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建築藝術是中華文化極具綜合性的生動載體,近現代中國建築事業的發展,從一個重要的角度展現了我國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艱難歷程。
《百年巨匠-建築篇》將聚焦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楊廷寶四位近現代建築工程領域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我們也將在此平台以專欄的形式多角度展現他們不凡的人生歷程和卓越的學術造詣,讓讀者領略巨匠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建築師的業是什麼?直接地說是建築物之創造,為社會解決衣食住三者中住的問題;間接地說,是文化的記錄者,是歷史之反照鏡。”
梁思成(1901-1972),籍貫廣東新會,生於日本東京,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著有《中國建築史》《圖像中國建築史》《營造法式註釋》《中國雕塑史》等。他是原東北大學建築系、清華大學建築系的開創者。
1988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證書,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領導的集體在“中國古代建築理論及文物建築保護”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貢獻,被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為了紀念革命先烈,紀念1840年以來在中國歷次革命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1949年9月30日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作出決議,要在首都北京興建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會主任由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彭真擔任,副主任為著名建築家梁思成。林徽因與梁思成是紀念碑上花圈紋飾的主要參與設計者。他們採用百花和卷草作為碑座裝飾紋樣的主題,而在不同的位置上用不同的方式以求變化,以取得建築物本身各部分所要求的裝飾效果。浮雕花圈紋飾十分重要,不僅是紀念碑建築裝飾的組成,也生動地表達了人民對英雄的崇高敬意,對英雄的永久紀念。
1955年,林徽因病逝後,由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負責林徽因墓的修建施工,梁思成親自為她設計了墓與碑,墓碑上採用的浮雕裝飾圖案,正是梁思成與林徽因共同為紀念碑設計的圖案。林徽因與她設計的圖案永遠相伴,長眠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1963年,為紀念鑑真逝世1200週年,中日雙方商定,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並在揚州大明寺內建造鑑真紀念堂。週總理點名要梁思成設計。他接受任務後專程赴日,參觀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築,回國後,又對我唐代廟宇建造風格進行研究,精心設計這座紀念堂,不僅從意義上,而且建築物本身也成為中日友好的象徵。這是他生前主持的最後一項方案設計。
1973年,紀念堂才全部落成。遺憾的是,就在紀念堂落成的一年前,梁思成離開了人世,沒能親眼看到這座建築。
2016年,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聯合評選的“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在北京公佈,揚州鑑真紀念堂入選該名錄。
上世紀50年代,周恩來(左一)在中南海與科學家 孟昭英(左二)、梁思成(右二)、馬大猷(右一)交談
為激勵建築師和建築學者的創新精神,繁榮建築創作,提高建築設計、理論研究和建築教育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和中國建築學會共同設立梁思成建築獎,該獎項以中國近代著名的建築師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以表彰在建築界做出重大成績和卓越貢獻的傑出建築師、建築理論家和建築教育家。
作為享譽世界的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梁思成先生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也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一 片 瓦
梁思成在1963年的《唐招提寺會堂和中國唐代建築》中寫道:“在我執筆凝思的時候,一個童年的回憶又突現在我眼前,那可能是明治末年或大正初年的事了,我隨同父母到奈良遊覽,正遇上某佛寺重建大殿。父母曾以一圓的香資,讓我在那次修建中的一塊瓦上寫下了我的名字。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童年的綿綿心意還同那瓦片一樣留在日本。我不知道當年是否到過唐招提寺,但是今天當我紀念鑑真而執筆的時候,我彷佛又回到童年,回到奈良去了。”
童年時代的一片瓦,彷彿一個預言。
古建築保護之神
1950年初,梁思成與都市計劃委員會的陳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規劃方案——《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梁思成主張保護北京古建築和城牆,建議在西郊建新北京,保護舊北京城,不在舊城建高層建築,但建議沒有被採納。之後他多次上書,挽救了北海的團城。
梁思成有一句名言:“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他說,“五十年後,會有人後悔的。”
失而復得的書稿
1946年,梁思成為籌建清華大學營建系,赴美考察建築教育。同時,受到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兩所大學的講學邀請。 1946年11月,梁思成抵達耶魯大學,講授中國藝術和建築。梁思成帶著《中國建築史》和《中國雕塑史》的書稿和圖片,以一個中國人的自豪精神,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介紹給國際學術界。在耶魯大學安頓下來後,他立即請學校把他帶來的照片和建築圖製成幻燈片。這些珍貴的幻燈片,後來成了耶魯大學藝術圖書館前所未有的館藏。
1947年,梁思成在美國撰寫《圖像中國建築史》英文稿。期間,為了趕回中國照顧重病中的林徽因,將照片和圖稿留在了美國。並在1957年由費蔚梅寄往英國後失踪。 1980年,《圖像中國建築史》照片和圖稿在失踪了20年之後,回到了林洙手中。同時,手稿在清華找到。
美國學者費正清對梁思成在抗戰時期的工作作瞭如下的評價:“二戰”中,我們在中國的西部再度重逢,他們卻都已成了半殘的病人,但仍在不顧一切地、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致力於學術。當時林徽因身患肺結核,梁思成則因為青年時代一次車禍的後遺症而導致脊椎受傷。然而,無論疾病還是艱難的生活都無損於他們對自己的開創性研究工作的熱情。就是在戰時的這一時期,梁思成用英文寫成了《圖像中國建築史》。在我們的心目中,他們是不畏困難、獻身科學的崇高典範。
1947年,梁思成(前排右二)在美國擔任 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中國顧問時的工作照
梁思成的學術成就也受到國外學術界的重視,專事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說,梁思成是研究“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Liang%20Sicheng%20in%20Century%20Masters%20%20Architecture.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