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現——桌面出版時期的Adobe字體設計-PPT資訊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晨光初現——桌面出版時期的Adobe字體設計

好地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引領者之一。 ”這是約翰·沃諾克在回憶錄《晨光初現——桌面出版時期的Adobe字體設計》中的開場白。作為Adobe公司的首席字體設計師,沃諾克親眼見證了個人電腦時代對字體設計和桌面出版的革命性影響。1980年代初,個人電腦的普及使得許多人都能在家里或辦公室裡進行自己的文字編排工作。然而,當時的字體選擇非常有限,大多數人只能使用操作系統自帶的幾種字體。這種限制阻礙了人們創造出富有個性的設計作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Adobe公司決定投入研發並推出自己的字體設計軟件。1984年,他們發布了第

“那是1986年,在矽谷一家名叫Adobe的公司。我有一種預感,自己將見證並參與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利用個人電腦進行字體與文字編排設計的時代已經開始。而我們恰好處在它的發展中心。這是一個躁動不安的中心。技術在迅速擴散,伴隨它的是一種發燒的感覺。每個星期都會帶來新的挑戰。”[1] 時任Adobe字體設計部主任的薩姆納·斯通(Summer Stone)的這段話恰如其分的描述了當時處於出版技術與高科技發展中心的Adobe的氣氛。

作為電子出版與製圖技術的先驅、今天行業中最大的公司,Adobe對當代字體設計與推廣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其80年代後半期與90年代初期在桌面出版的作用與地位更是極為特殊。我從1986年起參與了Adobe的設計工作,在一場影響與改變了設計出版與傳播的技術革命的初期階段置身於其中心區,當這場革命晨光初現之時,我有幸在場,薩姆納·斯通所描述的86年的Adobe的氣氛也是我當時在矽谷參與Adobe字體設計工作時的切身感受。

1. 王敏與Adobe設計師

< span >一段特殊的經歷

1986年,耶魯大學藝術學院平面設計系主任阿爾文·艾森曼(Alvin Eisenman)推薦我和同在耶魯大學攻讀研究生課程的布賴恩·伍去幫助Adobe參與攻克日文漢字數字化難題。儘管當時的Adobe規模不大,只有幾十個人,但其核心技術PostScript頁面描述語言已經讓喬布斯看到了它的巨大的功能與潛力。喬布斯在蘋果激光打印機與電腦上應用了基於PostScript技術的Type 1字體作為系統用字。這是一個並不大的舉措,但卻給設計師的工作,給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在此之前,電腦與打印機上用的是點陣字,與專業排版製版用字還相距甚遠,設計師無法用個人電腦來做專業排版,PostScript用矢量圖形計算方式來描述字與圖形的外輪廓,從而可以使字體與圖形完美地呈現出來,將專業排版的技術送到了每個人的桌面。
 
PostScript所具有的發展潛力也讓Adobe看到了亞洲市場的未來,那時日本還在用照排技術,日本字體公司還沒有掌握漢字數字化的技術,Adobe希望說服日本Morisawa公司使用PostScript來製作日文字體。布賴恩與我當時的任務是用Adobe技術將日文中的漢字數字化。耶魯大學平面設計專業已經開始用蘋果電腦,但上面只有像素繪圖與文字處理軟件,在Adobe發現可以用Illustrator軟件製作完美的曲線,繪製精密準確的圖形而不需要編程,可以用它來設計標誌,編排頁面,文字可以隨意放大縮小、旋轉、重複,可以用激光打印設備輸出,不需要畫黑白稿,當時的興奮程度難以形容。儘管只是一個測試版軟件,只有不多的一些功能,甚至沒有色彩,但它讓我看到一縷新時代的晨光。設計行業的工作模式、印刷行業的工作程序會由此而改變。對設計師來說,一個新的時代即將開始!

2-3. Adobe技術用於日文的宣傳頁,1987

薩姆納·斯通這樣描述我們當時的工作:“他們用的是試用版的Illustrator 1.0,該軟件當時尚未投放市場。伍和王敏是率先試用並推進這個繪圖軟件誕生的人。他們幹得非常漂亮,還為日本Morisawa公司的字體專家們進行了精彩的演示。Morisawa公司的職員們信服了,如果這兩個研究生能夠把這麼多的漢字做得這麼好,他們也一定能夠在生產過程中做得很成功。確實,事實證明他們想對了。他們攻關的這個項目將Adobe的無限擴展字體和PostScript技術十分成功地打入了日本市場。”[2]

4. Adobe日文字體海報,1991

這段經歷讓我成為桌面出版初始階段的見證者,並作為其中一員站在了出版技術革命的前沿。 從那之後開始了長達十幾年介入Adobe的設計工作,也從此開始關注設計與技術的關係,就字體設計與應用進行研究。

