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 唐]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文本解讀: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護邊疆的詩。安西是唐朝政府為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王維所處的年代,各種民族衝突加劇,唐王朝不斷受到了來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略和騷擾。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大逸戰勝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維以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沿途他寫下了《使至塞上》 、《出塞作》等邊塞名篇。
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這本是一場黯然銷魂的深情離別,但是詩句中卻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 “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陽關處於河西走廊的西邊,在現在的敦煌西南面,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漢代以來,它一直是內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和軍事要塞。 “玉門關”外基本是突厥的勢力範圍,而“陽關”內則完全屬於唐朝的領土。在詩人看來,只有將來友人能走出了“陽關”後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來了,而陽關之外,都是茫茫的戈壁荒漠,人煙稀少,別說故人了,連見個人都很困難。
此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詩題又名“贈別”,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它大約作於安史之亂前後,據《資治通鑑》至德元年(756)七月載:“徵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載:“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故當知“安史之亂”暴發後,邊兵大量內調,此詩約作於送友人即將奔赴安西之時,與此同期的詩作尚有《送張判關赴河西》、《送劉司直赴安西》等。
我們從元代《陽春白雪集》中大石調《陽關三疊》詞中可以發現,古人其實一直就是這樣詮釋的:“…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陽關,舊遊如夢,眼前無故人。只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
學情分析:
六年級下學期,小學的語文生活即將結束,在課堂上已經學習80多首古詩詞,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古詩文功底,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學習方法,如借助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所以這首千古絕句的古詩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零起點,另外對於六年級孩子來說,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的畫面是重點,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感悟詩歌意境是難點,如何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體驗,而又不拔高要求,也是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歌,正確地默寫詩歌。
3、抓住關鍵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送別詩的特點。
3、通過想像畫面,入情入境地感悟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古詩,併入情入境地朗讀詩歌。
2、體會作者送別友人的情感,學會珍惜友誼。
教學流程:
一、誦其聲:揭示詩題,初讀古詩。
1、大家都有過別離的經歷,說說分別時的心情。古人離別時又是什麼樣子的呢?他們又是如何表達離別之情的呢?
2、教師板書課題《送元二使安西》,學生讀課題,了解“使”字意思,並獲取相關信息。
3、初讀古詩,檢查朗讀,把握節奏,朗讀正確。
二、曉其意:讀出畫面,體會詩情。
1、出示詩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2、找出景物,猜想詩人心情。抓住“浥輕塵”“柳色新”,以及背景資料理解詩人送別之情。
3、聚焦景物渭城、朝雨、客舍、柳色,想像畫面,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清晨,渭城的驛道自東向西延伸向遠方,一家客舍緊挨著驛道邊,客舍周圍種著的依依柳樹。一場細細的朝雨,濕潤了落滿塵埃的路面,也洗出了柳樹原本青翠的本色。)
4、讀詩句,描述詩歌畫面,指導朗讀。
三、明其志,解析語言,感悟別意。
1、出示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說一說詩句的大意。 (朋友啊,再乾一杯送別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陽關之後,就再也難見老朋友了。)
2、這樣一個早晨,王維要送朋友到哪裡呢?出示地圖,了解渭城、陽關、安西的位置。就算好友元二坐上馬車也要走半年才能到安西,此次分別路程遙遠,一路西去,戈壁荒漠,人煙稀少,再見的日子不知何年何月。千言萬語化作一杯杯香醇的美酒,他只能依依不捨對元二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詩句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朋友處境的擔心和體貼,包含著漫漫旅途的殷勤祝福。
3、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此時此刻,你如果就是王維,你端起酒杯,想對即將遠行的元二說什麼?配樂,小練筆。寫下心中的臨別贈言。
4、出示相關送別的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四、聞其曲:感受別離,傳承文化。
1、這首詩寫出了古今中外每一位送別人的心情,後人為它譜上曲子,作為送別曲廣為傳唱。因為每次傳唱的時候,都將這首詩唱三遍,所以它又叫《陽關三疊》。
2、送別詩表達了我們離別時的情誼,寥寥幾句就流露出友人間真摯的情感,讓我們再一次走進王維,感受送別詩的魅力。播放二胡曲《陽關三疊》,背誦這首古詩。
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朝雨新柳 臨行勸酒 依依惜別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容,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設計特色:
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通過讀詩、唱詩,讓學生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複誦讀中,既讀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從中感受並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揭題導入、知詩人,解題,了解時代背景
1.導入:同學們,大家好。讓我們一起回憶一下,三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的一首王維的詩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大家還會背嗎?一起背給老師聽聽好不好?
