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筋字體下載:報告文學‖山東的“手造密碼”-字體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報告文學‖山東的“手造密碼”

由“手藝”至“手造”,無論是火中取“悅”、刻雕求“魅”,還是指尖之“舞”,都是汲取祖輩的營養,在諸多現代元素的影響下“舒枝展葉”,生髮出最美的模樣——

□ 楊潤勤

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岱青海藍間歲月奔流,“山東手藝”在這片人文沃土上扑棱棱飛翔……千百年匠心傳承,晶瑩沉積,多得讓人震撼,精得讓人瞠目。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遺代表名錄”項目8個,國家級名錄186項,省級名錄1073項,市級名錄4121項,縣級名錄12758項。由“手藝”到“手造”,是一個破繭化蝶的昇華,2022年3月,山東推出了“山東手造·優選100”,讓人感受手藝魅力的同時,也打開了山東的“手造密碼”。

指尖之“舞”

面對當下新冠疫情,66歲的煙台剪紙傳承人衣培娟拿起剪刀,剪出《戰疫必勝》《吉祥平安》的作品。她剪出的“心聲”眾望所歸,人心所向。

剪紙是山東人的心音。 “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龍,能剪鳳,剪的老鼠會打洞;能剪雞,能剪鵝,剪出鯉魚戲天河。”這首山東歌謠生動表述了山東剪紙“一把剪刀剪出精彩人生,一雙巧手剪盡世間芬芳”的獨特技藝。

我曾面對面觀看中國藝術剪紙協會會長盧雪的剪紙表演,只見她靜心屏氣,手指靈活地操作著剪刀,一剪一剪,剪刀發出的聲音不是“咔嚓咔嚓”,而是像春風拂動楊柳的“噝噝”聲,在這種美妙的聲音裡,可愛的動物“活”了,美麗的花兒“開”了。她說,她是泰安人,小的時候,見媽媽用五彩絲線,刺繡出好多好看的繡花鞋、手帕、虎頭帽等。刺繡需要花樣子,那些葡萄藤、牡丹、芍藥、小狗、小貓等刺繡的花樣,正是她幼時最喜愛的剪紙圖案。她的啟蒙老師是母親,母親的剪紙是從姥姥那裡學的,姥姥師承太姥姥……這根傳承線牽連百年千載。

盧雪的手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纖細、修長,只是拇指根部被剪刀把環磨出了一層繭子。這層“繭花”也是許許多多剪紙人特有的美麗印跡。

山東剪紙作為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就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樣子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日輪月轉,山東剪紙的風格各異,膠東窗花精緻細膩,魯北窗花粗獷豪放,蒼山的門箋絢麗華美,莒縣的門箋圖案古樸,魯西南的刺繡花樣線條流暢,榮成的紙鬥花紋形象洗練。一幅幅剪紙畫面活靈活現,線條若斷若連,細如螞蟻爪子的毛刺更是讓人叫絕。這“絕活”生生不息一直傳承到了今天。

“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譜’”。說這話的是德州剪紙藝人張建志。他的剪紙是五六歲時跟老奶奶學的,已剪了30年,儘管他的手指有些粗大,但十分靈活,一張紙在他手裡變化無窮,人物肖像、花鳥魚虫、風景名勝等圖案活靈活現。他的“不泥古”首先體現在染色上,在人們看來,剪紙就是紅色,他做成了黑色、藍色、黃色等。還嘗試用酒調和顏色,使色彩浸潤而不滲透。並用套色創作了《百子圖》《仕女圖》等作品。

其實,山東各地眾多的剪紙達人,他們在傳承中融入了現代的氣息,添加實用的元素,誕生了異彩紛呈的作品。不變的是他們手上的功夫,指尖牽動著他們的靈魂,在“師古不泥古”中發揚光大,與現代人的審美眼光相生相融。

寧陽王氏剪紙的第五代傳人王利刀剪結合,刻刀的利用給剪紙藝術增添了無窮的生命力和想像力,也給王氏剪紙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更大的空間,剪紙作品涉及花鳥蟲魚、珍禽異獸、十二生肖、人物肖像等。他還將蜂蠟、草木灰、麵粉等多種原料按特定比例融在一起,做成了軟硬適中的蠟板,製作工藝步驟包括磨製刻刀,製作蠟板、圖樣、燙紙、訂樣、刻製、粘貼、裝裱等。別出心裁的剪紙作品,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同是手上功夫的山東面塑林林總總。在菏澤穆李村看面塑表演,表演者手指一捏、一揉、一搓,手裡的小刻刀點、切、刻、劃,一個手持金箍棒的“悟空”便躍然手上,看得人眼花繚亂。表演者靈活的手指像是在舞蹈,如燕子翻身,又如蜻蜓點水。舞之蹈之,指尖上又“挑”出了雍容華貴的牡丹、笑容可掬的壽星、惟妙惟肖的海寶。菏澤人管面塑叫“捏面人”,已有千年曆史,以白面和糯米麵為原料,染成黑、白、藍、綠、紅、黃、紫等多種顏色,由塑動物、瓜果發展到塑人物。 “天下面塑出穆李”,穆李村面塑藝人走南闖北,影響山東乃至全國。

