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最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卷,越来越重视对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搜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化学实验,尤其是探究性实验,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直观感性认识,积累直观感性经验的源泉;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改进实验,延伸探究过程
新教材中有些实验的设计,虽然能达到实验目的,说明问题本质,但可能存在操作不便、用时过长、浪费能源、不够环保等问题。教师先按照教材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启发和诱导,让学生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最后呈现教师的设计方案。在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教师可先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然后启迪和引导学生对装置进行点评:(1)尾气用酒精灯点燃,防止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作为一种宝贵的能源却白白浪费了;(2)由于玻璃管两端开口,一氧化碳流通速度较快,大量一氧化碳来不及与氧化铜反应就通过了玻璃管,一氧化碳的利用率太低;(3)由于玻璃管水平放置,生成的二氧化碳不易排出,使玻璃管内一氧化碳的浓度降低,导致反应时间较长,现象也不十分明显。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改进装置使其既节约能源,反应时间短且现象又明显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的思路很广泛,学生提出了各种设想。对于学生的诸多设想,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进行可行性讨论,经讨论后,教师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改进后的实验不仅节省时间,现象明显,而且大大节约了一氧化碳的量,所用仪器也少。这样对实验进行改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实验中放开思路,大胆探索,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二、增设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在课题“常见的酸和碱”中,学生对于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存在怀疑,甚至提出“如何证明CO2与NoOH发生了反应”的疑惑。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必须要有明显的现象,而常见的现象有改变颜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根据这一原理,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尝试着从多角度去分析,学生设计的方案可能有:
方案(1)通入CO2前,向NaOH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根据酚酞是否变色进行判断;
方案(2)通入CO2后,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看是否有气体生成;
方案(3)通入CO2后,向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有沉淀生成;
按方案(1)进行实验,最终酚酞仍显红色。按方案(2)进行实验,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按方案(3)进行实验,有气体生成。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此时教师先设问:方案(1)为什么仍为红色呢?接着让学生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这一实验不仅排除了方案(1),还得出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的结论。
当学生以为问题已完美解决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原理,学生经过回忆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使软质塑料瓶内气压减小,塑料瓶变瘪。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你能利用相同的原理来设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装置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小组的共同努力,设计出来了不同的装置。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得到的不仅仅是结果,同时经历了探究过程,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体验了科学的奇妙和伟大,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开展活动,营造探究氛围
提出问题,建立假说,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确立方向。能否真正实施实验探究式教学,还要看能否正确开展实验研究,并通过交流评价达成共识。怎样才能进行实验探究呢?实验探究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从问题提出、猜想假设、制定计划、实验设计、实际操作、数据处理到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均可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来完成,教师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引导。其次,要保证实验探究活动的全员参与,让课堂上的每个学生多做不同角色的演员。学生个体存在客观的差异,有的学生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语言表达能力弱;有的同学个性张扬,有的同学性格内向,等等。教师要充分了解、熟知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在分小组探究活动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合理搭配;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密切注视各合作小组的活动,对气氛沉闷、合作不协调的小组要格外关注,加以引导、帮助、关心,真正做到课堂上不让一个小组、一个学生掉队、落伍。教师的参与、引导、组织是顺利开展实验探究的要素,教师是实验探究的导演,千万不能认为实验探究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只要自己动手就行,教师要有控制和驾驭课堂实验探究活动的能力,不能让化学实验探究徒有虚名。再者,对于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书本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增加一些学生实验,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燃烧条件的确定,教师可准备汽油和水、木条和煤块、蜡烛和烧杯等,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x7ng001sfri.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