同學們的記憶力真好。我們都知道《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思鄉詩,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王維的另外一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題目),與之前學習的不同的是,它是一首送別詩。
2.首先請大家跟隨老師一起回顧作者王維。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漢族,盛唐詩人的代表,創造了水墨出水畫派,有“詩佛”之稱。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PPT出示)
3.解題。請同學讀讀詩題,你從題目中讀懂了什麼?解“使”? (師:元二,原名元常,因排行第二,因此稱為元二。安西,是指唐朝時為了通知邊疆而設立的安西都護府。在老師的指點下同學們能說出這首詩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嗎?)
4.那麼能書擅畫的王維又是怎麼送別朋友的呢?我們一起來走進古詩。
二、初讀,讀準音,讀出節奏
1.請大家,自由朗讀《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要求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注意詩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們讀正確。
2.指名讀,讀準生字、多音字。大家都已經讀了,老師聽大家都讀得很認真,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了。 (舍、朝)
(1)多音字(舍、朝)
(2)詩中讀音及意思:舍,古文字(餘,單柱、無壁的簡易茅屋)(囗,代表村邑) ,表示村邑中的茅屋。造字本義:村邑中供旅人暫住的簡易客店。
朝:造字本義:月落將盡、紅日初升的大清早。
3.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好詩歌的節奏,指名讀,再指名讀。
4.全班讀一讀。聽唱讀。
5.那我們學著他的樣子,再讀讀。
6.小結。
三、想像畫面,領會詩意,體味別意
過渡:剛才我們從題目中已經知道,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那麼王維又是在哪兒送?什麼時候送呢?請大家再默讀這首詩,並讀讀課後註釋,邊讀邊思考。
(一)學習前兩句,領會詩意
1.交流。讀懂詩意,體會美景。
在哪兒送呢?能不能說得更具體一些?什麼時候送呢?
你是從詩的哪幾句知道的?指名讀、再指名讀。
剛才我們介紹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那麼讀這兩句詩,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景物呢?
(1)雨:什麼時候的雨?這雨大嗎?為什麼說是小雨?
(2)客舍
(3)柳樹:什麼樣的柳樹?
那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呢?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2.指導朗讀
這樣的渭城美嗎?你喜歡嗎?指名讀、再指名讀。再指名讀。男女賽讀。 (出示春景PPT)
(二)品讀後兩句,體味別意
過渡:多麼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他又是怎麼送別友人的呢?我們讀讀後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1、渭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陽古城。 2、浥:潤濕。 3、客舍:旅館。 4、柳色:柳象徵離別。 5、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為自古赴西北邊疆的要道。
1.體會路途的艱辛
讀了這兩句, 你又彷彿看到了什麼?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話。齊讀。想想在酒席上,他們除了喝酒,還會幹嘛?那麼王維會說些什麼呢?
他們只喝了一杯嗎?你從哪裡看出來?幹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後還有機會一起喝酒嗎?
那麼安西又在哪呢?介紹渭城、陽關、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關係。 (出示唐代地圖)
此去不僅路途遙遠,而且當時陽關以西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剛才你看到了什麼?想想看,元二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
2.創設情境,讀出詩情
(1)指導讀(引讀)指名讀、再指名讀
(2)如果你是王維,你還會說什麼呢? (角色扮演討論)
(3)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會說些什麼呢?