濟南面塑傳承人梁長樂是一個90後的小伙,多年痴迷面塑,他的人物作品個個面部神態各異,肌肉線條清晰,膚色逼真。最叫好的作品是他在一個核桃殼裡塑了“十八羅漢鬥悟空”,作品在上海賣出了6000元的價格。除了作品逼真外,他的面塑摔不碎。原因是,他在面塑材料裡加入了膠基,研製出了“柔韌性好、可塑性強、不開裂不褪色”的面塑材料。

兼具面塑功底和彩繪藝術的是濟南“兔子王”。說到濟南“兔子王”,濟南文史專家張繼平講了一個故事,過去濟南有一位繡女,她精心為中意的男子繡了一塊梅花絲娟手帕,但繡女覺得梅花缺“神”。苦思冥想,多次重繡仍不滿意。一天夜裡繡至五更,已有倦意,不小心繡針刺破食指,一滴血滴在手帕上。繡女懊惱,手帕棄地。翌日,繡女見棄地的手帕上數朵梅花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原來那一滴血滴在了梅花花蕊上,產生了奇特的視覺效果。這歪打正著的一“點”創意,讓手帕上的梅花“活”了。

濟南的“兔子王”找到了“那一滴血”。 “兔子王”是中秋節期間祭拜用的泥玩具,象徵平安、健康和吉祥。過去,濟南“兔子王”色彩單一,底座下伸出一根長線繩,每每拉動線繩時,它的手臂和刀槍就一上一下地活動,並發出吧嗒吧嗒的響聲。 51歲的楊峰,是“兔子王”的非遺傳承人,他“創新不離宗”,把濟南特有的元素融入“兔子王”中,“兔子王”披上了濟南的泉水景觀、泉字的臉譜以及72泉系列詠泉詩文、篆書的泉名印章等。還做了“兔子王”文化衫、拼圖、徽章、筆記本等一系列更加貼近人們生活、符合現代人審美的衍生品。 “兔子王”一下子進入年輕人的視野,成了“搖錢樹”。

說到“搖錢樹”,讓我們走到臨沂鄉村聽一首童謠吧:“跟著媽媽下南山,採得柳枝編筐籃,編了筐籃好換錢,不愁吃來不愁穿……”眼下,許多臨沂人的指尖舞金蹈銀,一根根棉根、棉柴、柳根、桑根、葡萄枝、茶樹枝等都可以成為獨具特色的工藝品。目前,產品種類達6000多種,銷往荷蘭、法國、意大利等歐美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還有煙台草編,傳遞著手工、淳樸與回憶,在人們的指尖集聚起旺盛的生命力,代代延續。一把麥草或玉米皮在上挑下掐間變幻成了草帽、草藝包、草扇、草瓶等。

指尖上的舞蹈從地上“舞”到了天上。作為集扎、糊、繪、放“四藝”於一體的濰坊風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73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效東是濰坊風箏的代表人物,他扎繪風箏近60年,將楊家埠年畫、民間泥塑、布老虎玩具的裝飾美和傳統吉祥故事有機結合,讓風箏富有文化內涵,更加生動盎然,更加靈性而飛揚。

從2000米長的“龍頭蜈蚣”,到“巨型航母”“滅霸”“超人”,再到與遊戲產品《王者榮耀》聯動,借助遊戲載體吸引年輕人的關注。濰坊風箏在讓人感到“詭異”的同時,也讓人震撼於其“敢上九天攬月”的豪邁氣概。

濰坊人說,“給我一根繩,可以把全世界牽上天。”個中滋味,耐人咂摸。

刻雕求“魅”

季春時節,來到嘉祥武氏祠,這裡是中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漢碑、漢畫像石群,其文物保護的價值與“三孔”“故宮”等地位相當。其中,一塊漢畫像石展現出水戰、車戰、騎戰、步戰的戰爭畫卷,畫面中不僅男兒血戰沙場,而且女子也踴躍參戰。觀此像石,彷彿石頭開口說了話,讓人聽到2000多年前戰場上的廝殺聲。

