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6年書籍封面上的行書字體:排列方式、色彩及圖文關係-圖片素材模板推薦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1949—1966年書籍封面上的行書字體:排列方式、色彩及圖文關係

在1949年至1966年期間,中國書籍封面上的行書字體呈現了獨特的排列方式、色彩和圖文關係。與晚清民國時期相比,這些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1. 排列方式:傳統的書籍封面文字往往採用豎排或橫排形式,而1949年至1966年期間的書籍封面上的行書字體更傾向於採用橫排方式。這種橫排的排列方式使得書名或者作者名更加直觀、易讀。 2. 色彩:在這個時期,書籍封面上的行書字體常常使用單色或雙色的配色方案。黑色是主要的使用顏色,它給人一種穩重、莊重的感覺。有時候也會使用紅色作為裝飾或突出重要信息,以增加視覺效果。 3.

此文章為原創內容,引用轉載請留言。

1949-1966年中國書籍封面上的文字在排列方式、色彩及圖文關係方面,與晚清民國相比,都有著明顯的不同。
晚清及中國古代書籍封面的文字,無論是印刷字還是書法字,基本都是豎排,其主要因為中國古代書籍的書寫方式是由上而下,從右向左。這種書寫方式是緣於造紙術發明前,古人在窄長的簡牘上寫字,只能從上往下書寫。當將簡牘用繩串起來製成簡冊,並用右手寫字時,左手向左展開簡冊,久之便形成了自上而下,從右向左的書寫習慣。

           

《睡虎地秦簡》 秦

以中國古代線裝書為例,線裝書發展到清代已相當成熟,尤其是清內府的線裝書,無論材料還是裝幀都十分精美。為了象徵帝王的權利與地位,封面多用黃色,如《欽定續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線裝書籍封面上的行書在色彩以單一色為主,基本為黑色,如《禮記》。在圖文關係上,線裝書在封面上除了題簽外,通常沒有圖像或圖案紋飾,因此文字成為封面傳達信息和藝術表現的主要元素。


《欽定續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 清

                  

《禮記》  


1921—1949年的中華民國是一個歷史更迭、中西思想碰撞、傳統社會發生變革的時代。就書籍裝幀而言,民國書籍一方面延續了線裝書的裝幀形式,另一方面,由於受到西方的影響,有了越來越多的平裝書並逐漸成為書籍的主流形式。隨之,書籍封面也開始由古代的題簽式向近現代的封面形式演變。民國書籍封面的文字一方面繼續沿用包括行書在內的書法字體,如蔡元培題寫的《伏園遊記》書名,另一方面封面上開始大量出現藝術家自行創作的藝術字。


《教子圖說》1941  

《伏園遊記》1926 

《抗爭》1928

《靈飛集》1939

    

《美文集》1944

< /span>

在色彩方面,民國書籍封面文字不再以單一顏色為主,開始運用色彩的搭配豐富封面的視覺性,最常見的有黑、紅、黃、綠等顏色。如張光宇1934年為《萬象》雜誌第3期設計的封面,刊名文字的顏色黃白相間,富於變幻。即使是書法字體,顏色也不再單一地使用黑色,開始有紅色、白色等,如《飢餓的郭素娥》《人物雜誌》等,反映出民國時期人們已開始將書法字和墨色之間的緊密關係逐漸分離開來,更加註重彩色在封面中的視覺效果,這是民國書籍封面書法字體使用中的一個顯著變化。這種變化與時俱進,符合時代潮流,賦予書法字體新的藝術魅力。

 

《萬象》(張光宇封面設計)1934


《飢餓的郭素娥》1943 


《人物雜誌》1946

在圖文佈局方面,一些民國書籍封面凸顯圖像及裝飾元素的視覺效果,顯現出全新的現代風格。也有一些封面延用傳統設計,如《魯迅自選集》,封面用了古代題簽形式,但在位置安排上,將題簽放到封面中心偏右側,並增加其他裝飾與題簽相連接,反映了傳統形式的變化。


