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蝌蚪找媽媽
一、教學目標要求:
1.會認本課15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會寫本課的10個生字。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三、教具準備:
生字詞小黑板、教學錄像帶
四、教學地點:
多媒體綜合電教室
五、教學課時:
三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 (生:認識!)那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朋友如按好壞來分可分為好朋友和壞朋友。蚜蟲是莊稼的壞朋友,那青蛙就是莊稼的好朋友。你們喜歡青蛙嗎?那又有誰知道青蛙小時候是長什麼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 (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後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麼,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初識圖意。
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麼?它們都在幹些什麼? (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生答)
2.逐圖出示另二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麼變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
3.提問:小蝌蚪最後變成了什麼?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 (生述)
4.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後來又怎麼樣?最後變成什麼了? (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1.自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
2.糾正讀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 (師:敘述部分;小蝌蚪、鯉魚、烏龜及青蛙媽媽由四組學生分別扮演。)
四、講讀第一自然段。
1.講讀第一自然段。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並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幾隻? (生:有一群。)師講解“一群”的意思,然後再指導生給“群”組詞。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麼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 (師指導生聯繫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導學生看圖,師複述小蝌蚪外表。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課堂作業:
完成課後作業第二題(1)小題
第二課時
一、講讀第二段。
1.看插圖,提問:現在我們的小蝌蚪有什麼不同?
2.讀第二自然段,說說蝌蚪有什麼變化。
3.再讀(指名個別讀)
4.看圖,講述小蝌蚪是為什麼會游向鯉魚媽媽?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為小蝌蚪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於是想到自己也該有媽媽,但又不知媽媽長得怎麼樣,所以就游過去問。
述:正面向前叫“迎”。在這裡既表示禮貌,也為了讓鯉魚媽媽能發現自己——小蝌蚪。
5.根據講讀內容,提問: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它的媽媽有什麼特點呢?
6.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我們的”“哪兒”要讀重音;鯉魚媽媽的回答要用長輩式親切的語氣讀出來。)
二、看圖,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1.提問: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麼變化?
生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回答,師板書。
3.小蝌蚪為什麼會把烏龜錯認為是自己的媽媽呢?課文中為什麼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 (師引導學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後要用“追”;二是,體現出了它們以為找到了媽媽時的高興、迫切的心情。)
4.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它們媽媽的特點是什麼? (讓學生劃出文中語句並讀一讀)
5.指導朗讀第三段。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這一句,要讀出急於找到媽媽的迫切心情。
6.輕聲朗讀第四、五兩段,指導生邊讀邊看圖,思考:
1) 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麼變化? (板書)
2) 小蝌蚪到底有沒有找到媽媽呢?他們的媽媽究竟是誰呢?它們是怎麼認出來的?
(生聯繫圖及有關句子回答:回顧烏龜介紹的青蛙媽媽的特徵,還有前面鯉魚媽媽講的“四條腿,寬嘴巴”,小蝌蚪了解媽媽的特徵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媽媽了。)
7.第四段主要講了什麼?先讀再說。 (自由讀後再指導學生說出段意)
“小蝌蚪已經是青蛙了”,為什麼加上個“已經”?小蝌蚪是怎樣跳到荷葉上去的呢? (蹬、蹦、跳)
8.小青蛙跟著媽媽幹什麼?這說明了什麼? (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青蛙呢? (生: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好朋友——青蛙)
三、鞏固練習。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全文。
2.完成課後第一道題。
3.完成課後第三道題。
第三課時
一、複習: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
(大腦袋、長尾巴——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
3.指導完成課後第二題。
二、指導有感情地分組朗讀課文。
三、識記生字,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觀看生字表教學錄像帶,激發學生興趣。
2.指導學習生字。
3.運用測試及書寫。 (師巡視指導並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
四、總結課堂。
反思:
(教學反思參考1)我是什麼
《我是什麼》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單元的一篇新編科普短文,其中,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及樸實而生動的語言,生動形像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係。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積極地思維,並通過學習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於人的道理,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獲得創新活動的感性經驗和簡單方法,使外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昇華。
根據課文特點,我抓住這個“變”,利用學生很喜歡的孫悟空來吸引大家。然後,以“他會變,我也會變,想知道我是誰”設疑,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接著我把學生都當作可愛調皮的小水珠,用生字寶寶們來考小水珠們進行生字教學,教師對字音及輕聲音節進行指導。 (本節課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讓學生和我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來讓學生盡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著大家一起“變” 。這樣設計容易激發學生探求的慾望,按課文特點進行教學,不僅能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而且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用我是“小水珠”來貫穿全文,品讀水的變化:先學習描寫“汽”和“雲”的句子,再學習描寫“雨、冰雹、雪”的句子,用“我”來自稱,經過太陽一曬,我就變成汽,升到天空,連成一片之後我又變成雲,碰到冷風,我有時變成水珠落下來,有時變成小硬球打下來,有時變成小花朵飄下來。再把他們之間的變化過程用箭頭連接,使他們能夠初步了解。由於時間關係,後面部分就留到下節課。本節課要求會寫的兩個字是“變、極、片、傍”。
但是,我在很多環節的處理上很不到位,比如:
1.生字教學環節,我只是叫了幾個學生讀一讀,自己講解一下就去掉拼音開火車讀、齊讀,比較匆忙,根本不知道學生到底有沒有掌握。而且沒有在語境中識字,沒有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對於二上年級的學生來說,一節課要認識這麼多生字還是有難度的。
2.朗讀時層次不分明,只叫了幾個學生讀一讀,讀得好的就過了;齊讀較多,沒有變換形式讓更多的學生嘗試著也讀出這種感情,也就不了解他們真正的朗讀情況,也許還只是他們當初的水平,我一點也起不了作用。總之,與最初的目標定位相距甚遠。如教學“雨、冰雹、雪”時出現相對應的“落、打、飄”三個動詞,我沒有很好地落實下去,也是匆匆而過。這裡可以先創設一個情境讓他們理解語言文字,師再進行有效引導,如給它們調換位置、創設情境、做做動作等等。教學云部分,讓他們先讀一讀,讀著讀著你發現了什麼?師裝不懂,問:白衣服是什麼? ——白雲;黑衣服是什麼? ——烏雲;早晨、傍晚時披上的又是什麼呢? ——朝霞、晚霞,並理解“穿著、披著”之間的不同。這些環節都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思考。
通過這次的展示活動,使我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明確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一直堅持一句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1%20Little%20tadpoles%20find%20their%20mother%20and%20reflect.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