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字體:成都某臨街商舖漢字招牌改成拼音!給誰看?我們搞漢字拼音為了啥-字體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成都某臨街商舖漢字招牌改成拼音!給誰看?我們搞漢字拼音為了啥

國際接軌?與時俱進?或許是為了讓外國人更容易理解?或者僅僅是為了追求一些新奇和獨特的感覺?無論是出於商業需要還是個人喜好,漢字招牌改成拼音的做法多種多樣,目的也因人而異。這種改成拼音的漢字招牌主要是給外國人或不懂漢字的人看的。在國內的大城市或旅遊景區,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招牌,為了方便國外遊客或外籍人士更好地理解和辨認商舖的名稱或服務項目。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認為這種改成拼音的招牌有一定的矯揉造作之嫌,認為這樣做只是追求一種看似國際化的感覺,但實際上並沒有太大實質性的意義。有人認為應該保留漢字招牌的傳

如果看到這些牌匾,你會不會覺得到了國外了呢?可是事發地是四川成都錦江區一環路五段的一排沿街商舖。 在中國大地上,集中搞這種“仿外文”形式的店鋪招牌,是為了洋氣?與世界接軌?還是文化不自信,說嚴重點是文化自卑呢?

誰讓這麼做的?又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廣東台觸電新聞發布了對事發地街道辦有關人員採訪視頻,得到的回復是:這個招牌是整個一環路市井生活圈打造其中的一部分。但採訪中有人稱“據我所知,市井生活圈打造並不包括把這個改成拼音”。對於改為拼音招牌,被採訪人員就表示不清楚了。

有些自媒體發布的可能是上述商戶的視頻中吐槽:去年為了迎接大運會,街道讓商戶配合一下工作改成拼音牌匾,可是外國友人他們看得懂嗎?

小編好奇地查詢了一下某街景地圖,顯示在2020年5月時這些臨街商舖還是漢字招牌。而成都市一環路市井生活圈打造工作大概就在2020年啟動,這項工作就要搶抓成都大運會“辦賽營城”機遇。據了解成都大運會全稱是“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將於2023年7月28日在成都開幕。

據了解,大約一排7家店鋪統一更換了拼音牌匾,原本只有漢字,現在突出漢語拼音,只把漢字店名以小字形式寫在下面。這樣一來,估計到時外國友人怕是看不懂,咱們自己中國人也看著費勁了。果不其然,商戶也吐槽這樣的牌匾識別度不高,影響了生意。

假如像商戶那樣說的“更改拼音牌匾是為了迎接大運會”,我想無非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給到成都來的世界各地友人營造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二是方便外國友人們進店消費。如果是第一種,小編覺得局部幾家店鋪招牌改造恐怕達不到預期目的。如果是第二種目的,那能否起到設想的效果呢?索性,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漢字拼音的歷史吧,也許您能從中得到啟發。

外國人是怎樣認識咱們方塊字的?

都說我們的方塊字不好學,老外學漢語的難度要比我們學英文的難度大多了,因為我們都知道漢字不表音,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認識漢字,他看到漢字是無法讀出聲音來的。同樣,對於我們中國人而言,如果遇到一個不認識的漢字,要想知道它讀什麼,可以先通過部首檢字法先在《新華字典》中找到這個字,然後看它標註的拼音就能讀出來了。

>>>老祖宗的直音法和反切法

可是我們漢字有幾千年曆史了,最早並沒有拼音,古人又是如何讀一個不認識的漢字呢?這裡有兩個方法:直音法和反切法。直音法很好理解,找一個與該字相同發音的字來標註,比如“窨”,音同印。這個方法很方便,但缺陷也很明顯,如果標註的字也不認識,或者有的字沒有同音字,那就不好辦了。而反切法要比直音法進步了一些,用兩個漢字給一個漢字注音,取前一個漢字的聲母,取後一個漢字的韻母和聲調,湊出一個音來,比如“中”,注為“只弓”,但是這個方法還是需要認識一些基本簡單的漢字才行,缺陷依然存在。這對不認識漢字的老外來說,基本沒有用。

>>>利瑪竇的羅馬字母注音< /span>

明朝末年,一些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他們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先認識漢字,會說中國話。其中比較有名的一位是意大利的利瑪竇,他最早開始系統地用羅馬字母為漢字注音,開創了漢語拼音化的先河,並在1605年編寫了一本叫做《西字奇蹟》的書。 20年後,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在利瑪竇的基礎上繼續完善,編寫了《西儒耳目資》,既可以根據拼音查漢字,也能根據漢字查拼音,其中註音用的是南京官話,包含25個字母(5個元音,20個輔音),還設計了5個聲調符號。不論是利瑪竇,還是金尼閣,他們使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也成了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的源頭。