《魯迅自選集》1933 


1949年後新中國的書籍封面上,印刷字與書法字都被大量使用。在書法字體中,行書字體被廣泛應用,在文學藝術類書籍封面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建國後書籍封面的字體排列呈現出豎排和橫排兩種情況。這種情形在民國時已經出現。當仿照古代排列方式時,字體為豎排,如《歷代中國畫學著述錄目》。當字體橫排時,建國初期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從右向左橫排的傳統式,一種是新式從左向右橫排,但逐漸統一為從左向右。 《光明日報》在1955年元旦,發行了全國第一份文字從左向右橫排的報紙,此後大量書籍報刊開始採取橫排方式。


《歷代中國畫學著述錄目》195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學習問答》1950  


《隋書求是》1958

 

建國後書籍封面行書字體在用色方面,主要以黑色、紅色為主。黑色是書籍封面字體中最常見的顏色。無論在民國還是1949年後,當書法字體在書籍封面中使用時,以黑色最為普遍,體現了古代書法藝術對墨色美追求的延續。當書籍封面是沒有圖像和裝飾的素封面時,書法字體兼具信息傳達與藝術表現的功能,黑色書法字借助自身的深沉內斂,賦予書籍封面獨特的藝術氣息。如《河山集》的書籍封面,瀟灑大氣的行書字體以寥寥數根線條,氣壓整個封面。封面上的留白佔據了主要部分,具有空靈美,體現了“知黑守白,計白當黑”的傳統審美理念。

 

《河山集》1963  

敵後武工隊1958   

烈火金鋼1958  

《戰鬥的青春》1959 

封面文字的顏色是表達情感和傳遞書籍內涵的重要載體。 1949後書籍封面上紅色的運用常常具有政治性涵義,如《劉志丹》《秋瑾集》的封面行書字體都使用了紅色,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生活的那個年代的激情與熱血。建國初期書籍封面上的色彩並不豐富,但用色強烈鮮豔,傳達出這一時期中國書籍文化單純鮮明的色彩特徵。 

     

《劉志丹》1958  

 《秋瑾集》1960

在1949年後的書籍封面上,雖然只有文字的素封面並不罕見,但圖文組合的設計風格更為普遍。這一時期封面上行書字體與圖像的佈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圖文分隔,另一種是圖文相交。從圖文分隔看,如《曲藝論集》,封面上的行書書名將植物花卉圖案分割開來,使封面縱向具有層次感。從圖文相交看,如《友誼之歌》,行書文字位於封面中間,與封面上部延伸下來的線條有部分相交,這樣的圖文處理把文字和圖像巧妙自然地連接到一起。也有文字與圖像完全重疊融合的情況,可視為圖文相交的特殊狀況,如《大風歌》,行書文字融入到圖像中,使文圖都有動感活潑的效果,二者的關係生動自然,相得益彰。總之,1949年後書籍封面上的行書字體在延續傳統表現方式的同時,也表現出新的時代風貌,呈現出獨特的書籍視覺形象。  

 

《曲藝論集》 1958 

《友誼歌》1959


 《大風歌》1964

 

參考文獻:

1.萬長林.新中國“十七年”書籍設計藝術的視覺特徵.藝術視角.2011.6.< /section>
2.楊帆.書籍封面的字體編排與設計研究.河北科技大學.2012.3.< /span>
3.武凡.探析字體排版對閱讀的影響.藝術空間.2015.7.< span >
4. 徐嵐.淺議中國書法字體對漢字標誌設計的影響.美術時空.2011.5.< /section>

END


< /section>

 



< /section>

 往期回顧 



繁簡之變:新中國書籍封面上的簡體漢字與繁體書法字

字裡乾坤:1949-1966年書法字體在書籍封面中的應用

◀又紅又亮:1966—1976年“紅寶書”與“樣板戲”書籍的封面字體

印刷與字體:1966—1976年書籍封面的字體設計與印刷工藝


< section >

文:寇藝新

圖:來源網絡與個人拍攝

排版:李玉冰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Cursive%20script%20fonts%20on%20book%20covers%20from%201949%20to%201966%20arrangement%20color%20and%20relationship%20between%20graphics%20and%20text.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