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语文教学中创新人格的培养-Free ppt template download - daogeziyuan

摭谈语文教学中创新人格的培养

摭谈语文教学中创新人格的培养

摘 要:创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从事创造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的人格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就是挖掘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实施教学策略,在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本人试从创新人格的特点,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人格资源,语文教学中培育创新人格的原则以及培养方法几个方面论述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人格; 培养; 学生

创新人格作为一种潜在的品质,是指一个在从事创造性活动(尤其是从事高质量的创造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的人格特征。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性中的群众性、刻板性、严重的焦虑感、不安全感、过分自责倾向等特征,都与创新精神(创造力)有负相关,阻碍创造力的发挥和创造活动的进行。众多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具有创新人格的人具有以下特点:①与智力不同,创新人格似乎更多是指非智力因素,是一种认知风格,并且是以发散思维居多,而不是智慧能力;②倾向于积极追求新异而复杂事物,并且倾向于如饥似渴,无所不包地读书;③深爱自己所做事情,对其所选择的创造事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精力和投入;④表现出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常常无条件地拒绝服从传统规范而显出一种断然的反叛气质。

根据创新人格的上述内涵和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其实质就是凭借语文教学,挖掘其中蕴含的创新人格的因素,实施教学策略,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耕耘、施肥、浇灌、除害,加上合适的阳光、空气,在完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使儿童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等逐渐形成并稳定成为人格特征的过程,为将来进一步成长奠定基础。

一、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人格的教育资源

语文学科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强调了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民族化等四个方面的特点,深入剖析这几个特点可以看出,每一方面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蕴含着丰富的创新人格培养的资源。

1.人文性——精神领域里的多元反映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学科不同。自然科学的学科可以由原理、公式、定理、法则等组成,它们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些学科的教学可以先讲原理公式、再做一些练习加以巩固,这些练习的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语文则是对人的精神领域起作用,其影响是深广的。许多语文材料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映、理解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白居易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登鹳鹊楼》,小学在学,中学在学,大学也在学,甚至硕士博士都在学习。语文这种人文性,伴随着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新颖性,体现在教学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窥其一斑。

优秀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移人性情,提升人格,对人的影响是深广的,是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短期不容易看出来。

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使其具有更多的创新人格内容,学生学习语文,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的过程也是文化建构的过程,也是语文材料里创新品质不断影响的过程。

学生体验是独特的、多元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元反应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贵的,教师应给予尊重和鼓励,这是不可多得的创新品质发现、鼓励、引导的过程,这也是语文特点决定的。

2.实践性——在实践中探索语文规律

最为突出的是阅读与表达既是一种实践的行为,又是一种实践的能力,更是一种创新品质的体现。语文的实践能力,包括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感等等,在这些实践中,无时无处不体现出独到、新颖、创意即创新的品质。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长期坚持就会使学生稳定为品格。让学生多读书,使学生自己体悟形成培养阅读能力;让学生记住一套写作知识,不如让学生多读、多写,逐渐形成写作能力;如果不大量的实践,无法形成良好语感。这些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而是各具特点、各具差异的,与众不同。

应该说,绝大多数人学习语文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知识是需要的,诸如语法、修辞等之类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作用不太。因此,让学生多接触感性材料,多参加感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品格,探索和把握语文规律培养。

3.生活化——创新资源无处不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生活化是与实践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母语课程。母语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今天的语文与八十年代的有区别,八十年代与五十年代的更是有不同。生活化,生活本身就是充满着创新与进步,因而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大量实践中、生活中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阅读与表达能力,进而创新语文,发展语文。

4.民族化——创新空间无限

我们的语文课程,就是关于汉语语言文字或文学的课程。汉语特别具有灵性,它是具象的、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空间特别大。汉字富有神韵,具有审美价值,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首诗。汉字由形、音、义构成,其中形是关键,区别于拼音文字。象形、会意、指事、形声都是汉字特有的极富创意的造字方法。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充分利用这些具有创新意蕴的一个个汉字不断培养创新品格的过程。因此,学习、理解、探究、书写汉字,本身就是很有兴趣、富于创造的事情。汉字组词灵活,常用的字仅3000多个,但可以组成不计其数的词。有的新词本身就是创新的杰作。有时,词的组合像玩积木、魔方,灵活性很强,弹性很大。汉语没有多少强制的规矩,应该说,它是一种真正以人的思维与表达的需要出发的为本的,以创新为本的语言。这种语言在模糊中求准确。

叶圣陶与吕叔湘先生曾经用庄稼生长来比喻汉语文学习,叶老说:“请老师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其实质就是说语文教学是充满着创新因素的教学,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无处不有,否则就不是语文教学。

二、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人格培养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

