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Free ppt template download - daogeziyuan

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何谓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明确界定: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语感培养在英语教学中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而在语文教学中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并付诸实践,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其实,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感能力,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千万不可小觑。总的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大大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能有效促进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使我们平时的语言文字训练于潜移默化中臻于理想境地,能为我们一直倡导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难得的契机、开辟宽广的空间。

那么,如何才能高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以为,我们不妨采用以下策略。

1. 体味生活,亲近语感。一切语言的源头是生活,要想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敏锐深切的语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去揣摩课文,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作者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他透过文本表现出来的旨趣往往是广大深远的,而学生囿于年纪、生活环境的狭小和阅读面不够宽等因素,对文本含义的挖掘往往流于肤浅和单一,与作者本要表达的意思相距较远。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加深知解,引导他们关注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记录生活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语感的获得与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只有真正地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的生活体验越来越丰富,对生活的认识越来越真实深切,才能获得敏锐的语感,才能在鉴赏文章时较轻易地走进作者的生活和心灵世界,从而心领神会地“接近作者的旨趣”。

2. 反复诵读,加强语感。诵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方法,也是积累语感的一个有效办法。通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诵读这一语言实践,我们能让他们在反复吟咏中体会文字表层的意思和它背后蕴含的意思,从而准确地理解文义,并获得灵敏的语感。例如,在讲授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中“我”与司务长对话的那段文字时,我们大可不必越俎代庖地直接告诉学生作者的态度和情感,而是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去把握人物的语气,再透过人物的语气去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准确地认识到司务长不懂得红柳在雪原上的珍贵,反而对砍伐红柳振振有辞的可悲,以及“我”对挖红柳这一愚蠢行为的谴责。

3. 潜心深思,领会语感。欣赏或鉴赏一篇文章,透彻理解文义是关键,而要透彻理解文义,就离不开涵咏的功夫和极强的语感。可见,语感既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也来自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都是文理情俱佳的典范作品,带领学生赏读文本时,我们不妨选取文本中的一些重点片段作为培养学生语感的切入点,通过师生讨论、生生讨论,仔细揣摩作者用语的精妙,引导学生准确深刻地读懂读透文章,从而对语感能有较强的领悟。例如,在讲解孙犁先生的《黄鹂》这篇文章的最后两段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扣住“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中的“啸”、“游”、“走”、“排”四字,感受作家炼字的功力,还要着眼于整体,让他们领悟到“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道理。

4. 调动想象,诱发语感。语文学习过程中,面对一大堆生动活泼、意蕴丰富的语言材料,如果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实在是很糟糕的事。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文本,“于有字处想无字文”,透过看似无生命的文字去捕捉、领会那一个个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是大有必要的。这不仅是有效地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的需要,其实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想象力,才能较快地进入作者为我们精心构筑的精神世界,也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并进而获得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能力。例如,在讲解“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先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暖风吹拂、桃红柳绿、风光旖旎的境界中,然后慢慢地将目光定格在那缀满枝头的红杏上,去静静地体会春光的灿烂和春意的盎然,从而品味出“闹”字中包孕的丰富含义。当然,为了效果起见,我们还可以借助于绘画、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以此诱发他们的语感。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zhb4m01i720.html

Like (810)
Reward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Related Sugg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