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基础。加强对班级的管理是必要的,但不能绝对化。所谓绝对化就是刻板和狭隘地理解班级管理,认为班级管理就是要监督、控制班级的各方面,这种管理观忽视了班级管理和一般管理的区别。班级中需要管理的对象是一个个充满着生命意识和价值情怀的教育个体,对这些受教育的对象进行管理,不能简单粗暴,而是要结合班级管理的特性进行。管理的过程其实也是教育的过程,因而,在班级管理中要渗透教育的理念,要运用积极心理学,从外在的强制的管理走向学生自主的管理,从而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有凝聚力的、高效的班集体。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改变的深刻变革。消极心理学过分强调人类存在的问题,强调矫治的、单一的修补功能。消极心理学使得个体的许多正常的积极功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个体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等功能。这种消极的心理学理论导向,容易使人形成消极的思维方式,进而对整个社会文化、个体自身的生活、工作等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因而,积极心理学家在意识到传统心理学界存在的问题之后,由当时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积极心理学,它强调以一种更加开放和欣赏的角度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以帮助人们更加积极健康地生活。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推广,研究它的人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积极心理学研究范围很广,其研究主题包括:
(1)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一个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主要是对积极情绪以及积极情绪所带来的良好体验的研究。积极的情绪包括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有拖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建构、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
(2)积极的个人特质。如自我决定、智慧、创造力、洞察力、好奇心、美德等。积极的个人特质能够更好地帮助个体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加轻松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3)积极的社会环境。如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也是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研究能够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其各种支持系统或组织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条件、语言环境等。当周围环境和师友为孩子们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人的积极品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良好社会、积极社区和积极的组织对人积极品质的影响。”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我们可以看出,它与教育有着某种契合。“教育在于使人成人。成人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纠正缺点,使有问题的人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人更具有生产性和道德性,即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三是对人进行鉴别,使天才得到充分发展。”
二、班级管理的消极取向
当前学校教育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通常,班主任会通过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学生严格执行来进行班级管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一旦学生出现了某些方面的问题,教师通常选择批评、说教甚至体罚的方式来管理。可以说,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是“他管”的形式,且管理的实效并不好。学生不能通过这样的管理立即形成合理的认知,反而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对教师产生负面的抵抗情绪。学生容易屡错屡犯,教师容易形成对学生屡教不改的刻板印象。教师一旦不能把控全局,失去“控制感”,师生之间的关系则容易变得越来越紧张。当教师把精力放在了不断纠正学生缺点和错误的层面,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就不断涌现。我们不禁要问:班级管理没有愈来越好,反而越来越糟,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通常只见“问题”不见人。他们只看到了学生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并且不断被放大,教师极力想要迅速地矫正和修补,殊不知,效果却适得其反。这样的心态和教育观其实就和消极心理学中的消极观点一样,忽略了人作为生命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用一种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过于急切,过于短视。这些,说到底是一种功利化的教育观。
班级管理是不同于一般的管理的,它蕴含着教育的内在意义。班级管理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也不只是让学生接受书本知识,而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个性的养成和创造力的发展。班级管理不能将所有学生寓于学习活动或者不良行为的矫正之中,统一对待。每个学生有着自身特有的发展潜能和有独特的个性,如何将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让不同的学生在班级中能都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更加积极地生活、学习,实现高效的班级管理是我们要思考的地方。从积极心理学与教育的契合之处可以看出,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中得到有益借鉴。
三、积极的班级管理的构建
(一)创设积极的班级环境和氛围
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成长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安全、积极、充满活力和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到积极的力量。对于一个班级来说,良好的物理环境的作用不可小视。物理环境是教育教学开展的空间基础,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最重要的物理环境当属教室了。在中国的学校教室中,常见的布置除了桌椅、黑板、投影等必要的教学设备外,还有很多的励志标语,多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名人名言。除此之外,很难看到其他的布置,例如花草等盆栽的摆放以及反映学生个性的物品。好像教室只为学习目的而设,没有其他的功能。我想,教室作为学生学习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物理载体,可以增加一些健康,舒适和个性化的设计和布置,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接受教育,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和感知,这样会更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提高师生的积极体验
教育是一种有着独特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改造自我的活动,也是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彼此心里相同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积极的心理体验的过程。班级管理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协作,如何让教师和学生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相处愉快,彼此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管理不是为了让一方臣服于另一方,二者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共同合作,共创幸福,感知生命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因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民主化、人性化和多元化的管理。
