解了意大利體的由來和特點,分清現在字體家族裡常見的Italic和Oblique就變得更加簡單了。
為了方便豎向比較我們可以再拿出他們各自的常規體。首先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兩種傾斜體都有向右微微傾斜的特點,但是意大利斜體因為出生原因天然就帶有手寫感,而普通的傾斜體只是機械地將文字傾斜處理而已。可以說一種傾斜是自然而然的,另一種是強行附加的。
再通過縱向來看的話,我們發現,同一款字裡的意大利斜體比起常規體會顯得筆劃更細,整體排印下來文字組的長度也會更短。不難想像,如果在一片常規體的正文中忽然用到意大利體,將會是非常醒目的。
而普通的傾斜體和常規體相比較,筆劃上並沒有粗細的變化,長度也是基本一致。畢竟,這只是單純的對字進行了傾斜處理而已。
意大利斜體在設計中的應用非常豐富,關於這一塊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簡單說一下,首先來看應用案例。
意大利斜體現在作為字庫家族的一員,在設計中出現的頻率還是非常高的,我們很難說是出於某種氣質來用意大利斜體了,因為包含意大利斜體的字體也是多的數不過來,就不可能找出風格上的規律了。倒不如說,意大利斜體在設計上的應用,首先就是豐富了各個字庫產品的家族系統。
? 向左滑動查看案例細節
當然,在設計中意大利體確實有一些妙用,比如說在編排文字時,使用意大利體可以在字號、字重、顏色不變的情況下與常規體產生節奏變化從而起到對比的效果,善加利用可以讓版面更加具備層次感,而又不會破壞統一性。
? 向左滑動查看案例細節
除此之外,我們也還能看到很多優秀作品,在面對一些在短句中出現的「of」、「the」、「a」等詞時,常常會將這些詞替換成意大利斜體來與其他更具備實際意義的單詞形成區別,這裡實際上也是利用了對比的效果。
除了在設計中的應用,對於意大利斜體,我們還需要知道它在英文編排時何時需要被使用到,這對於設計師的我們來說同樣非常重要。如果說前面講的一種主動上的美化,那麼接下來要說的就是一種基本的要求了。
我們需要知道,意大利體在英文中,通常會在表示強調、標記外來語、以及表示作品名時會用到,如果大家在工作中遇到這幾種情況,一定得多加註意了。當然了,咱們畢竟不是英語大課堂,這部分內容還是點到即止吧。
讓我們再回到歷史的河流中,前面說過,人們因為意大利體便於快速書寫而一度青睞於它。後來,人們還將意大利體的書寫規範經過銅板雕刻的方式來製作印刷品。雕刻銅板的尖頭雕刻刀,刀頭比筆頭更窄,傾斜角度更大,由此催生出了一種新的書寫體。
它就是銅板花飾體,從誕生因素來看,它倒是一種因為印刷而催生出的書寫體。
銅板花飾體的根本創新在於把單詞中所有的字母都連接起來,是一種非常易於快速書寫的實用書寫體,因而一下子普及開來,尤其在商業活動中獲得良好的口碑。
同時,這種頗具藝術感的字體,也一下子獲得了當時上流人士們的青睞,被廣泛應用於私人信函和商業往來中。最終銅板花飾體取代了包括意大利體在內的人文主義書寫體系。
即便是現在,銅板花飾體也是應用率非常高的字體,我們常能夠在邀請函或者菜單中看到這種字體的身影。想要體現典雅的氣質,可以說一用一個準。
? 向左滑動查看案例細節
並且不止於手寫,銅板花飾體的字庫產品也非常豐富,比如說這一款Snell roundhand就是經典之一,在大師的設計作品中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 向左滑動查看手寫體案例
當然,說到手寫體或是草書體,其實在整個西文發展歷史中還有很多很多,出於篇幅原因,我們這裡沒法一一細講,如果大家感興趣,倒是也可以單獨寫一篇關於手寫體的文章。
細心的同學一定還記得,在前面我們說到,卡洛林小寫體在歷史上有著諸多的發展,所以往後的人文主義小寫體、意大利斜體只是它的一條支線,那麼下一個章節,就讓我們一起解鎖卡洛林小寫體的另一種加點方式,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哥特體。
哥特體的名稱比較繁雜,國內也是有稱為歌德體的,這些都屬於Gothic的音譯,除此之外,還會將這類字體統稱為Black letter。
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確,當看到或聽到哥特體時,大多數情況都應該是指的都是左邊這種源自13世紀的書寫字體,但是在日本和韓國,哥特體的意思是其實代表了的是無襯線體或者黑體。
除去早期哥特體還未發展完成,和後期的速寫形式,哥特體通常來說可以分成Textur、Rotunda、以及Fraktur三種類型,他們各自都有著鮮明的特點。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種,Textur的字面意思是平紋編制、線碼均勻的布匹。的確,這款字體給人的印象就像織布機裡的經線一樣整齊。單看這裡的展示字體可能並不會有很深刻的感受。
但當我們看到這本應用了Textur字體《四十二行聖經》,感受就會更加深刻。這是約翰內斯·古登堡以當時抄書員書寫的Textur體為範本製作的的金屬活字印刷品,而使用這種活字製作的《四十二行聖經》已經成為古登堡經手製作的印刷品的代名詞。
Textur還有另外一種平足的風格,顧名思義,之前的字母字身和下伸部是菱形的,但是這類風格則是切平的。除此之外,整體的風格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這裡的展示字體所呈現的感覺則更傾向於幾何化。
