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黨誓詞ppt:砥礪奮進新征程——寫在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PPT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砥礪奮進新征程——寫在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

上記錄著北京大學在過去十年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現了學校改革發展的艱苦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果。這次展覽的主題“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時代”,表達了北京大學師生對黨的二十大召開的熱烈祝賀,同時也表達了學校在新時代下的奮進姿態。作為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大學一直以來都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使命。在過去十年中,學校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為國家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積極貢獻。展覽中的照片和文字,展現了學校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績。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加強科學研


巍巍上庠,國運所繫。永擔使命,與時俱進。

金秋十月,北京大學圖書館一層展廳,許多師生正在駐足觀看< span style='font-size: 14px;text-indent: 32px;caret-color: red;color: rgb(156, 0, 0);"Microsoft YaHei";'>“喜迎二十大奮進新時代— —北京大學改革發展十年成果圖片展”。展板上的張張圖片凝聚著北大人的記憶,自信、喜悅之情洋溢在師生心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擺在教育事業面前。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貫穿了北京大學近年來推進各項工作的主線。

習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後,曾六次到北京大學考察,七次給北大師生校友回信或致賀信,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在2018年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指出:“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

殷殷囑託,滿載黨和國家的期望。奮進在新時代的十年,北京大學逐漸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內涵式發展之路。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考察。來源:新華社


踔厲奮發實現內涵式發展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大考察,在金光生命科學大樓裡,他仔細察看一台激光加速器原型裝置。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顏學慶團隊向總書記匯報:“從物理學原理,到樣機的建造,最後不斷完善並做到最好,整個過程都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完成的。”

2012年,帶著“加速器要成器”的目標,顏學慶日夜不休反復進行實驗調試。這一年,陳佳洱院士和他領銜的“超小型激光離子加速器及關鍵技術研發”項目獲得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立項。

五年後,顏學慶帶領團隊在北大建成世界首台質子能量可調(1~15MeV)1%能散激光加速器與輻照裝置。

2022年,懷柔科學城裡,由顏學慶負責的北京激光加速創新中心即將竣工。 未來,這裡將促進激光加速器與能源、空間、生物以及材料等學科的交叉融合,為輻射醫學、前沿物理、核能持續、先進材料等前沿科學領域研究提供條件,也將提升我國先進粒子加速器及新型光源領域科研基礎設施整體競爭水平。

顏學慶的十年科研之路,正是北大學術科研的一處絕佳縮影——

沉潛,瞄準基礎研究重大問題方向;發力,持續攻關自主創新難題;轉化,落實“四個面向”,構建產學研緊密聯動生態。

在北大,新一代幹細胞技術、石墨烯材料製備應用、碳管CMOS集成電路和光電器件的無摻雜製備新技術、微型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雲-端融合系統的資源反射機制及高效互操作技術、超高清視頻編解碼技術……引領性、原創性成果不斷被推出。 十年來,北大共有38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位於懷柔科學城的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鳥瞰圖

這十年,北大源源不斷地迸發著原始創新的活力,為國家戰略、民族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2021年,北京大學通用人工智能實驗班正式開課。 在這裡,知識學習和科學研究相輔相成,對人工智能感興趣的青年學子可以在專設的培養體系裡自由選擇課程,探索各應用賽道。

“通班”的目標明確:培養世界級頂尖複合型AI人才,引導行業變革。 領銜創立者朱松純教授這樣概括“通”的含義:交叉人文社科的“通識”,融會貫通人工智能六大領域的“通智”和融入各行各業的“通用”。

時代大變局下,國家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越來越取決於原始創新能力,中國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必須著眼培養更有原創力、更具有領導力的新時代人才。

在北大,像“通班”這樣創新性的人才培養嘗試還有許多:“整合科學”“計算藝術”等跨學科方向、“國際組織”“基層治理”等項目、面向基礎學科本科生和前沿領域博士生分設的“未名學者計劃”……

面向國家需求,向下深挖學科基礎,打造體系化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實現源頭蓄能。 這背後折射出的,是北大多學科交融的優勢、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引領未來的責任擔當。

這十年,在寬厚的基礎上,北大思路清晰、堅定地打造一流學術高地。






守護好北大基礎學科的根深葉茂。 2017年,北京大學41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數量居全國高校之首。 不斷做大做強傳統優勢學科; 支持“冷門絕學”,梵語及東方學研究在北大源源不息,闡釋著綿延於絲綢之路上的古代文明……

< span style='font-size: 14px;"Microsoft YaHei";'>循本開弘,在強強聯手的基礎上著力創新。從學科到學部,再至跨學科研究機構,北大推動有利於解決真正問題的機制建設,臨床醫學+X、區域與國別研究、碳中和核心科學與技術、“數智化+”……在前沿交叉領域,新的學術增長點不斷產生。

< span style='font-size: 14px;"Microsoft YaHei";'>“涵育學術,激活思想”,北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牽頭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系列學術活動中新見萌蘗;瞄準重大前沿問題,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等新型跨學科研究中心賦予人才與知識充分的融合交流空間。