1.管理民主化
所谓管理民主,就是要打破教师的“一言堂”,给予学生独立“发声”和自主管理的空间和机会。“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是‘自组织’的过程,即各种因素在集体和个人的复杂的互动过程中,由学生个体积极选择逐步形成有序系统。”因而,要营造民主宽松的班级组织文化氛围,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
“这样的文化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正当爱好和需要,并且坚信某些需要,爱好会成为学生成就的生长点。”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力和能力,给予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展现自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到班集体的管理和建设当中去。学生只有成为了班级的主人,自主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才能体会其中的各种滋味。一方面他们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变得更强;另一方面,他们发挥了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深了对自我还有班集体的认识。这样的过程会让学生切身感受和体验到生活的积极愉悦,让学生在自我实现、自我调适、与人合作中共享生活和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2.管理目标人性化
传统的班级管理思想注重班级的纪律性,一旦学生没有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就会受到某种惩罚。这些惩罚当中包括合理的处罚,但也不乏采用了一些损害学生身心发展的惩罚手段。随着媒体的日益发达,类似的事件报道屡见不鲜,这样的管理已经不单纯是为了管学生,而是掺杂了很多的个人情绪导向,甚至失去了教育的理智。之所以此类事件不断发生,说到底还是教师缺乏“人”的意识以及积极的教育观。他们认为管理就是要让学生只能按照师长或团体的指示行事,不能有自己的意见,并认为只有这样,教师的权威才得到了维护和保障。这样的管理方式,更多是把学生当作“物”来对待,是一种消极的教育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听话的顺民,也不是培养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工艺品,而是要突出“人”——特性,以人为本。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多样的个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要总想着控制学生、让学生听话。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和潜力,让学生参与到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学生才会有参与感和归属感。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师的权威,认为只有自己才能管住班级,学生不能对教师的“命令”有任何异议。表面上,学生是乖乖听话了,教师还沾沾自喜,认为对学生的管理有了效果。其实这样的管理是一种专制型或者控制型的管理方式,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他们的个性,不利于其身心发展。
教师要有积极的教育观,把学生看做平等、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他们。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完全,因而,他们需要时间和空间去发展和创造。教师不可急于一时,面对学生可能或者已经犯下的错误立马严肃批评或者采用其他的惩罚方式,以期望学生不会再犯,这是不现实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缺点和不足,他们从犯错到改正错误是一个迂回和反复的过程,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只错一次,要明白,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的,管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当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包容和积极的引导、评价,师生关系也能更加融洽和谐。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教师积极的教育观,既有利于整个班集体积极文化氛围的形成,又使他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正影响,在平常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等人际交往中感知、体验、践行积极。
3.管理方式多元化
班级管理离不开相应的管理方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主要存在三种教育管理的方式:“严防死守”“依法治人”以及“放任自由”。“严防死守”就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有序进行,紧紧跟随学生的脚步,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采用严厉的态度防止学生行为出现偏差。在短时期内,这样的管理方式效果显著,学生俯首帖耳,对教师保持某种敬畏,且教师很容易马上树立起自己的权威。但长此以往,这样的高压政策会让学生感到压力重重,逐渐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则自认为付出了很多,最终却没有收获学生的认同。“依法治人”就是通过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运用这些规章制度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法治”管理。教师便会站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对学生某些行为进行惩罚或者鼓励等。这种管理方式相对于第一种管理方式稍显进步,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拥有绝对的主导和控制权。“放任自由”就是教师对于学生本身的人和行为不管不问,自己只要上好每堂课,完成教学任务,至于学生是否掌握,是否按时完成所布置的任务都不关心,特别是对待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更是不理不睬,任由其“自生自灭”。上述三种管理方式其实都带有某种程度的消极意识,认为学生身上存在各种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纠正,或者认为部分学生根本一无是处,已经无可救药了,因而置之不理。他们没有看到每个学生其实都有自己个性和独特的潜力。教师更要善于发觉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将眼光只停留于学生的不足之处。
因而,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班级管理方式和管理绝对化的倾向,要运用多元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中自我感知,并进行自我管理。例如改变以往师生只是面对面交谈的方式,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进行沟通。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挥其长处,利用学生来管学生,给学生“自治”的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当学生肩负起管理自己的责任时,他们的个性,创造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班主任在管理上要着重创设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创建自己的班级文化,让积极遵守纪律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式和良好的习惯。班级管理达到这种境界,学生会自觉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他们对将来的人生有着明确的定位,并且会充分发挥积极潜能和力量,向着目标前进,达到自我实现。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xg0qo02idsx.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