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賦ppt:俞敏洪的“教師讀書論”是否痛擊了你?其實讀書是教師一生的標配-PPT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俞敏洪的“教師讀書論”是否痛擊了你?其實讀書是教師一生的標配

  • 引言

——顧炎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們很多中國的中小學老師,一年都不讀三五本書,而且一輩子就只教你一點點東西,不斷地重複,自己就被掏空了。所以我們就會發現有不少中小學老師到最後知識面很狹窄,他們遠遠沒有能力把當代的中國學子教好……”

這是新東方總裁俞敏洪在最近一次直播中,對中小學教師的讀書狀況進行的批評。這話一出來,頓時在網上炸開了鍋。

有人說俞敏洪是教學生如何考試的,根本不了解學校教師的教學,沒有發言權。理由是學校老師每天忙著備課、上課、教研、管理學生……哪裡有時間讀書?

果真如此嗎?作為一個已經教書10年的我來說,我覺得俞敏洪說的可能會有些偏激,但也不無道理。

有個同事,給我們上了一次極為尷尬的課。那天學校搞“隨時推門聽課”活動,我們幾個同事隨機進入了教室後門時,她剛好上《阿房宮賦》。

講到“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時有個學生突然問,“楚人”是誰,為什麼“楚人”是特指“項羽”?

這位老師不知道由於緊張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竟然當堂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就差了把她“轟”下台了。

而我們也發現,整堂課她竟然是念PPT裡的內容上課的。很明顯,她備課不充分!最根本原因,課外閱讀量不夠!

後來深入了解,發現她自詡為名牌大學畢,平常除了看參考工具書,其他時間基本很少閱讀系統的教育教學類書籍,更別談讀文學類這些有深度的書籍了。


“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在告訴我們,只有讀書,才能獲取知識,才能使人明智。

教師不是簡單的“教”,學生就能“學”好的。 “教”之前教師要有有大量的知識輸入,才能有選擇地輸出給學生,讓學生學有所用

有人說讀書是一種修行,我認為教師更要將讀書當做一種習慣。 換句話說,讀書才是教師一生的標配!

歐陽修說: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現代社會,每個人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多。教師單純地在課堂上教,以讓學生獲取知識的教學方式,已然不能滿足學生求知欲。

因此,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知識,系統地學習和掌握適應新時代的教育方法,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

如若一味地使用多年前掌握的熟悉的老套教學方式,教與學只會適得其反,甚至教與學會造成較為嚴重的矛盾,比如教師不願教,學生不願學!

有個老教師,十幾年前大家都覺得他很厲害,因為他可以把一整本教材完整地背下來,進課堂時就可以“空手”上課。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他能一字不漏背下來,大家都被他這種驚人記憶力所折服。可近幾年,學生都反應不太喜歡上他的課,因為他的課枯燥難懂,教學方法單一且變通不強。

究其原因,就是讀書少,他以為擁有“一招”就能“走遍天下”。殊不知,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時常讀書看報,至少是跟上時代的最好方法。

培根說: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古今中外,那些名人無一不把讀書當做一種修行,一種習慣。作為一個教書育人的教師,更應該如此。

那教師應該怎麼讀書呢?結合工作實際,我認為應該有以下幾種:


01 多讀專業的書籍,讓自己的理論水平更為系統和專業

今年的“4.23”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到來前,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聊教師讀書的問題時說:

“專業化程度不高,與教師缺少高品質的專業閱讀有關。”

因此,教師要教好學生,首先需要儲備足夠的知識理論,特別是該領域專業的知識水平只有足夠專業,說出來的話才有人信服,教師站在台上才能有權威。

有些教師在台上時為何總感覺不“自在”?因為他總感覺學生要懷疑老師的話。 根源就在於教師自己本身的知識不夠系統和專業,而導致的不自信。

比如,一個語文教師根本不懂“語文”二字,一堂課下來就知道天南地北地瞎吹,看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實空洞無比,學生學不到知識,下次課就不再認真聽課。教與學不良效果就會惡性循環下去!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知識更系統、更專業?不同的人有不同方法。

美國管理學家托馬斯.卡林經過研究發現:

“在任何一個領域裡,只要持續不斷地花6個月的時間進行閱讀、學習和研究,就可以使一個人具備高於這一領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識。”

我們可以藉鑑這個方法讓自己變得更專業。但是,並不是說讀了或說學了6個月就不用再讀再學。我們還需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02 多讀好書,學會讀書“加減法”,然後學以致用。

俄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

“我私人的圖書館裡,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裡,從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圖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

這就是說多讀書、讀好書有很多重大作用。但是,我們每個人的精力有限,哪裡有時間讀那麼多書?

因此,擁有一套極為高效的讀書方法就尤為重要。網上流傳很多比較功利的所謂的高效讀書法,可以試試,但適不適合自己,都難有統一定論。

我們可以嘗試讀書的“加減法”,正如數學家華羅庚所講的:

“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了。

只有多讀書,才能有更多的知識儲備;即使讀的書數少一些,但一本書多讀幾遍,同樣能參透出更多的不同的知識。 這就是“厚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讀書的“加法”。

而“減法,也就是“薄讀”,就是在運用時能簡明扼要地“讀”出這本書精髓,能抓住中心,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為了追求書的多就“囫圇吞棗”,“走馬觀花”,最後一問這本書到底講什麼,自己啥也不知道。


03 讀書不要盲從,要學會反思,從多個角度體驗其精髓

明代于謙說得很形象: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就是說讀到好書,其中語言、觀點正是自己所想所言,十分認同作者思想。但是,我們讀書,也應該有自己的態度,要學會反思,不要盲從。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提倡讀書態度,最好是批判的態度:

“用現實生活來檢驗,凡是對現實生活有益處的,就取之,否則就不取。”

他對讀書還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

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要有自己的想法,對學生傳授知識時,我們鼓勵學生要學會反思,有獨到的見解。但我們教師自己首先在讀書時起到反思的示範作用。

讀完一本書,我們要反思。讀完幾本書,我們可以進行對比和總結,有什麼優劣,對自己有什麼幫助,假如自己去寫,會有什麼不同。

因為只有學會反思,才能發現自己不足,才能進步。正如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的:

“每天要四問: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04 讀書時要做筆記,並時常複習,養成習慣,方可進步。

做筆記,並不是去複述書中的內容。 做筆記有很多種,可以畫出作者觀點,可以寫出書本的思維導圖,可以說說自己的感悟……

做筆記是為了能更好地記憶,以便將來時教學的運用。 我們經常對學生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我們教師本身也要在讀書的過程中首先養成做筆記的好習慣。

葉聖陶說過:

“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不能要求別人多讀書,但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得從書中獲得新知,從而完善自己,最終促進更好的教。

這就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

“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就是說咱們當教師的人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


總之,只有教出水平,學生才會學到東西,達到這種境界,才是成功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說:

“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希望每個教師多讀書,悟出讀書新境界!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Has%20Yu%20Minhongs%20Teachers%20Reading%20Theory%20hit%20you%20hard%20In%20fact%20reading%20is%20a%20standard%20part%20of%20a%20teachers%20life.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