這十年,北大精神更彰顯出永在巔峰的氣勢、勇擔使命的魄力。






2018年5月15日10時23分,珠穆朗瑪峰皚皚的雪頂之上, “北大精神,永在巔峰”的口號凌空響起。 北京大學珠峰登山隊成功登頂,北大人在世界之巔舉起國旗、校旗。

2018年5月,北京大學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

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2232名北大師生組成的“凝心鑄魂”方陣走過天安門廣場< span style="font-size: 14px;color: #3f3f3f;">,他們手持著象徵青年擔當的火炬,再次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這是歷史的迴響,也是北京大學與國同行的決心。

2022年,北京成為首個雙奧之城,北大人助力冬奧“一起向未來”。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裡,北大工學院教授張信榮團隊研製的二氧化碳跨臨界製冷系統打造出“最快的冰場”;兩地三賽區中,1600多名北大師生和醫護人員守護在志願服務和醫療保障的工作崗位上;三個北大集體榮獲黨中央國務院表彰。

2022年1月,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北京大學志願者出征儀式

建校124年以來,北大以深沉的家國情懷,豐厚的思想底蘊,深深融入在民族復興、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宏偉事業中,這是北大的力量之源,辦學之基。 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北大乘勢而上,踔厲奮發,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道路上彰顯新作為。


涵育源頭夯實立德樹人根基
< section data-role="paragraph">

每年暑假結束,北大學生們帶著祖國江南塞北的一線見聞歸來。他們走出校園,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感受祖國發展脈動。

“像一束光點亮另一束光,這次河北之行所體悟到的先輩精神,點燃了我內心盛裝理想的角落。”法學院2020級本科生董蔚頎感慨,2021年暑假,在學院老師的帶領下,她與十餘名同學一同赴河北正定、西柏坡等地參觀實踐。

知其所來,明其將往,北大始終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






在新征程上,北京大學自覺從百年黨史中傳承紅色基因,擦亮北大紅底色,賡續紅色血脈。 “百年黨史專題”課堂上,陳晉、劉統、黃道炫等黨史研究的名家學者把黨史這本最鮮活的教科書娓娓道來,以思想引領人,以學理打動人;未名湖畔,“恰是百年風華”歌會唱出幾代北大人的心懷……黨史學習教育在北大校園裡發揮著長效引導作用。 自李大釗先生在北大紅樓樹起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以來,北京大學始終與黨同心、同向、同行。

2021年,“初心薪火相傳,使命永擔在肩——北京大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主題展覽”在北大圖書館展出

立足深厚學術優勢,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作用,深入學習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2015年以來,北大主辦了三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打造國際頂級馬克思主義學術交流和研討平台;持續推進《馬藏》編纂與研究工程,增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2018年,北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成立,為黨的理論創新、國家發展和改革提供理論支撐與諮政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span>開設一學分思政實踐必修課,對接建設286個思政教育實踐基地,是北京大學近年思政育人的新舉措之一。為不斷增強這門“關鍵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北大著力構建起“立體化、專題式、多樣態”的思政課教學體系,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發力。

弘揚大先生之風,北大著力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2018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遠航院士團隊入選全國首批黃大年式教學團隊。 “傳承”,是張遠航講到教學科研時最常提到的字眼。團隊奠基人唐孝炎院士一生堅持“為人、為事、為學”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耳濡目染,團隊裡每位教師都在科研和育人實踐中續寫著這一師德師風傳統。

在“尊重生命,關愛生命”課程上,北大醫學部年逾八十的老教授祝學光向年輕學子們講授她從事臨床與教研五十餘年來對醫學的認識。 祝學光說:“在醫學教育中,老師要樹立模板,而且要能夠複製,要能啟發學生、影響學生。”

把教學當成一門學問去鑽研,把傳遞價值視為天生的責任,育人在北大師者心中的分量,不言自明。

2018年,北大設立了教學系列獎。 其中,“教學成就獎”獎勵一線教學二十年以上、公認水平一流的教師。 祝學光、閻步克、厲以寧、張禮和、趙敦華、白建軍、陶澍……如今,這份獲獎的名單越來越長,北大育人為先的風氣愈發濃厚。

有“大先生”們躬身垂範,也有中青年教師們為學生樹立起身邊的榜樣。

29歲時,劉穎成為北大的博士生導師。 “科研像一場馬拉松,認准了這條路,再辛苦也要堅持跑下去。”懷抱著對生命科學的純粹熱情,劉穎專注於細胞應激與穩態調控領域內更具有原創性和開拓性的課題。 科研之外,她還熱衷科普教育事業,向公眾、向鄉村學校講授“讀書的力量”。

探索與實踐,北大逐漸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為理念,2016年以來,北大探索推動一系列本科教育改革。 如今,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相成的人才培養體系初步建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時深刻指出:“要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科學確定人才培養規模,優化結構佈局,在選拔、培養、評價、使用、保障等方面進行體系化、鏈條式設計,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國家創新發展急需的基礎研究人才。”

2022年秋季學期,北大正式啟動“物理學科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致力於培養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兼具的領軍人才。從選才到育才,探索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北大路徑和北大方案。

