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字體分類大全-圖片素材模板推薦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中國漢字字體分類大全

中國漢字字體演變和分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圖文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使用的是一種簡單的象形文字,以圖形來表示事物的形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圖形逐漸演變為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符號。在字體的分類方面,中國的漢字字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 篆書:篆書是最早的一種漢字字體。它的特點是方正、筆劃粗狂有力,常用於刻石和印章上。篆書字體的代表作品包括秦始皇兵馬俑上的文字。 2. 隸書:隸書是秦朝時期出現的字體,用於行書和官方文書。隸書的特點是筆劃線條流暢,結構規整。隸書字體的代表作品包括《顏勤禮碑》和《週禮·春官》。 3

 

 

 

中國漢字字體分類 字體的演變和分類

中國的文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字體結構經過數千年不斷創造、改進而

成,有較強的規律性。

演進過程大致是:圖文象形甲骨鐘鼎—< span >石鼓古文秦系—< /span>隸書楷書魏碑草書行書宋體< span >仿宋體黑體圓黑


圖畫文字、象形文

 

年代稍晚於半坡的一些陶器上所刻象形符號

距今六千年至殷周時代,同圖畫差不多,非常容易識別的文字。

甲骨文


是我國最早的可識文字,是書寫或雋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亦有少許的記事文。然而,它的發現卻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榮發現的。

據統計,已發現的甲骨文有十五萬片以上,不重複的字約有四千五百多個,可識的約有一千五百字。 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類似毛筆所寫的墨書或朱書文字。 筆劃瘦硬方直,線條無論粗細都顯得遒勁而有立體感,表現出契刻者運刀如筆的嫻熟技巧。 書法風格也隨著時期的不同而迥異,或纖細謹密,或草率粗放。 董作賓曾就甲骨文書法的時代特徵作了劃分:

第一期(武丁),雄偉;第二期(祖庚、祖甲),謹飭;第三期(廩辛、康

丁),頹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勁峭;第五期(帝一、帝辛),嚴整。

以時代來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較質樸,晚期的字帶有一些金文

的特點,有的字很小,但很嚴謹。

甲骨文絕大多數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後填朱,也有少數甲骨以朱墨所寫而未刻。 說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寫後刻。 從這裡知道甲骨文的線條不僅有刀法而且還包含筆意,對於筆意是不容忽視的。 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線條瘦勁犀利,有直線也有曲線;有單刀也有雙刀。 往往是中間較粗兩頭尖,而點畫起止仍有一些方圓之法;有的直畫微帶曲意,線條點畫顯得豐富而有變化。 字的結構一般呈扁長方,方圓曲線、直線組合的很有意味。 甲骨文均以豎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開。

甲骨文已具備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假借、轉注、形聲)的漢字 構造法則。 甲骨文已包含著書法藝術的諸多因素,從其點畫、結字、行氣、章法來看,渾然一體又富於變化,體現了商代人的藝術技巧和藝術素養。

鐘鼎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

以,鐘鼎文 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

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

比, 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金文基本上屬於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當時有人將在汾陽發掘出的一尊鼎送進宮中,漢武帝

因此將年號定為元鼎( 116)< span >。以後金文又陸續有所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

趙明誠都善書,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

 

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 32< span > 行,497 字,

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 《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布

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銘、《散

氏盤》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石鼓文

唐代發現周秦刻在十個石鼓上的文字,現存故宮,是中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刻

石文字。石鼓文已不再象甲骨、金文那樣,寫得字大小平均有雄渾厚朴的大度

之氣。

古文漢代發現藏於孔子宅中牆壁內的經傳和春秋左氏傳中的文字叫做古文。

秦篆

大篆是周宣王時對古文字整理之後的一種文字,因經史籍之手。故又稱

籍文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大臣上奏所用的文字。

大篆

是鍾鼎文、石鼓、古文、秦篆的統稱。字體粗獷有力,厚重古樸,行款已趨向線條化,規範化。大篆是秦代以前通用的一種文字。周宣王時的《史籀(zhòu)篇》就是用大篆書寫的兒童識字課本,因此大篆也叫籀文。因為大篆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所以很多字與甲骨文很相似。

小篆公元前 221 年,秦統一中國,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字以秦篆為基礎而出現一種簡化的規範文字。 字體均圓整齊,上緊下松,佈白勻稱,帶有圖案的裝飾美。