3.總結昇華
(1)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呀!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生齊:西出陽關無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還在下著,楊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別離——師引讀 齊讀後兩句
(3)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 ——師引讀 齊讀後兩句
就這麼說呀,喝呀,喝呀,說呀,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這哪還是一杯酒啊,這分明就是——(板書:情)你們感受到了嗎?這是一種什麼之情? (板書: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來我們一起欣賞現代語言的送別,觀賞送別的畫面,感受他們的離別情吧!
四、會讀,有感情
1.讀全詩:(有感情朗讀)
賽讀(男女生賽讀、左右賽讀)
齊讀:我們一起來送送元二吧!
2.唱詩
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情,千百年來這些文字才被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為當時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現在經久不衰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請同學們仔細地聽,一邊聽一邊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輕輕地跟唱。如果還暫時不行,就邊聽邊學,千萬別著急。第三遍,會的,你可以大聲跟唱。
五、課外拓展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老師整理了一部分離別詩送給同學們,喜歡的話讀一讀,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有興趣的話,你還可以再蒐集一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像的時空。
想像並非憑空而來,想像依託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像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像感受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像,通過想像深化語言的感悟。
想像的內容有:
1.景物的想像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像,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後,就讓學生想像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像渭城的景色,與後面安西的滿目淒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於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2.情感的想像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想像詩人與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高潮,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像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於完美。此次上課不足之處有:
1.教學生字,在田字格範寫更好。
2.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寫字要加入教學。
3.上課語速有點快。
4.有問題出示了未收回。
5.加入教師範讀會更好。
6.必要時可以拓展有名的送別詩。
師:藝術是相通的,課前老師先給大家朗誦一首詩歌,想听嗎?教師朗誦《別離》。師:這首詩歌沒有題目,你能給他加上一個題目嗎?生:別離。師:為什麼?生:略。師:因為你感到一種深深的什麼之情?生:別離。師: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一首送別詩,去感受兩個人之間一段深厚的情誼。
解題
教師出示課題:送元二使安西1.節奏。師:自己讀一讀課題,注意讀準節奏。生自由讀題。指名讀。師:聽出她的節奏了嗎?他的節奏是生齊讀課題。 2.遠。問:“使”是什麼意思?生:出使。師:去哪兒?生:安西。師:安西在哪兒?生:新疆庫車縣。師:遠不遠?生:遠。師:遠就要讀得慢一點,把“西”讀的長一點。讀一讀。生齊讀。 3.親。師:元二是人名嗎?不是,那是什麼?生:排行。師:是男子在家中的排行。王維不稱呼名字,而稱呼排行,能看出王維把元二當什麼看待?生:兄弟。師:二人之間的關係特別的?生:親密。師:元二遠去,王維捨不捨得?生:不捨。師:所以語調要?生:低沉一點。生集體讀題。