嘉祥的石頭會“說話”,得益於代代能工巧匠們智慧與手的默契。今天在嘉祥石雕的群落裡,人物雕像、石麒麟、石獅、石碑等應有盡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石雕在選材、構圖、立意方面已與現代人的生活離得很近。比如,麒麟有美好吉祥的寓意,也是增加家庭文化氣息的擺件。製作上要相石佈局、圖案設計、打坯戳坯、放洞鏤雕、精刻修光、配墊裝墊,將傳承中的技藝與當下人們的審美意趣融入創意,一鑿一刻,雕刻出活蹦亂跳的石麒麟。

“把石雕和玉雕結合起來,運用玉雕手法和拋光技藝,增加石雕作品的科技含量,比原先的石雕價值翻了數倍,石頭雕刻也煥發了青春。”說這話的是國家非遺嘉祥石雕傳承人杜運偉,他大膽嘗試,把玉雕、石雕工藝完美結合,將嘉祥石雕升級為“嘉祥墨玉”,讓石雕作品由粗獷轉向細膩,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實現了石雕作品更大的附加值,為玉石家族增添了“新成員”,培植了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

不光石雕,聊城的葫蘆也會“說話”。看聊城路莊村手藝人的葫蘆雕刻,有花鳥、蟲魚、走獸、人物、山水等。特別是通過人物雕刻讓人能“聽”到過去的故事,有桃園裡的關、劉、張,花前月下的賈、林會,梁山上的一百單八將等。

葫蘆雕刻也要承嬗離合,工藝葫蘆在傳統雕刻和片花的基礎上,又創新了烙花、砑花、繪花、拼接、範制、勒扎、打結等近百個品種。同時,採取勒、扎等技術,塑造出吉祥如意的圖案形狀,葫蘆立刻身價倍增;不僅生產觀賞葫蘆、玩賞葫蘆,還開發出了樂器葫蘆、酒具葫蘆、藥具葫蘆,提高葫蘆的商品附加值。除了客商慕名而來,家家還開通網上業務,請來主播直播帶貨。 300戶人家的路莊村,每年的葫蘆進賬過億元,葫蘆成了名副其實的“寶葫蘆”。

有“說”就有“唱”,萊蕪的錫雕會“唱歌”。它的“歌聲”是製作錫雕工藝品時的美妙聲音。叮叮噹當、滴滴咚咚,清響如泉水滴落,悅耳動聽。 “明眼人”通過聲音的力度和節奏,就能判斷出錫匠的技藝水平甚至資歷。

過去,萊蕪錫雕“唱”得最響的時候在清乾隆時期。錫,是僅次於金銀銅的第四種貴重金屬,具有亮如鏡、色如銀的外形特徵和抗鹼無毒防腐蝕的功能,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貯茶不變色,插花花長久”的特質,因此被達官顯貴青睞。史料記載,乾隆女兒出嫁至曲阜時,就專門派人到萊蕪定制錫雕製品當作嫁妝,現在孔府所藏的部分錫製品即為乾隆女兒出嫁時定制。可想而知,當時的錫雕工藝達到了一個藝術高峰期。萊蕪錫雕傳承人王聖良的前輩們就是在那個時候取了“真經”並傳承下來。

在滴滴咚咚的聲音裡,王聖良道出了錫雕的“十二道密碼”:設計、熔料、制板、下料、裁剪、打坯、塑形、焊接、銼削、旋光、雕刻、精拋;再經過鏨、塑、雕、鑲嵌、刨制,利用大小不同的凹台敲打、鏨刻製作各種裝飾及花紋。看他的錫雕作品,從飲具、燈燭具、薰具、文具、化妝盒、浮雕擺件、花瓶到花、鳥、魚、蟲、龍、鳳、吉祥物、人物等琳瑯滿目,呈現出錫雕特有的魅力。手藝還是那個手藝,不同的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註腳。

其實,山東雕刻的奇技淫巧與百姓生活連筋帶骨。

生活中木雕無處不在,比如桌子、凳子、梳妝台等的雕飾花板,還有各式各樣的擺件。汶上的郭氏木雕已傳承了600餘年,其製作工藝獨特、做工精細、古樸典雅。每一件作品都要經過繪圖、雕刻、砂光、上光等7個環節;雕的過程分為線雕、透雕、圓雕、浮雕等多種雕刻技法;有的線條流暢,疏密得當;有的粗細相融,層次分明;有的正反雕刻,構思巧妙。