2021年9月,“博雅理學講堂”課程現場

將基礎學科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北大注入了心思。 北大共獲批建設19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數量居全國第一。 2020年,北大將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生物科學、歷史學、考古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基礎醫學等10個A+學科納入“強基計劃”,並設計多元化、貫通性培養方案,搭建“課堂學習+重點實驗室及研討小組”的研究實踐平台,聘請院士、講席教授、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的學者等擔任班主任和導師。

持續加快高層次緊缺人才培養,北大急國家之所急。 擴大研究生教育資源投入,實施“關鍵領域急需人才支持計劃”,落實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行動方案。突出科教融合,率先與昌平、鵬程、合肥等國家實驗室聯合培養博士生,為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取得原始創新提供強大支撐;著眼產教融合,深化校企人才培養合作,推出 “前沿工程博士專業學位”項目,為行業進步、產業升級培養高層次應用人才。

牢記囑託,夯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考察北京大學時強調的三項基礎性工作,在北大形成了生動實踐。

鑄魂育人、啟潤心靈的教育事業,本固方能枝榮。


紮根中國大地譜寫未來新篇章

2021年,北京大學昌平新校區正式啟用,迎來了來自北大計算機學院的第一批研究生。落子謀全局,這正是北大“新工科”戰略的一步重要支撐。

在“新工科”戰略裡,北大融入了獨特的思想內涵:以理啟工,以科學促工程;以文冶工,建設蘊含人文精神的工科;以工促多,加強新工科對人文社科、理科、醫科等學科的輻射作用,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方向既定,乃聚合力,北大力量向前沿技術發起衝鋒。 電子學院、計算機學院、集成電路學院、智能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未來技術學院……一批新機構相繼成立。

自我革新,沒有完成時。北京大學始終將目光投向更高處、更遠處。

走向科技創新前沿,求索人類智識之端——






2022年7月,被譽為“數學界的奧林匹克”的第29屆國際數學家大會開幕。 北京大學6位教師受邀作報告,鄂維南院士作1小時大會報告,朱小華、章志飛、董彬、劉毅、丁劍5位教師作45分鐘邀請報告,另有8位北大數學校友作邀請報告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次綻放世界舞台。

202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青睞於生物正交化學領域的基礎突破,北大新一代年輕學者也長期鑽研於此,不斷進行前沿探索。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陳鵬團隊於2014年首次提出“生物正交剪切反應”的概念,並研發出“別具一格”的蛋白質激活技術。 在生物正交化學領域的原理突破與應用上,他們正持續推進原始創新。

精準醫療時代,高精尖技術不斷創造生命奇蹟。喬傑、謝曉亮、湯富酬團隊系統研究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新方法MARSALA,全面提高診斷的覆蓋面和精準性,預防單基因遺傳病,避免患兒出生;重症血液病令無數家庭困擾,讓造血幹細胞移植“培土生金”,北大人民醫院黃曉軍團隊首創國際公認的非體外去T單倍型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體系,突破供者來源匱乏的世界難題,被國際稱為“北京方案”……今年迎來辦學110週年的北大醫學,將繼續以深厚力量服務健康中國戰略。

北大醫學共派出454名援鄂醫療隊員赴武漢前線,圖為北大醫學援鄂抗疫醫療隊在武漢抗疫前線重溫入黨誓詞

走向中國廣闊天地,服務國家社會——






“扶上馬、送一程、關懷一輩子”,2021年,北京大學啟動面向在崗選調生終身學習的< span style='font-size: 14px;caret-color: red;"Microsoft YaHei";'>“薪火計劃”。目前,北大前往各省區市的選調生已逾3500人,以一批批前往基層一線的選調生為紐帶,北大與中華大地緊密相連。

在“薪火班”上,北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韓毓海深情地對選調生說:“改造世界的原點,就是要認識當下的中國;而認識中國最好的切入點,就是深入到基層。希望你們紮根基層,紮根百姓,在艱苦的環境裡錘煉初心。”

“小河淌水傳佳訊,未名湖光寄衷情。”2020年6月,一封飽蘸深情的信飛向燕園。 信件上寫著,大理彌渡縣獲得云南省批复,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2013年,北大與彌渡結成幫扶對子,依照當地特色,精準發揮北大幫扶力量,出智力、育產業、興教育、謀政策,一步一個腳印地實踐,探索出“1+8+N”幫扶工作新模式……中央定點扶貧工作考核中,北大連年獲得最高等次“好”的評價。 由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北大牽頭建設高校教育幫扶聯盟,整合優勢資源,力爭在5年內為鄉村振興培養萬名骨干人才。

彌渡縣風貌

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示中華文明特色——






收書500餘種、共282冊、約2.3億字的《儒藏》“精華編”中國部分,已於今年5月全部出版,這意味著由北大牽頭的《儒藏》編纂與研究工程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幹,對其進行傳承整理,賡續中華文脈,北大責無旁貸。 匯聚北大文、史、哲、考古等方向學術底蘊,系統闡述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中華文明史》的多語種譯本也正相繼面世,向世界展現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獨特魅力。

成立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牽頭成立 待我回来 (广告装饰) 專欄作者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