讀出詩味
1. 正確流利。生自由讀詩。指名讀。現場組織評價。 2.節奏、平仄。師引導:看來同學們對她的要求還比較高。古詩不僅要讀正確,還要讀出詩味。老師給大家兩個建議,一是要慢一點,而要注意古詩的節奏。問:老師為什麼要寫成這樣? (二二三的節奏)生:因為七言的節奏是二二三。師:每句第二四七個字,一二聲時為平生,讀是要拖一拖音,要讀得長一些;每句第二四七個字,三四聲時為仄聲,要讀的短促而有力。學生自己練讀。指名讀。教師指揮全體學生朗讀。 3.教師吟誦。師:看同學們讀得這麼好,老師也想讀一讀,想听嗎?生:想。教師吟誦。組織學生現場評價。師導:這叫吟誦,平長仄短,依腔行調,想唱歌一樣,古人就是這樣來讀詩的。 4. 理解詩意。師:老師把這首詩改成了一首現代詩歌,老師讀一句,你能找到相對應的詩句嗎?讓我們來一起試一試。師生練習。
體味酒中的真意
1. 學生整體感知。師:讀詩需要慢慢的讀,細細的品,請同學們自己再讀一讀這首詩,一邊讀一邊品,你品出了一種什麼滋味?酸甜苦辣咸還是澀?生品讀古詩。指名反饋。師導:你品出了什麼滋味?從那些字眼兒品出的?談談你的感受。讀出你自己的感受。 2. 聚焦後兩句詩。師:自己讀一讀後兩句詩,你讀出了什麼?學生暢所欲言。師導:王維和元二的情誼深不深?你從哪個字看出來了?生自由回答。師:盡是什麼意思?更盡呢?再喝一杯。能看出他們已經喝了?生:很多的酒。師:王維為什麼還不停的勸呢?他們合的僅僅是酒嗎?生:不是。師:那是什麼?生:是情。師:如果你就是王維,此時你想對元二說些什麼?課件出示送別詩名句,以供學生參考。師:這些話王維說了沒有?生:沒有。師:為什麼不說呢?生:略。師:此時的語言顯得是那麼的蒼白無力,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師:讀。師:但老是覺得王維有好像把這些話又都說了,因問他把要說的話都融在了酒裡。元二感受到了沒有?生:感受到了。師:一起再讀一讀後兩句,讓遠而感受的這酒中的真意。生齊讀後兩句。 4.60里相送。師創景:王維這一送就是60餘里,王維這一送就是一整天,王維這一送就由長安送到了渭城,王維多麼不想... ...;王維多麼不願... ...;王維多麼不忍... ...;王維多麼想... ...,只能一杯一杯的相勸,哪怕與元二能多聚一分一秒也好。來,讓我們再來勸一勸元二吧。生再讀後兩句。
體味景語
1. 想像景象。師導:王維的詩講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同學們讀一讀前兩句,邊讀邊想像,你的眼前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你的心情是怎樣的?生暢所欲言。師導:這是哪個季節?你從哪兒看出來了?一提到春天,你想到了什麼?想到了那些詩句?你的心情是怎樣的?讀出自己的這種感受來。生自由回答。師:我們眼前浮現的畫面可能是這樣的。教師出示春天風光圖片。師:但安西又是什麼樣的呢?課件出示對比圖片。師:此時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還覺得這春光美好嗎?師:淒涼。師:讀出自己的這種感受。生帶情朗讀。 2. 楊柳依依。師:這柳色是... ...出示帶柳的送別詩。師:王維是多麼希望這柳色能留下元二。來,讓我們一起來留一留元二吧。生齊讀一二句。 3. 遠行之遠之艱。師:元二即將踏上的又是一條怎樣的道路?課件出示地理圖。師:渭城到陽關有兩千多里路,陽關到安西還要有四千多里路,由渭城到安西要走半年多的時間,這是一條怎樣的路?生:遙遠。師:這是元二即將踏上的路。課件出示沙漠圖和“十日過沙磧”古詩。師:這是一條怎樣的路?生:艱險。師:你有讀出了王維對元二的一份什麼?生:擔憂。師:讀出這份擔憂來。生朗讀。 4“西出”二解。出示地理圖。師:自古對“西出”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向西出發,由渭城向安西出發;另一種解釋是從西邊出發,從安西出發。當元二從安西凱旋回來時,王維又在哪兒呢?此一別幾年後王維就去世了,此一別成了生離死別。垂暮老人的王維想到自己將再也不能見到元二了,再也不能和元二喝酒了。出示課件。師:王維是在送元二,更是讓元二來送自己。來,一起送一送王維吧。生有感情朗讀。師:當元二終於完成了出使任務,凱旋歸來,來到這渭城,來到這客舍,等來的不是好友王維,而是王維早已過世的噩耗,楊柳依依,但物是人非,想起當年王維相送的場景,耳邊又傳來了那熟悉的旋律。教師吟誦《送元二使安西》。師:一起讀。 4. 進入意境。師播放《陽關三疊》。師:閉上眼睛,你把哪些畫面留在了自己的腦海裡?指名說。師:帶著自己的畫面,帶著自己的情感,在朗讀聲中結束我們這一課。生朗讀。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Teaching%20Design%20of%20Send%20Yuan%20Er%20Envoy%20Anxi.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