除了木雕,還有貝雕。青島貝雕是以江、河、湖、海中的各種貝殼為原料,借用貝殼的天然色彩、紋理和形體等固有的特點,因材施藝,經過設計、選料、破形、粗磨、精雕、組合等工藝製作而成。在技法上,雕、貼、噴、畫並用,汲取傳統的國畫章法,借鑒牙、玉、石雕等多種技法,雕出規格繁多、花色多樣、雅俗共賞的半立體或接近立體式的貝雕畫。

泰山皮影戲首先是“雕”出來的,“皮雕”最為關鍵——在製作上精選純驢皮,人物造型大多采用寫實手法,用刀拙樸,每個皮影需千刀刻成。在用色上對比強烈,多用紅、綠、黃、紫等民間傳統顏色。其後,一塊白布、一個棚子、一盞燈就可開戲。一台戲兩個人,一人伴奏、一人操縱影人表演。表演時,“腦中想著詞,口中唱著曲,手裡舞著人,腳下踩著槌”,把全身都調動起來,一個人身兼數職。台下叫好聲一片,台上表演者手、腳、口並用,一台戲下來,往往表演者汗流浹背,但樂在其中。泰山皮影戲已唱了400多年,時下,儘管娛樂方式眾多,但許多泰安人獨愛“這一口”,再者,皮影戲也成了許多年輕人寄託鄉愁的一個載體。

火中取“悅”

指尖的藝術——土與火融合,力與美凝結,浴火重生中的黑陶扎上了翅膀,飛翔4000多年,一直飛到現代人的審美目光裡。

黑陶是龍山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器壁極薄、漆黑光亮、器型規整、少飾紋縷”而著稱。 20世紀80年代初,被譽為“泥人仇”和“戰士雕塑家”的仇志海開始挖掘、研究、燒製消失4000年之久的黑陶,終於在20世紀80年代末破解黑陶製作之謎,使磨光蛋殼黑陶重放異彩。此後,濟南、德州、日照、臨沂、濰坊等地相繼開始研發生產。

2003年秋天,我曾在齊河採訪中國現代黑陶藝術專家劉浩。當時,他小心翼翼地抱著一個黑陶罐,像抱著一個熟睡的孩子。他說,一代代的“陶人”在創新中續寫著古人的夢想,到他這裡,將黑陶的注漿成型式改為拉坯式,而後雕刻、烘乾,採用碳黑滲透燒製,形成罐、壺、杯、尊、爵等多個品種。眼下,他的兒子劉旋子子承父業,成為省級非遺齊河黑陶製作技藝傳承人。

劉旋子正在為蛋殼陶雕紋,凝神聚目,如繡花一般雕得細膩入微。他說,最能體現古今拉坯製陶水平的是蛋殼陶杯,它最薄的口沿部位只有0.2到0.3毫米,像雞蛋皮一樣薄,製作的工藝難度也就在它的薄上。快輪製陶的過程中,蛋殼陶主要通過拉坯塑形來呈現,如果稍有不穩,作品很難成型。特別是鏤空和雕刻,更要不斷琢磨新技法、新點子。

琢磨新點子的還有聊城市茌平區陶元黑陶的張玉春。她使用的原材料必須是沉積了多年的黃河泥,每件作品的每一道工序都要親手操作,煉泥、拉坯、雕刻、拋光、陰乾……最後再經過兩天兩夜的烈火焚燒,一件黑陶作品才得以成型。為了適應現代人的“胃口”,她把金屬顏料氧化,給黑陶還穿上“彩衣”,一幅幅花鳥畫躍然黑陶之上,更添浪漫氣息,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和推崇。

日照是“黑陶窩”,這裡藝人們的工藝技法已由簡單雕刻發展到鏤空、挑點等,產品類型有仿古、移植、複製、工藝、觀賞、實用等上千個品種。眼下,日照從事黑陶產業的企業達百餘家,年產值過億元。日照建起了各類黑陶博物館、研究院;街邊的黑陶商店裡,各式黑陶花瓶、黑陶香薰、黑陶擺件陳列其間,彷彿一個個別樣的藝術殿堂。

土與火成陶,石與火成瓷。脈石英、砂岩、石英岩、石英砂等,經過練泥、拉坯、印坯、利坯、曬坯、刻花、施釉,而後裝進匣缽裡,在1300℃左右的窯內煅燒,形成色彩斑斕的瓷器。

提到瓷器,自然而然聯想到淄博。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祖輩燒製出了瓷器,直到今天這把“火”從未熄滅,技藝的升級,也從未停止。古老的製瓷技藝與現代科技、新材質巧妙地融為一體,形成了造型古樸、裝飾新穎,色彩絢麗的獨特風格。瓷器重在釉,在釉色的研究方面,淄博瓷器不僅恢復了早已失傳的“雨點釉”“茶葉米釉”和“雲霞釉”,還創造了新的“紅金晶釉”“雞血紅釉”“金星釉”和幾十種黑釉系窯變花釉。