而這本寫於1325——1335年間的《魯特埃勒詩篇》,其中的字體則是典型的平織平足體。我們不難看出,做為一款書寫體,平織平足體顯得十分工整、美觀。但是相對的書寫的難度和耗費的時間也會加劇,所以到了哥特晚期,它的使用率開始降低,只會被用於較大的、重要的書籍。直到印刷術發明。
我們可以簡單的來看一下,兩種風格的字體是如何書寫的。在書寫的時候要保持正確的筆劃順序,和筆頭角度的基本一致。
不過在書寫平織平足體時,為了自然的寫出平足,筆頭在筆劃末端會逐漸改變角度直到放平,所以筆劃末端會微微變粗。當然寫成平足的方法並不止於這一種,這裡我們就不多做介紹了。
接著來看第二種——Rotunda,這類字體相當於是把Textur簡化後將筆劃變圓,所以它又被稱為圓哥特體,它在當時的意大利非常的流行。我們不難看出,它的升部和降部都很短,字寬稍微寬一些。
通過一個簡單的對比,可以更加方便的看到他們其中的差異,從Textur到Rotunda,無論是大寫字母還是小寫字母,許多筆劃上的細節的得到了省略,如果說前者給人的感覺更加莊嚴、正式,那麼後者就相對輕鬆一些了。
第三種哥特體類型為Fraktur。這類字體與所有筆劃都垂直的Textur不同的是,它的筆劃特徵是一側圓而另一側垂直。
比如我們這裡用兩款對應風格的字庫字體,比較d、h、n這三個字母,一下子就能找到其中曲直變化的差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前面介紹的三種類型的哥特體以外,其實還有一種為速寫而誕生的哥特體,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巴斯塔德體。
從之前的意大利體到銅板花飾體,從楷書到行楷,再到這裡的巴斯塔德體,我們不難發現在手寫的背景下,一種書寫體越是趨於正式,它就越容易催生出一種對應的速寫的字體來達到高效手寫的目的。
再說回哥特體,15世紀後哥特體漸漸被羅馬體和意大利體取代,並沒有成為主流字體。好在哥特體並沒有就此銷聲匿跡,在德國,一直到20世紀中葉都使用它作為正文的標準字體。並且作為西文書法的一種,我們現在依然能看到哥特體保持著活躍的生命力。
? 向左滑動查看案例細節
而在現代設計中,同樣不乏哥特體的身影。最常見的當然是在各種酒類的包裝裡面。我們知道許多品種的酒都是在歐洲誕生的,運用哥特體本身的特性很容易烘托出包裝的氛圍。
在設計中運用合適的文字容易給人一種產品很正統的感覺,除了這裡的酒產品用西文以外,還可以往美妝產品包裝裡加一些日文,或者美容整形廣告裡用一些韓文,都是異曲同工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深切的感受到西文字體給漢字的設計帶來了許多新的可能性,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西文中用」。
? 向左滑動查看西文中用案例
比如說根據哥特體的一些筆劃特徵,和漢字的基本結構,我們就可以得到類似於圖中這種風格獨特的字型。下面,我們也可以根據這種感覺來做一下嘗試。
讓我們先行繪製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哥特體草稿,這里大家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風格。
當然了,想要書寫西文字體,還需要自備一隻專用的平頭筆。相信我,擁有這支筆可以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言歸正傳,在草稿中選擇一款比較符合心意的字來進行矢量化,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明確自己的筆劃設置統一,不能完全根據自己的書寫稿而來,畢竟書寫是不會完全一致的。
再調整一下字距,英文部分就完成了。接下來我們可以根據這裡所繪製的哥特體的特徵來設計漢字。同樣可以先用紙筆來打一個草稿。
繪製的時候要注意和英文特徵保持一定的匹配度,漢字之間也要保持良好的統一性。當然,也沒必要完全相同,有時候限制的越多,就越難有意料之外的精彩發揮。
最後把中英文組合到一起,一個簡單的西文中用案例就完成了,可以說是既簡單又富有裝飾效果。對於這種類型的字,我們完全可以應用到品牌logo或者活動海報等場景中去,如果你也對常見的字體感到乏味,不妨親自動手來試試。
好了,本次西文字體歷史的上篇就到這裡了,今天我們主要講了在西文字體中,大寫體和小寫體的誕生,以及意大利體、銅板花飾體、哥特體等發跡於手寫時代的一些字體。那麼下一回,我將進一步給大家介紹進入印刷時代,襯線體和無襯線的演變以及詳細的種類介紹。感興趣的同學不妨保持關注,那麼我們下回再見,拜拜!
本篇文章參考資料如下:
《西文字體》小林章 著
《羅馬體、意大利體、無襯線體——西文字體的形成》今田欣一 著
《西文書法的藝術》大衛·哈里斯 著
往期教程導讀:
由於微信公眾號更改了推送機制,推文不再按照時間線推送,為了以後能及時觀看到我們的教程和文章,看完文章後記得給我們點個“在看”哦。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這將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What%20about%20Western%20fonts%20How%20to%20use%20it%20Part%201.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