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人格培养的统一性原则主要是指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的育人作用。因此,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人文性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主要体现有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着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从《语文课程标准》中看,人文性,主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强调“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性。语文学科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的差异,重视个体的体验,在探索中学习等备受关注。而这些,都是创新人格得以形成的基础。

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突破语文长期的狭隘的思想性的局限,而广泛地融入创新品质在内的尊重个体健康发展的人文性,使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学生的创新品质得到发展。

2.主体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马克思认为,活动是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它突出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心理自我组织的过程,即自定目标、计划、自我实现目标、计划以及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构建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创造性才能充分显现,创新人格才能逐步形成。

在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过程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应从4个方面把握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①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指学生读书和思考的积极性。学习读书,学习思考,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②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指学生提问、主动探究的倾向。教师鼓励学生尝试错误,由错误到正确,由不合理到合理。学生是否敢于质疑问难,这是学生主动精神的充分体现。③学习的独立性。学生要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学生要充满自信,敢于争辩,敢于纠正和发现他人(包括教师、课本等权威)的错误。④学习的独创性,要培养学生敢于换角度,能够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哪怕是幼稚可笑的,都是值得珍惜的。

从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之目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在语文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教师还要做到:①还给学生思考权;②还给学生发言权;③还给学生读书权;④还给学生选择作业权。

主体性原则还要注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异步教学,开展分度评价,使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推动学生自我内部动力,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3.民主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总是与情感密切相联系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会在学生身上产生的良好心理效应,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创新能力充分展示出来,长期形成,必然铸造成创新人格。

师生关系的民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大朋友。这样学生就会非常乐意地将自己的困难、忧虑、牢骚和个人问题告诉这样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也就对语文学科兴趣浓厚。

教学过程的民主。要让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过程,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以及“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巧问质疑——主动探索——多向讨论——总结延续……”构建民主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过程。

教学空间的民主。要大胆突破目前教学空间固定格局,要努力改变现有的教学空间概念,做到改变现有教室座位单一的排列形式,淡化“讲台”,可以是圆桌式的,可以是小组协作式的,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真诚的合作,生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努力做到课堂向社会、向大自然延伸,合理地利用影视、报刊、多媒体及电子网络、图书馆、文化站等,体现大语文教学思想,开阔新视野,使学生从小学会正确认识世界,了解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世界发展的多样性。

思维训练的民主。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民主教学策略;推迟判断,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让学生在和谐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4.开放性原则

语文学科是一门非常奇特的学科。当初叶圣陶和朱自清先生进行语文改革,就是要改变文史经不分的传统,可见历史上我国语文教学或者说语文学习就具有深刻的综合性。现在将其单门独户,但不能仅仅“单独”行事。事实上,语文学科也无法永远“独往独来”。所以,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原则,不仅是语文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智力,不断创新,全面完成语文目标的需要。

首先,要把课内语文与课外阅读写作训练、各种语文活动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有意识的结合,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要用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语文,语文是“应用之学”,而不是“应试之学”。这种结合使学生通过将校内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学生在社会上的适用相比较,相适应。这种结合,积极倡导回归阅读。鼓励学生多看书读报,多读名著,大量的阅读不仅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为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必要的基础。

其次,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在表达形式上是基本一致的,在内容上是相通的。从某种角度上看,其他学科也是一种语文教学。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决定,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但同时又存在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语文学科主动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加强。

再次,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重视实践与直接经验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如学了《蝙蝠和雷达》以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询、访谈,了解人类还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想象人类还可以利用仿生学的原理发明了什么物体,这些物体发挥什么作用等,使学生知识拓展,思维发散,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三、语文教学中创新人格培养的方法

根据众多心理学家研究的创新人格具有的特点,立足语文学科性质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全面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1.随机渗透法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首先是语文教学,其次才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换言之,首先要完成教学任务,然后才能完成人格培养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两者不是完全的先后关系,可能是同步关系,或者是先培养了创新品质,后是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

随机渗透,就是强调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一切教育教学条件和因素,随机渗透创新人格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首先,强化教师创新素质的意识,要求教师成为创新型教师。一个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够利用语文教学中一切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满足学生的心理欲望,并且能够不失时机、随时随地进行有的放矢的创新人格的培养。相反,教师素质较低,没有创新意识,对教育教学中的创新资源熟视无睹,是无法实现随机渗透的。

其次,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利用课堂主渠道进行创新人格的培养。林祟德教育认为,学生的4种语文能力(听、说、读、学)与5种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是结合在一起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从中可以看出,语文课具有发展思维能力的优越条件。因此,语文教学应努力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

如人教版六年制《翠鸟》一文,对翠鸟的形象的描写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顺序,而有序的语言描述则是思维有序的反应。从整体上看,课文依次描写翠鸟的外形特征,捕鱼特长和生活习性。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了翠鸟的外形,由小爪——羽毛——眼睛——嘴,条理非常清楚,是课文重要的训练点。学习这一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翠鸟的外形,并对这一段内容的逻辑顺序进行调整,按“头——眼——嘴——背——股——爪”的顺序,用并列关系的句子进行描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相对于课文就是创新思维,又使学生受到了变换语言形式的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多样性。

