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经济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崭新的经济时代正在到来。世界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愈来愈激烈,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和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都是着眼在以学生为本,为此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研究学生心理,以便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一、学习物理的有利心理条件
物理学直接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能使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更感兴趣,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很多关于自然界知识的图式,这为他们顺利学习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技能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触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科学概念,为物理学习提供了心理准备。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大多是在观察实验事实、了解现象、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即使是新的物理学理论,也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和实验验证之后才能被确认。例如,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等人的一系列实验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会有电磁波出现,但是直到赫兹实验的成功,这一理论才得以证实,电磁场、电磁波才获得广泛应用。中学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这正好符合中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特点,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心理条件,加以适当引导,就能促使学生在发现新奇物理现象与已有知识存在矛盾时,去探索现象的因果关系,形成学习物理的直接动机。
二、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1)物理概念抽象、严格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结构核心,它的第一个特点是抽象,如果没有实验配合,不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和选择正确的思维方法,概念就很难建立,如惯性概念就很难理解。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如不能区分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就会形成错误概念。例如,力是维持运动的直觉观念,就是受到学生直觉形成的前科学概念的负迁移影响而产生的,这正是正确建立惯性定律的心理障碍,再如因为物理概念多,知识信息量大,而知识信息向大脑的输入量与保持的百分率成反比,因此使诸多物理概念不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痕迹,加上相近概念间的互相干扰,这些都易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为了消除上述心理障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做好铺垫,降低从具体到抽象的台阶同时,还应在内容安排上,注意分散抽象概念的教学。
(2)物理知识应用的灵活多变
在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学生中常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没有掌握灵活多变的手法。“灵活”,要求学生思维具有敏捷性;“多变”,要求学生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提高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
三、物理学习兴趣的来源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有掌握电子技术需要的人,可能先对收音机发生兴趣,当掌握了收音机的接收原理和装修技术后,又会对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的装修及测试仪器感兴趣。如此不断探求,就会对电子技术产生丰富而持久的兴趣,并可能逐渐成为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1)实验操作及对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的观察。
初中生在第一堂物理课上就能看到鸡蛋落杯,冷水使烧瓶中热水沸腾以及静电现象等实验,必然产生极大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从观察到的新现象中了解了更多的物理知识以及它们的实用价值,从而对实验的兴趣会更趋稳定和持久。
(2)对物理学史的了解。
学生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了解了科学家们探索物理规律的曲折道路,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抽象思维的特点,处理物理问题的技巧,建立物理理想模型以及运用数学工具的方法等,这些都将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3)来源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抽象思维的过程中。
感性认识是学生兴趣之源,而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两个飞跃,便是学生兴趣的澎湃洪流,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对学习会起更持久的推动作用。
(4)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而且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必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据调查发现,在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的各种影响因素中,“教师讲得好”居首位。
四、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毫无疑问,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注意学生差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学习精神与习惯。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
(1)提供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着眼于时代的需要,增强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给他们充分的思考与表达的余地,当学生产生观点分岐时会寻求正确答案。我们通过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去发现疑问,进一步探究,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自学方式,取长补短,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教师可采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和适时适度点拨的教学策略,或者用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或有意义的提问,或者用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形成问题,或者以意料之外的计算结果形成问题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鼓励质疑,挖掘创新潜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疑问,才会产生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提问题,如何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方法。
(4)通过操作,形成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做一做等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活动,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视、听、能等多种感官去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直接体验,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探索者和开拓者。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zjkry00ldbi.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