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字體:憑肉眼在髮絲上刻下11個字!濟南匠人的“非遺”絕活兒你見過嗎-字體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憑肉眼在髮絲上刻下11個字!濟南匠人的“非遺”絕活兒你見過嗎

视频加载中...

  在一盞明晃晃的檯燈下,74歲的王天明手起刀落,不消幾分鐘的工夫,一串串芝麻粒大小的字體便浮現在一塊玉石之上。毫釐間雕刻奇妙世界,他依靠的,更多是感覺,這就是省級非遺微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天明的傳奇人生。

  雕刻時不用放大鏡更多是靠感覺

  在刻刀接觸玉石表面的一剎那,出現的粉末瞬間覆蓋了即將雕刻出的字體,即便如此,王天明依然沒有停下手中的刻刀。當他停下動作,拂去粉塵的那一刻,一首《望廬山瀑布》赫然出現在眼前,每一個字都輪廓清晰,蒼勁有力。如芝麻粒般大小的字體,甚至不用放大鏡都很難看清。

  讓人嘖嘖稱奇的是,王天明在製作微雕作品時,幾乎全憑感覺,從來不使用任何輔助設備。 “我雕刻的時候不用放大鏡,甚至連眼鏡也不戴。”他說,很多人會疑惑,雕刻這麼小的字不用放大鏡能看清嗎?其實根本看不清,他只用眼睛看每個字是否排列整齊,至於字的筆劃,完全憑手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天明的刻刀,都是他親手製作的,有時候光磨刀,就要10多個小時。無論是三棱刀還是四棱刀,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刀鋒很尖,堪比注射器。 “我曾經用顯微鏡做過對比,我的刀鋒甚至比注射器的針尖還要鋒利一些。”他舉起一把刻刀,根據雕刻物體的硬度不同,所用的刻刀也不一樣。

  頭髮絲上刻下11個字需要顯微鏡才能看清

  王天明居住的地方,也是他的工作室,在這裡,擺放著他親手雕刻的各種微雕作品。 37年的微雕生涯,出自他手的微雕作品已有上萬件。其中一套名為“三絕酒具”的作品,讓他頗為得意。微畫、微塑、微縮謂之三絕。作品由一壺、四杯、一托盤組成,總重2.6克,杯子僅有綠豆大小。

  別看“三絕酒具”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雖然壺身僅如指甲蓋一般大小,但壺蓋卻可以打開,壺肚又與壺嘴相通。不僅如此,壺身上還刻有李白的《將進酒》詩篇,共180字。每個酒壺和托盤上,同樣刻有李白關於酒的詩篇。 “這套作品我做了1年多的時間,因為小,失敗率很高,光杯子就做了二三十把,才選出來這幾把。”他小心翼翼地拿著鑷子夾起酒壺,向記者展示,這算得上是世界最小的酒具了。

  2005年,王天明突破了“極限”,在頭髮絲上刻字。在0.5厘米長的頭髮絲上,他刻下了11個字,需要用顯微鏡才能看清。 “頭髮必須飽滿有韌性,得是青壯年的,而且還是白頭髮。”他說,有了合適的頭髮之後,還要考慮在雕刻的時候如何固定頭髮,如何把刻字的一面削平,光攻克這些技術難關,就用了1年多的時間。最後用了2個晚上,前後刻了100多根頭髮,終於完成了這件作品。

  雕刻貝多芬小步舞曲還有英語、法語等外語作品

  37年前,王天明第一次聽說微雕,自幼喜歡寫字畫畫的他,從那一刻起,便與微雕結下了緣分。 “做微雕需要有一定的書法與繪畫基礎,我第一次做微雕是在木片上,字體比現在的要大,但失敗率卻很高,有時候筆劃重疊了,有時候整個字刻歪了。”他說道,練了三四年的時間,才能把字刻到芝麻粒大小。

  百壽百福圖、水月觀音、先師孔子行教像、水泊梁山群英譜……王天明的微雕作品,全被賦予了文化內涵。在王天明看來,微雕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身,在小而精的基礎上,更側重藝術韻味和感染力,他既是製作微雕作品,又是在宣揚傳統文化。從唐詩宋詞,到貝多芬的G大調小步舞曲,從中文到英文、德文、法文,他一直不斷尋求創新。

  已年過七旬的王天明,每天還在堅持製作微雕作品。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這項技藝已後繼有人。在他的30多名學生中,已經培養出五六名接班人。 “微雕是枯燥細緻的活兒,要耐得住寂寞,相比於雕刻技術,心境平和更加重要。沒有一二十年的功夫,手法很難嫻熟。”他笑著說。

  一把刻刀,雕刻出人生奇觀,這便是王天明。 (濟南時報·新黃河記者:王錚 梁明星)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Carve%2011%20characters%20on%20the%20hair%20with%20the%20naked%20eye%20Have%20you%20seen%20the%20intangible%20cultural%20heritage%20unique%20skills%20of%20Jinan%20craftsmen.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