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本问题串”在教学实际中主要是“以问题”“串”“文本”,面对教学所要用的文本,设计与教学相关的若干问题(包括知识性、思想性、激励性、组织性等所有方面)将文本(学生学习的各类资料)“串”(有机结合)起来,解决文本中的知识重难点,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有序性。在数学课堂中分为新课的文本问题串设计,主要是深度问题串设计,注意问题的逻辑性、渐进性、推进性。
关键词:文本问题串;数学;新授课;复习课;运用
文本问题串的研究是在无数教育工作者深度研究了教育教学课堂组织、课堂结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外显形式后而深入课堂“灵魂”而进行的教育研究。强调遵循文本的逻辑内线设置问题,让学生经历提问解问的过程。在这些问题的设置中,精彩纷呈,成果丰硕。其实,我们在再思考的过程中,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是否可以解释为“用问题”以“串”“文本”呢?面对教材,设计与教学相关的若干问题(包括知识性、思想性、激励性、组织性等所有方面)将文本(学生学习的各类资料)“串”(有机结合)起来,是否更好?
当前的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种课堂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确实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不少的生机和新的活力。而课堂形式毕竟是外在的。在我看来,无论多么好看、有趣的课堂,知识的传授才是中心,学生学会该课堂的知识,达成学习目标才是王道,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课堂的知识很熟悉,要求学生掌握得知识点想方设法设置在各类问题中,各种交流过程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或背诵,或解答,或讨论,或绘制,或讲授,或实践……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一、新课教授中的问题串设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我国古代早就有这样的说法。新知教学中的问题串设计应多运用深度问题串,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学习新知,追根溯源,一直帮助学生能回到熟悉的知识原点,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精神。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约分”这一节内容时,我首先指出了文本中关键知识点: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这是约分的总方法。根据用分子、分母的不同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的情况,具体又有逐次约分法。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就得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母,也就是最简单的分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以下问题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1)你能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约分吗?(用以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你能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约分的异同之处吗?(一部分学生举例,一部分学生判断,加强学生的交流辩论能力,有助于知识点的越辩越明,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课知识点)。(3)约分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些知识点联系最紧密?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内线)。(4)你觉得我们今天学了“约分”这一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你能帮助老师总结一下约分的具体方法吗?(建构学生具有逻辑线的知识树)
老师最后再强调指出: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是约分的基本方法。在具体约分时,要先对要约分的分数进行认真观察、分析,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过程自然而严谨,知识的传授也自然而流畅。
二、复习课堂上的问题串设计
“从心所欲,顺理而行。”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教学总是有规律可循的。结合教学实际,我常常在思考:是否可以寻求一套“大而得当”的问题串,在复习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可以使用呢?结合数学学科实际,我探索了一套较为适合复习课的问题串。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你能用清晰准确地数学语言说出我们上个单元所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吗?(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点)
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培养学生仔细听,认真记,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你能针对以上知识点列举出(对优生可要求编写出)相应的经典例题吗?(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观察、总结知识点对应的题目)
谁能说出用这单元知识能解决什么课外问题吗?(如学生不能说出由老师拓展出相关的课外知识,已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相信你们一定能用知识树的形式梳理出本单元的知识点!争取自己独立完成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课的问题串设置更应注重问题串的广度,在平行的面上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整合所学过的知识点,形成知识树,构建一个单元的知识模型。
无论是在新课中注重设计深度问题串,注重追问,还是复习课中深研广度问题串,着重知识面的拓展。问题串的作用都在于高效“串”问题,在于链接文本知识逻辑内线,在于引导学生正向学习,在于帮助我们突破文本的重难点,在于构建文本知识体系和框架,在于增进小组合力……因此,设计好了问题串也就抓住了课堂的“魂”!
参考文献:
腾云.从教会到教慧: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8.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pz382g03tbz5.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