火中的窯變,呈現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讓人賞心悅目。瓷器的最高境界是一個“悅”字,瑩潤的釉、優美的線條,明朗的氣韻,典雅含蓄的美學意境,讓人的心靈得到愉悅。在我國古代,王室貴冑們為顯示家族的榮耀而不惜千金擁有奢侈瓷器。時下,諸多“悅”人的瓷器佔據了我們的衣、食、住、行。也可以說,不管是實用還是欣賞,瓷器都提升了我們生活的品質。淄博華光國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有一種國宴瓷,精緻的紋飾、淡雅溫馨的配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新寵。山東兆霞陶瓷科技有限公司用陶瓷製作出手機擴音器,成為市面上的“爆款”……山東瓷器“悅”人無數。

同樣浴火重生的琉璃,在巧匠們的手中也被擺弄得流雲漓彩,晶瑩剔透,如詩如畫。博山,清代的時候就是全國琉璃生產中心。眼下,博山生動逼真的琉璃藝術品讓人目不暇接,既有雅緻古樸的傳統造型,也有絢麗時尚的現代風格,例如開口石榴、翡翠白菜、葫蘆與蟋蟀等。開口石榴在製作上運用琉璃棒加熱後快速巧拉塑形而成,石榴籽是用兩根琉璃棒調色,然後加熱,拿剪刀一個個剪出來的,石榴皮是吹工製成的,葉子也是通過琉璃棒加熱後塑形而成。

琉璃的極品色為“雞油黃”,比“嬌黃”略深,近似雞油的黃色。 “雞油黃”始於明初,明清兩代只有皇家才能使用,之後製作工藝失傳。幸運的是,從事琉璃藝術製作30餘年的淄博康乾琉璃藝術品製造有限公司總設計師孫云毅,通過研究和不斷嘗試,讓這種名貴瓷器“復活”。然而,“復活”後的“雞油黃”,曾有炸裂現象。孫云毅考慮改進退溫爐和調整退溫時間,但問題依舊。他苦思冥想,最終從原料上再度改進,對20多種原料進行測試,最終發現是一種進口原料出了問題,略加調整後,終於攻克了原材料不穩定這個難關。隨之,成品率及產品色澤比古瓷更加出色的“雞油黃”問世。他的作品被北京故宮博物院,英國、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收藏。

琉璃還“牽”出了一門鬼斧神工的內畫藝術。

73歲的魯派內畫傳承人張廣慶正在他的工作室裡作畫,一支彎曲的鉤筆,在瓶口如豆粒、大小如掌心的小瓶子中“輕描淡寫”。他能在方寸之間繪出《百虎圖》《一百單八將》,寫上《岳陽樓記》。放大鏡下的百虎虎鬚精細到纖毫可辨,人物形態各異,文字清晰娟秀。他說,內畫講究“釉”“融”“貴”“滿”“妙”,“釉”是釉彩附著內壁不溶於水,易於收藏和使用;“融”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身,融傳統工藝技法、中國畫、油畫等藝術手法於一體,風格獨特;“貴”是色料以天然礦石等為主,自身名貴,種類繁多;“滿”是畫面構圖飽滿,場面宏大、刻畫細微; “妙”是作者“寓情於景”,將自己的真實情感和對傳統文化的體悟與現代的審美情趣相結合,抒發於作品當中,賦予作品深沉渾厚、雋永含蓄的神韻意境。

父析子荷,張廣慶的兒子張路華不僅學得了父親的“絕藝”,還尋找新的載體去創新融合,終於研製出了“炫彩琉璃內畫瓶”,此瓶高一米,色彩絢麗。從掌心袖珍玩物到擺件藝術品,炫彩琉璃內畫瓶的出現,打破了以鼻煙壺為內畫載體小而精的風格,成為人們家中裝點氛圍的藝術擺件。換言之,這就如同人們觀看風光片,熒屏上的小畫面,怎比得上影院寬大的銀幕所帶來的藝術享受。

試想,家中親朋相聚,沏一杯茶,品茗中欣賞炫彩琉璃內畫瓶裡的風俗人情、山水美景,優哉游哉,豈不是一件悅事。

無論是火中取“悅”、刻雕求“魅”,還是指尖之“舞”,都是“山東手造”在時空中的傑作。由“手藝”至“手造”,汲取祖輩的營養,在諸多現代元素的影響下“舒枝展葉”,生髮出最美的模樣,結出文化產業的金果銀果,成為山東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和經濟富礦。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ReportageShandongs%20handmade%20code.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