小篆當以秦刻石為代表。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言:秦始皇曾經在東巡中立了六塊碑刻。今所存者僅《泰山石刻》、《瑯琊石刻》兩種。 秦刻石傳為李斯所書。

《泰山石刻》為前 219 年時所刻,原石毀於清乾隆五年(1740)今存十

字,其書與大篆比較,筆劃儉約,結體更為規矩典雅。

《嶧山刻石》今所傳者為宋鄭文寶所摹刻,嶧山翻刻甚多,而尤以鄭氏為最精。 以上諸碑是秦篆的典型,其特點是用筆勻淨挺瘦,提筆疾過,圓融峻 整,其筆法又如玉筋、釵骨,所以秦篆又稱玉筋篆秦刻比《石鼓文》、

《秦公簋》簡化,而且結束了六國文字混亂的局面

隸書


相傳秦始皇時,有個叫程邈的小官因罪入獄,隸書是由篆簡化演變而出來的,為了簡捷速寫,變篆書圓轉的筆劃為萬折的筆劃,漢代盛興,後世學隸書以漢碑為典範,用筆方中有圓的變化,端莊古雅,左右舒展,有均衡美。

漢朝自公元前 206 年高祖建立天下,經過< /span> 60 餘年的治理,出現了漢武

盛世,經濟和文化諸方面都得到了長足進步,造紙術的發明,對文字的發展,

影響深刻。西漢初,朝廷就把隸書定為學童應試的內容之一,成績好的可以做

官。當時的史書令史,就是擅長寫隸書的官職。漢人稱漢隸書為

。據班固《漢書》記載:元帝多才藝,善史書。 孝成許皇后聰慧,

善史書。 隸書的重要特點是筆劃平直、結構方正,幾種筆劃較為固定,為漢

字書寫定為不變的形態。

再有就是改造合體字的偏旁,並使它固定統一。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偏旁和原獨體字一樣,位置也不太固定。 為了字的方整和書寫便利,隸書把用做偏旁的獨體字規定特殊的形態,同時又把許多原來不同偏旁的篆字固定為同一偏旁,如”< /span>等字,原篆字字底皆不相同,隸字把它們統一為< span >“字底。又秦< /span>字也是隸變後才統一為頭的字。

這樣就使得隸書較篆書易記、易寫,適應了時代日益發展的要求。

隸書的定型也有自己的發展過程。從大的方面說,隸書有秦隸和漢隸的區別。 秦隸的形體,從出土文物中的權、量器的詔版上還可看到一些特點。 這時隸書結體還是縱勢長方的,字的大小不拘。有人稱此隸為古隸,西漢初期沿用這種字體。

隸書隨著時代而逐漸改易,到了東漢,形成了定型的漢隸。特別是到了漢恆

帝、靈帝時期(公元 174189 ),漢隸達到極盛時期。漢隸定型的字體,主要是指此時期的字跡。

定型的隸書在書法上形成了自己風格。在用筆上方、圓兼用,藏鋒、露鋒諸法具備;在筆劃形態上出現了蠶頭燕尾的特點,長橫畫有蠶頭,有波勢,有俯仰,有桀尾;體勢上,由縱勢變為正方,又變為扁方的橫勢;結構上,中官緊收,筆劃向左右開展,呈左右對稱的八字形,故有漢隸八分的說 法。

隸書從用筆到結字所形成的風格,既莊重嚴整,又變化多姿。這種字體,上承篆和古隸,下啟楷書,用筆通行行、草。 所以隸書在書法上有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 隸書到東漢時期已發展成定型的隸書,成為法度森嚴的官定的標準字體。 這一時期留下來的隸書字豐富多采,尤其東漢時期盛行樹碑立傳,所以留下碑版最多,也最精湛。

所謂,在古時是宮、廟門見識日影及拴牲口的長方形石頭,秦代在< /span>石頭上鐫刻文字,作為紀念物或標記,或刻文告等,秦代稱為刻石 ,漢代以後即稱

魏碑指北魏時期的石刻,屬於楷書,魏碑是把漢字由隸書向楷書的演變過程

中,表現了藝術上大膽的革新精神和傑出的創造才能。特點:品類繁多、風格

各異我體不備。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因是字體的楷模所以叫楷書,標準,正規又叫正楷。 西漢開始萌芽,經過東漢,唐朝興盛。 一千多年來唐楷一直做為漢字的標準字體。 特點:形體方正,筆劃平直,規矩嚴謹,豐滿秀麗。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書本筆劃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span>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