一個字體設計的烏托邦

字體軟件曾經是Adobe公司收入主要來源之一,在80年代一度占到40 %,字體部門曾經是公司重要的機構。在薩姆納·斯通的帶領下,Adobe從開始就力圖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設計上、字體質量上建立行業標準,為此在86年即建立了字體設計顧問委員會,成員包括耶魯大學平面設計系主任阿爾文·艾森曼,雜誌設計師羅傑·布拉克(Roger Black),鉛字排版設計師傑克·斯陶菲克(Jack Stauffacher),德國設計師艾瑞克·斯畢克曼(Erik Spiekermann)等人。
 
專業字體的出現是電腦佔據設計師桌面的一個最為關鍵的轉折點。今天的設計師不再關注字體的技術問題,鉛字排版、照相排版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但是在八十年代這還是常態。歐美設計師的做法是讓照排公司提供字樣,然後粘貼到版面上,在中國則大多是採用手繪黑白稿,包括繪製版面上出現的漢字與拉丁字母,書籍是由排字師傅用鉛字排版完成。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報業在那時已經開始進入電子排版時代)。矽谷的Adobe公司(Adobe Systems)擁有PostScript技術,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推出了電腦Macintosh,帶有PostScript語言的激光打印機Apple LaserWriter,西雅圖的阿圖斯公司(Aldus Corporation)具有PageMaker排版軟件,三家公司一起在1985年開始了當時稱之為“桌面出版”的革命,而後併入一場更為廣闊的全球信息革命,桌面出版技術將近乎專業的排版打印水平送到了設計師的桌面上,Apple LaserWriter儘管只有300 dpi打印精度,已經被人認為接近專業排版水平。雖然價格昂貴,需要6,995美金一台,但在當時相對其它設備已經非常有吸引力。設計師不用鉛字,不用照排機便可以排字,而且可以將文字與圖片放在一起輸出。 Linotype公司推出的高精密度排字輸出設備進一步確保了專業輸出需求。專門從事排字的行業幾乎在一夜間消失。
 
新時代來臨之際,處於其中心地帶的Adobe的空氣中浮動著一種令人激動的氣息。工作之餘在飯桌上、派對上,人們的話題常常是關於新技術的可能性,未來的趨勢、新軟件、新硬件。其中與字體相關的設計師與工程師更是沉醉於由新技術帶來的對字體設計和字體編排的可能性,其痴迷程度如同神秘宗教的教徒一般。一個關於字距處理的話題能夠延續一個晚上,為字的完美呈現可以在電腦前廢寢忘食。那裡,那時,如同字體設計的一個世外桃源,一個理想國,每個人都被深深地感染著,每個人都忘我地投入其中。

也許為了可以印證這種烏托邦精神的存在,當時Adobe的一款原創字體就命名為:Utopia(烏托邦),我還為羅伯特·斯林巴赫(Robert Slimbach)創作的這款字設計了宣傳冊與海報。 Adobe字體設計師羅伯特·斯林巴赫至今還保留著當時的那種烏托邦精神。 從我認識他的那天起,每次見面只談字體設計的事。 屋里黑黑的,電腦屏幕上顯現著巨大的字符圖形,一個人聚精會神地修改線條,這是他辦公室裡一道永久的風景。 每天設計字體,一生就乾這一件事,關注的也只是這一件事。 早期我喜歡的另一位Adobe字體設計師是卡羅·吐溫布理(Carol Twombly),她設計過Trajan、Lithos、Myriad等9套字體,有著極好的審美素養,對字體形態精益求精。 她和設計過Sonata音樂符號體的克萊奧·哈根斯(Cleo Huggins)都畢業於羅德島設計學院,然後於1982年參加了查爾斯·彼格婁(Charles Bigelow )在斯坦福大學開設的帶有試驗性質的數碼字體設計碩士班,在那裡學習電腦技術與文字設計。 遺憾的是,這個早期數碼技術與字體設計的跨學科項目沒能持續太久。
 
Adobe在那段時間還專門出版了一份關於字體與應用的目錄——雜誌名為Font & Function,除了定期展示新出的字體之外,也刊載關於文字設計的文章,是那一時期關於字體與應用的重要文獻。

5-6. Font & Function頁面,1991
談到Adobe的字體設計,不能忽略薩姆納·斯通,他是引領Adobe字體設計方向的著名設計師,也是第一個在電腦上設計全新字體家族的設計師,他於1987年設計的Stone字體家族包括襯線體、無襯線體、非正式體三組字體,同一風格與字體特性跨越不同的字型設計,方便設計師的應用。 1987年夏天,我就其做了大量實驗性的探索與宣傳材料的設計,熟悉其中的每一個字母,從此開始了與西文字設計的不解之緣。 薩姆納·斯通至今仍然活躍在字體設計界,是我十分敬佩的、具有遠見卓識的設計師與設計管理者。

