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角度”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Free ppt template download - daogeziyuan

基于“语文角度”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

基于“语文角度”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

在一些学校,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语文课,教师把一篇课文教完之后,学生除多认得一些字词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外,别的收获少之又少。这涉及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没有从“语文角度”去教学。所谓“语文角度”是区别于“非语文角度”的一个概念,就是阅读者在读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作品时,不光要明白其字面的意思,还要领会其深刻的内涵。基于“语文角度”的阅读需要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去指导。

一、“语文角度”的基本要素

“语文角度”由五个基本的要素构成。一是工具要素。在语文课堂上,语言是最重要的工具,解决各种问题都需要它,而其他工具都只能是相对次要的辅助工具。二是文体要素。我们常说的文体指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文体不同,阅读的方式也不一样。学生只有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之后,才能确立自己阅读的方式和阅读的重心。三是内容要素。主要是指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现在的语文教学对此十分重视。四是方法要素。即这些内容是如何写出来的,比如不同体裁的文章,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分为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这几种。五是意义要素。这一要素有两个层面:一是内容层面,二是方法层面。从内容层面要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写出来,或者说,作者写了这篇文章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从方法层面要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是说,从“语文角度”去阅读文章,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必须“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容易丢失什么

为了解当前语文教师运用“语文角度”中几个基本要素实施教学的情况,笔者特意去听了几位同事的课,总计48节课。现将其中两篇课文的授课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篇是五年级语文下册《 少年王冕 》(苏教版,下同)。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在教学中重点涉及了三个要素:一是工具要素,包括字词的认读与强化、学生间关于文章内容的交流和概括;二是内容要素,重点分析王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是方法要素,包括阅读的方法、词语锤炼的方法和表达的技巧等。其他两个要素(文体要素和意义要素)均未涉及。

第二篇是《 学和问 》(六年级上册)。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授课教师五个要素全部涉及,其中文体要素强调了四次,并且在第二课的最后还对文体特点作了强化训练。这节课在学生开始自读前,教者所提出的两个问题非常有价值:“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前一个问题是针对意义要素的,后一个问题是针对方法要素的。内容分析也十分到位,工具性要素不仅在分析中体现,而且还通过应用来强化。不足的是方法的研讨只局限于段落中,未能从全篇的角度作出进一步审视。也就是说,在意义方面,教者只从内容角度作出了探讨,而未能从方法的角度也同样作出探讨。从方法的角度如何探讨呢?比如,教师可以问:“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事例来证明‘问’的重要?直接讲道理行不行?”这样的问题才是说理类文章不应该放弃的核心问题。

在这两课的教学结束后,笔者对听课的学生安排了一个小测试,测试的题目是:“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从中获得了什么?”(要求把你有印象的收获都写出来)

测试的结果如下:①听《 少年王冕 》这课的学生共有58人。在工具方面觉得有收获的37人,主要指认识了哪些字词,学到了哪些好的句子。在内容方面觉得有收获的45人,表现在他们知道了王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意义方面觉得有收获的只有8人,他们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明白了文中包含的道理。而对于文体、方法要素则没有人作出回答。②听《 学和问 》这课的学生共有58人。除有3张问卷回答无效外,其余55人中有52人回答了所学到的内容,主要是学到了两个事例。55人全部谈到了学完本课之后所明白的道理,即“学习一定要多问”。而在工具、文体、方法方面均无人回答。

从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点启示:一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没有从“语文角度”教学的问题,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基本要素丢失的现象。教师丢失了哪些教学基本要素,学生就一定会丢失。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存在,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造成严重的影响。二是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丢失教学基本要素,学生也不见得都能全方位去领悟。这是因为学生如果缺少教师的有效引领,他们只能形成低层次的基本认识,即认为字词和文章内容才是要掌握的,而常常忽略了对文体、方法和意义等阅读的深层认识。

所以,从“语文角度”去教、去读文本,不仅教师首先要做到,同时还要不断提醒学生做到。

三、语文教师要有的几个意识

1.要有语文学习的“落点”意识

语文教学,首先要明白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不致于盲目施教。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读和写。有位教师曾把这种目的称之为“落点”:从人文性的角度来说,其落点应该是“善”,即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好人;从工具性的角度来说,其落点是“读”和“写”,即能读懂别人的一篇文章,能自己写出一篇文章。这里所说的文章是广义的,它既指书面文章、专著,也包括口头文章;这里所说的“读”和“写”也是广义的,读也包括听,写也包括说。“善”“读”和“写”这三点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就必将偏离语文教学的本位。[1]

2.要有语文学科的“身份”意识

这里的“身份”意识,是指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不能上成其他学科的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位语文教师,不是一般的阅读者,更不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其次,要明确学习语文的责任。这种责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二是对社会。对自己,就是要会读,只有会读才能把经验传授给别人;对社会,主要是要会写,只有会写才能把自己的经验和成果通过文字留下来。但我们语文教师最容易忽视的恰恰是后者。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语文学科的“身份”意识,才能更加促进文化(不单是语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3.要有读写并重的教学意识

有一些教师,把课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割裂开来。“在读和写这两个落点上,常常出现严重的偏颇,相当一部分教师都错误地认为,写作是写作课的事情,平时的课堂就是训练阅读的”[2] ,总是到了作文课才专门去讲作文。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从语文的角度来说,读和写是无法截然分开的。读所要了解的不光是内容,更有方法。写作的能力提升更多地取决于方法。写必须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对于小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写作是读什么就写什么;读中有什么体验,就把它写出来;读到了什么方法,就模仿着应用这种方法。从训练量的角度来说,仅靠每周一两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可以在平时的课文阅读教学中,穿行一些小的作文训练。如此,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和阅读同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提高。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江苏 连云港,222006)

参考文献:

[1][2]许景明.语文教学:应该是知道落点的飞翔[J].江苏教育研究,2009(11).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zr4dl025xji.html

Like (810)
Reward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Related Sugg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