在识字、口语交际、作文、阅读等等教学中,这样的情景比比皆是。也可以这样讲,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人格的最佳学科。教师素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证,相反,如果教师素质得不到保证,不仅丧失了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宝贵机会,也丧失了训练学生语言思维的最好时机。

2.兴趣催化法

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催化个体积极的学习和探索新事物,并从中得到心理满足,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身体和大脑协调活动,最后实现对环境的全面适应。对新事物不断学习和探索是创新性人才共同特征,而兴趣是其从事创造活动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人格,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在得到语文训练的同时得到思维创新的训练。

首先,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目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训练的最大障碍可能来自作文。而作文又恰恰是最具有创造性、新颖性的一项技能训练。写作过程就是创造过程。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创造性地描写世界,表现世界,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表现自我。如果让学生体验出作文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喜欢作文,乐意作文,那么关于语文教育教学其它的方面内容可以略去,可以淡化。因为,学生喜欢作文,乐意作文,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此项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地实现,而且带动了其他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降低坡度,降低难度。开始的学生作文,要不拘文体,甚至不必成文,鼓励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随着年级的提高,作文要求也逐渐提高,但要求不要太高。同时,积极性评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其次,鼓励学生大量地阅读。学生不喜欢作文,进而不喜欢语文,也就丧失了作文教学中创造精神培养较好时机。那么,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由学生大量阅读,与许多大师对话——作者或书中的主人翁,在得到开启心智、净化心灵教育的同时,得到语言的感悟,写作的启发,思维的启迪。多读书、读名著,不拘限于何种体裁,小说、诗歌、散文、科普等等,只要有益都可以一读。关键是读书的乐趣。目前快餐文化太多,卡通、漫画、电视等,占领了不少青少年儿童精神领域,尽管那些快餐文化也或多或少地对学生起到一点有益的作用,但其语言的匮乏,具体形象画面代替了语言描绘,使学生失去阅读书籍时展开想象的机会,长期下去,必然导致这样的学生想象力退化,进而影响创造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学校、家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喜爱读书,热爱读书,让书陪伴着学生,影响着学生,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

3.评价提高法

语文教学评价,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系统地、科学地搜集、分析和处理语文的教学信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多少年来,语文教学评价一直套用着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养;重横的排队,轻纵的发展;重纸上谈兵,轻实践操作;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等等。把语文教学牢牢地定位在一纸试卷上。这种评价模式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

从评价对象来看,首先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的好坏与否决定着学习效果高低。一个积极参与,与人友好,努力思考,情绪饱满的学生,效果肯定令人满意。

从评价项目来看,注重能力的评价,包括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也是评价内容之一。这无疑更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及自我提高。

语文评价最根本、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得到发展。传统的评价是选拔性,严重挫伤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一大批学生的个性发展。现在的评价,既要考虑一个团体内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发展情况,也要考虑每一个个体自身的发展水平。在评价中,既要看到发展,也要分析各种教学因素带来的消极变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积极地予以自我调节,发扬长处,克服不足,获得发展。

4.课程拓展法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目前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写,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对学生思维及有关学习行为的评价方面,其价值取向均体现了创新性,主要指以上教育行为本质上的时代性、独创性、新颖性,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开拓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针对性。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文本材料,是教学的重要媒体,它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行为、效果。作为语文教学,教师应充分凭借教材,积极地挖掘教材创新性因素,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和创新品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除教材这一文本式之外,还有活动类、音像类、电子类等等;而课程又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就其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和多件性的两大类,等等。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搞好语文教学,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且,教师要参与课程建设,寻找组织课程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时间、空间,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同时,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建设,使他们在参与课程建设的同时增长才智,拓宽眼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如学生学习了《乌鸦喝水》一文后,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搜集与此相关的材料,不仅是文本式,电子、音像、实物均可,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在搜集整理信息过程中得到一次自我训练,其中既有语文素养能力的训练,也有创造力的培养。

一定要打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局限。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课程资源的拓展,资源的重新整合,都是可行的,对学生语文素养、创新精神的培养效果也是非常大的。

参考文献

[1] Lawrence A.Pervin Oliver P.John主编.黄希庭主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履祥、李学红等著.学校心理素质教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 林崇德著.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郭有迂著.创造心理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 姚本先、方双虎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6] 班华著.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7] 柳友荣主编.新编心理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8]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 薛凌、李明阳、薛天云主编.小学语文教学新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11] 陆志平著.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 俞国良著.论创新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7

收稿日期:2013-05-26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znzkt0279mx.html

Like (810)
Reward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Related Sugg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