大家看到了嗎,看來漢語拼音方案竟然最初是由這些外國傳教士來推動的,當然他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中國人學會漢字發音,純粹是為了他們自己傳教方便。

>>>威妥瑪注音和郵政拼音< /span>

香港為什麼翻譯成“Hong Kong”而不是“Xiang gang”?咱們帶著這個疑問,接著往下看。

雖然在明朝就有了漢字的羅馬拼音方案,但是到了清朝,閉關鎖國,對外交往的大門關上了,所以漢字的拼音工作進展也就基本停滯了。而且利瑪竇和金尼閣他們創造的拼音又是依據南京官話注音的,到了清朝自然也就不吃香了。

1841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來到中國,一待就是40年。他在1867年編寫了一本《語言自邇集》,這是一本為了方便外國人學習北京官話的口語教材,裡面自創了威妥瑪拼音來標註漢字,注音卻是北京官話。這個方案用21個字母描寫聲母,並用1234標註在拼音右上角,表示北京官話的四個聲調。

這套方案在全世界都很風靡,廣泛應用在郵政電信、海外圖書館中文藏書編目、外交護照的中文名和地名等譯音中,而且這種方案一直延續到1982年,我國《漢語拼音方案》重新確定的有關我國人名、地名等注音國際標準。

威妥瑪之後,另一位英國駐華外交官翟理斯也對漢語拼音方案感興趣,最終在1892年出了一本《華英字典》,之後不間斷地修訂了20年,對威妥瑪拼音進行改良,形成了威妥瑪-翟麗斯式拼音。 1906年在上海舉行了“帝國郵電聯席會議”,對我國地名進行拉丁化規範和統一,在威妥瑪-翟麗斯式拼音基礎上略加修改,於是就形成了“郵政式拼音”,比如剛才說的香港,還有大家熟知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都是採用了郵政拼音。這種做法在20世紀上半葉在西方國家中很流行。

>>>中國人自己的漢字拼音注音

不論是利瑪竇、金尼閣,還是威妥瑪、翟理斯,他們都是外國人。在清末,受外國人對漢字拼音標註的影響,開始有國人創建我們自己的拼音文字——切音字,也就是能拼音的字,一時成為風潮,比如拉丁字母式、速記符號式、漢字筆劃式、數學符號式等等,但大多都是在民間推廣。

最終在1913年引起民國官方的重視,在北京組織了“讀音統一會”,最終推出一套漢字筆劃式的注音字母,並於1918年11月25日正式公佈。因為這些字母脫胎於簡單的古漢字,是符合我們國家漢字的傳統的,也符合當時的社會傳統與變革並存的文化氛圍。

這套注音方案使用到大約1958年,即使現在我們仍能在一些版本的字典中還能看到這樣的注音字母(注音符號)的使用。尤其是在新中國剛剛成立後,還沒有推出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之前,現在60~70歲左右的老年人當時學習的就是這一套漢字拼音標註的方案,但是他們並不認識現在孩子們學的拼音。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有關部門在1956年2月推出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結合各方實際修改後,最終在1958年2月形成正式的《漢語拼音方案》。此後這套方案一直在全國中小學開始穩步推廣普及,經過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如今早已深入人心,幾乎人人會用。

結語

通過漢語拼音注音歷史由來的梳理,我們終於知道了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漢語字母拼音最初是由外國人創造的,但是目的是為了外國人能便捷地學習漢字和漢語。 二是,現在我們使用的漢字拼音,是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掃除文盲,提高人民識字水平的必要做法。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成都讓商戶更改拼音招牌的做法似乎就不妥了。

首先是本末倒置。我們是為了推廣漢字而採用拼音的輔助方案,並不是為了推廣拼音,所以“拼音大字、漢字小字”的招牌做法喧賓奪主。

再者假如說為了一時方便外國友人,與其讓他們現在看拼音學漢字,還不如在原來的漢字招牌下附帶通用的英文翻譯更為便捷。

最後假如說改為拼音招牌,看起來像外文那樣,覺得很洋氣,那就真的大可不必了。我們現在倡導文化自信,而漢字就是中華文明和優良傳統最好的承載主體之一,此時更應強調漢字的重要性。

如果真的如街道人員所稱“是為了一環路市井生活圈打造工作”,倒是可以把牌匾的尺寸、顏色、字體等外在進行適當統一,同時也不失店舖的特色,反而才會加分,把好事做好。

參考資料:

《必須知道的拼音歷史》

特此致謝!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Changed%20the%20Chinese%20character%20signboard%20of%20a%20shop%20facing%20the%20street%20in%20Chengdu%20to%20Pinyin%20Who%20is%20it%20for%20Why%20do%20we%20use%20Chinese%20Pinyin.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