7. Stone字體家族宣傳頁面,1987

那時,每天與字體設計師、工程師打交道,文字設計變成了生活的主體,對高品質文字設計的追求即始於此。薩姆納·斯通評價我當時為Adobe新字體所做的宣傳材料設計,“這是Adobe字體與設計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為後來出版的Adobe公司的字體設計樣本提供了榜樣”。 [3] 80年代末與90年代初,排版軟件沒有今天這麼多功能,很多效果需要特別精心的製作。尤其是字距,因為當時字體所帶的自動字距微調數據還不多,很多時候要人工做細微的間距調整。

以一本字體手冊為例,僅對字距進行調整往往就需要兩週。那時,我常去著名設計師傑克·斯陶菲克位於舊金山的工作室。傑克用鉛字自己排版印刷,有一雙很好的眼睛。他會和我一起坐下來反复琢磨我設計的字體宣傳冊裡字距與字的大小,兩人坐在那里為一丁點字距調來調去,在外人看來十分難以理解。文字所給予的樂趣無窮無盡,每天遊走於字符之間真有樂不思蜀的感覺。正如美國著名設計師布萊波利·湯普森(Bradbury Thompson)所說,“文字編排可以是一件工具,是一個玩具,是一位教師,它可以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放鬆的手法,知識和智慧的興奮劑,以及精神上的一種滿足。”

8-9. Stone字體家族宣傳,1987

10. Adobe字庫包裝,1990


一股懷舊的思緒


80年代是字體設計數字化的初期,技術為上,在許多涉及字體硬件與軟件的公司裡,是由工程師決定字體與字體使用的相關問題,而不是專業的設計師。由於工程師專注於字體的技術問題,而企業經營者則更多關心讓產品快速推向市場,所以很多傳統經典排版的因素沒有被考慮到或是在技術上難以實現,字體與排版的審美因素常常被忽略,以至於在桌面出版初期用電腦排版被很多專業設計師所鄙視。 80年代末與90年代初,面對桌面出版所形成的近乎氾濫的低品質文字排版與低水平的打印效果,面對有限的字體選擇,許多專業設計師對電腦文字編排水準與品質提出質疑,甚至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用電腦還是不用電腦,常常成為設計會議上爭論的話題。這時,出現了對手工排版、鉛字以及鉛字印刷物的喜愛與懷念,正如今天都市人對田園風光的留戀與嚮往。

 

幾乎是在桌面出版的初期,Adobe的設計師便開始試圖用新的技術手段去模擬傳統工具的工作模式與審美特質,以求抹去電腦化的痕跡。如同一百多年前的藝術與工藝運動,面對工業革命特別是大批量生產帶來的缺乏品味的醜陋的產品,莫里斯等人追求藝術與手工藝的結合,抹去工業化的影響,重建手工藝的價值。 Adobe設計師對傳統字體工藝的尊重,對桌面出版之前專業設計規範的重視從某種程度上確保了其在一個快速發展、快速淘汰的高科技領域中始終處於引領地位。

 

對經典品質的訴求促使Adobe在字體設計、字體技術與排版軟件上與傳統排版的規范進行對應。最好的例子是完善字符,初期的電腦字體中大多僅有標準的大小寫字母,包括蘋果激光打印機中帶有的35套PostScript字體,Adobe1989年開始在一些原創字體中增加“專業字符組”,如小寫數字,或稱老式數字,聯體字符,小型大寫字母。 記得最初這些字符出現在Adobe字體中我們都興奮異常,其後便是幾乎如遵循宗教戒律般地在所有設計上都確保使用這些專業字符。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是十分費力的,常常要用手工調換。 現在,排版軟件可以自動來置換這些專業字符。 我後來做為資深藝術指導,設計經理,每次審稿時還要在這方面把關。 是否使用“專業字符”成為設計是否出於專業設計師的一個重要評判標準。

11. Adobe Garamond宣傳冊

對經典品質的訴求還體現於Adobe在復活傳統方面所做的努力。 Adobe Garamond的推出是用新技術對經典字體重新演繹的代表。基於法國鑄字師克洛德·加拉蒙(Claude Garamond)的正體與羅伯特·格蘭迪昂(Robert Grandjon)的斜體,羅伯特·斯林巴赫重新設計了加拉蒙體。 1988年正是桌面電子出版的興盛時期,羅伯特訪問了比利時安特衛普的普朗坦-莫雷圖斯博物館(Musée Plantin-Moretus),認真研究了那裡收藏的加拉蒙鉛字,我至今還記得羅伯特與同去的福萊德·布萊迪(Fred Brady)那次訪古之旅回來後興奮的樣子。羅伯特忠實地還原了16世紀加拉蒙的典雅與美,又賦予了當今數碼字體的精確性與實用性,恰到好處地平衡了傳統審美與現代技術之間的關係。 我後來將它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的西文標準字體正是基於這個原因。

