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两个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改进-Free ppt template download - daogeziyuan

谈两个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改进

谈两个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改进

【摘要】(1)焦耳定律的探究;(2)九年级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改进

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一共三册,从03年使用以来,中间2006年作过部分修订,使教材更加完善,更加体现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但在这些年的使用中,在引导学生学习两个探究实验时,每次上到这些地方,总觉有不方便的地方,在此与大家商榷。

1 焦耳定律的探究

本教材实际上在第一版出版时,八年级下册教材中并未出现“焦耳定律”,而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功率与电流二次方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种表述反而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2004年我在一次教材培训中,遇到了这套教材的主编彭前程老师,请教了这一问题,彭老师说“当初编写这部分时,考虑到《课标》上未出现“焦耳定律”这一内容,所以编写时,绕开了这一内容,而以上述提法出现。但如我这样反映出来的不方便学生理解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后来在2006年教材修订时,这一内容得到修正,但在我实际使用该教材时,觉得还有两个问题,需要修订:

1.1 教材:48页的图8.1-1的插图,四个用电器:电熨斗;电炉;电饭煲;烤火器,都是电热器,这容易给学生错觉,认为只有电流通过电热器才会产生热量。我建议可否把其中一个电热器换成非电热器。如:电脑,电视机之类,让学生得到电流通过任何导体时都会产生热量的认识。

1.2 对8.4-2演示实验的改进:教材中实验器材是,在两个烧瓶中盛等量的煤油,利用温度计显示煤油的温度。在实际教学中,此实验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1)煤油现在不容易买到,实验室保管煤油也不好保存。(2)在课堂上老师稍有不注意,煤油漏出,气味很浓,影响课堂空气质量。(3)加热时间太长。

改进之处:(1)里边不用煤油,而直接对空气加热。(2)显示热量的多少改为用乳胶管与U形管相连,U形管中注入带颜色的水。利用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使空气受热膨胀,而在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高度差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八年级学生虽然并没有学过液体压强,大气压等知识,但小学学过热胀冷缩原理。老师稍加引导,学生是能接受的。而此改进后,实验易做,现象明显。

2 九年级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这些年在教学中,我每次教学到这个地方,总有点紧张,生怕学生糊涂了。教材131页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时”,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食用油,如果他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他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显然是要引导学生按照这一思路:“水和食用油质量相同,加热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他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通过比较加热的时间)?”本来这一思路很好,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探究后也能很好的照应到后边比热容的定义。但让人费解的是:在探究活动中,教材上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同,我们比较它们的温度升高的多少,从而研究他们吸热能力的差异”。按问题的提法,控制变量是: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的温度。这一思路和上边的思路虽说不矛盾,但是控制量和比较量变了,学生容易闹糊涂,一会比较吸热的多少(比较加热时间);一会又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人为造成学生理解上的一个坎。老师讲到这里非要用一些时间化解学生的这个结,无谓的浪费时间。我认为教材要修订起来也很容易。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就保留前边的思路,而删去后边的思路:“即质量相同,吸收热量相同,比较温度的多少”。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也照应到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中对这两个探究活动的一些看法,借此机会与专家和同行们探讨。我个人认为改进后会更加有益于学生理解和课堂教学。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z0jmw01gg2t.html

Like (810)
Reward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Related Sugg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