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

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

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

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草書

有大篆、小篆、古隸、今隸的草書。草書專門發展成一個具有特色的字

體,是從漢代開始的,由漢至唐是一度極盛的時期,形成了章草,今草、狂草

和行草。它既具有自身的規律,又能抒發自我的情懷。今草是草書的主體。它

們筆勢連綿迴繞,痢約為本,點畫相連,態勢飛動一氣呵成。特點:節奏強

烈,行雲流水,舒坦。

古(章)草書到魏、晉之間(應在行書出現之後),又在逐漸起些變化,

其意向與發端(群眾中來的)是要擺脫隸體,便於書寫,到書家手中——也就

是規範化了的變體,則有過渡到後來變成今草的過渡形式,草藁書的出

現,其流行的時間,是極為短暫的。按羊 欣《採》文中一條云∶“河東(今山西省)衛覬字伯儒,魏尚書僕射,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跡精

熟。覬子瓘,字伯玉,為晉太保,採張芝法,以覬法參之,更為草藁,草藁是

相聞書(尺犢)也。 ”“覬法究竟是如何的一種樣式,已不可知,瓘書則

《淳化閣帖》卷二中傳撫有頓首州民一帖(米芾、黃伯思均未評為偽

帖),其書體大略同於古(章)草而減去了波勢——也就是減去了隸筆了。其

他還見有由吳入晉的陸機書的《平復帖》墨跡(機為吳士,當然可能東南

書體中另有一個系統,不敢說他定受衛瓘的影響),又樓蘭出土的許多魏晉木

簡中的草體字也大都相近,從蛻變的情形來看,這是時代的自然趨勢,不是由

一二人的意志來決定的了。

今草(包括行草在內)的確立,王羲之不愧是一位使它規範化、美化的重要家書,也是無可否認的。 草出現以至確立,其時間則在東晉中期了,其規範化、美化的代表書家,根據六朝文獻和傳世字跡(主要是唐代的勾填和宋代傳撫善本)中我們所知道的則是王羲之、王洽等人。

行書  產生於漢末,介於真書和草書之間的種字體,兼有楷書字形易識,又

兼草書書寫快捷之長,所以至今與楷書一樣成為常用字體。相傳是劉法升所

創,王羲之被尊為書聖。其特點:行筆勁速,節奏輕快,點畫流動,用筆

活潑。

宋體  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刻字在楷書體上產生了一種橫輕直重,閱讀

醒目的印刷體,後稱宋體。到了明宋代演變為筆劃橫細堅粗,字形方正的明

體。當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堅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如職

 

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等都採用這種字體。特點:橫細堅粗,撇如刀,點如

瓜子,捺如掃筆劃嚴謹,帶有裝飾性的點線,字形方正典雅,嚴肅大方,是

美術字體之首。

仿宋體 出現筆劃粗細一致,講究頓筆,挺拔秀麗,適合手寫體的仿宋體,當時稱為新宋,宋體又稱為老宋。 是現代宋體的一種。 特點:字身秀長、宋楷結

合、橫斜豎直、粗細一樣、間隔均勻,起筆頓頓,落筆頓頓。

黑體清末萌芽 57 年簡化字體後定形。筆劃橫平豎直,粗細一致,筆劃較粗,方頭方尾形成方黑一體而得名,又稱方體。 特點:由宋體結構,筆劃單純,相互大方,醒目粗壯。

圓黑體由黑體演變而來,方角變圓角,方頭變圓頭,點、撇、捺、挑、勾略帶

弧,並稍加長。筆劃的方粗和粗圓,雖然字形一樣,所取得的效果確各異。粗

方是厚重平板之感;粗圓呈厚重而靈活的格調。因此,印刷術上出現圓黑體,

具有較強的衝擊力,給人圓潤活動之效果,又有時代感。

現代美術字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美術字體層出不窮,就不一一贅述了。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Classification%20of%20Chinese%20characters%20and%20fonts.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