12-13. Adobe Garamond設計過程圖例

1989年,我為這款字體做了宣傳設計,那也是一次訪古之旅,一次西方文字設計經典的探求之旅,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對西文排版規矩、審美、傳承的理解與把握多來自那段時間。

14. 文字設計

技術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維模式,但是我們對美的原始體驗與追求讓技術最終回歸人性的軌跡。在人類不斷的技術創新過程中,先輩的文化積澱總會強烈地透過新技術的外殼,呈現出迷人的光彩。

 

一個原創字庫


1989年,在薩姆納·斯通的帶領下,Adobe的字體部門為了提高字體設計水準,建立新的技術與審美標準,同時將自己原創設計的字體與Adobe製作發行的其它字體進行區分,開始了一個新的原創字庫,將其命名為Adobe Originals。羅伯特·斯林巴赫設計的Adobe Garamond、Utopia、Minion,卡羅·吐溫布理設計的Trajan、Lithos,以及兩人共同設計的Myriad成為最早一批Adobe Originals字庫字體。其後不斷擴大,至今字庫已有上百款字體,我設計的一款字體也在其中。

15. Adobe Originals logo,1990

16. Adobe Originals海報,1990

Adobe Originals字庫的各種字體改變了業界對數碼字體的認識,將字體設計提升到一個新的專業標準,運用新的技術進入很多傳統字體工坊所無法實現的層面,例如1992年的Multi Master字體。對Adobe字體設計師卡羅·吐溫布理來說,“我們不希望字體是從過去已有的衍生出來,而應該是適應當下技術的新穎設計”。 [4]

17-18. 來自:Inside the Publishing Revolution: The Adobe Story

著名字體設計師馬修·卡特(Matthew Carter)說過:“回顧大部分字體設計歷史,設計鉛字與製作鉛字是一個人,即鉛字鑄造師。1860年開始因為有了鑄字工廠,這兩者分開了。 PostScript又將它們合在一起。我認為這種重新結合十分重要。”[5]< /span> Adobe的技術將字體設計與製作、輸出連成一體, 其它公司也開始提供類似的字體製作技術,如1986年Altsys公司Fontographer字體設計軟件的推出使得設計師可以在自己的桌面電腦上設計字體。 Adobe公司在推動字體技術與製作字體的同時成為重要的原創字體設計者,Adobe Originals字庫成為高品質字體的代表。

 

伴隨技術的發展與Adobe公司的擴大,字體業務的重要性逐漸減退。薩姆納、福萊德、卡羅,克萊奧等人都相繼離開。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段輝煌,那個字體設計的理想國已成為記憶,但它給字體設計發展帶來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晨光初現之時,朦朧迷茫中含有期待。我在Adobe字體設計初期參加了漢字字體的設計過程,那時的願望是有朝一日能夠參與並推動中國漢字字體設計。多年前在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成立了文字設計研究中心,希望從學術層面為中國的文字設計鋪墊基礎、培養人才。這些年一批博士生完成了有關中國字體設計史、黑體字、美術字、雙語文字設計、新媒介文字設計和公共空間文字識別度測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也許可以說是始於1986年的那段Adobe漢字數字化經歷所帶來的願望吧。


[1] [2] [3]:魏來,《王敏平面設計二十年》,黑龍江科技出版社,2003年。 (20-21)

[4] [5]:Pamela Pfiffner, Inside the Publishing Revolution: The Adobe Story, San Jose, California, Adobe Press, 2002. (56) (61)

* 本文原載於《裝飾》雜誌2013年第五期,文中設計圖例除12-13之外均為王敏設計。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版權及最終解釋權歸王敏博恩工作室所屬
© De Boer Wang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BIPS


BIPS的全稱為品牌、識別與公共空間專業,它隸屬於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視覺德稻設計學院(簡稱sd),歸屬於視覺傳達專業。是由王敏博恩工作室主導的大學本科四年制教學項目。


在BIPS,我們嘗試探索新的時代背景下品牌、識別與公共空間的更多內涵。它們不再僅僅代表產品標誌、視覺形象、廣告或者市場營銷,而在向價值觀、需求、生活方式、個性、表現力和自信心等方面蔓延。我們認為,品牌化,覆蓋了從個人需求到公共領域之間的所有內容。品牌本身,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定義或期待的反射。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Morning%20Light%20%20Adobe%20Typography%20in%20the%20Age%20of%20Desktop%20Publishing.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