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着重提出从优化结构、塑造文化、构建特色、完善制度等方面进行建设。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学团队 培养困境 建设路径
今天,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由跨越式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新阶段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性越日益凸显。
一、“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涵义和建设意义
(一)“双师型”教学团队概念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有多种理解。从形式说,有“双职称说”标准,即教师具有两个中级以上职称如既有讲师职称又有工程师职称;有“双证书说”,即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而从实质来讲,“双素质、双能力说”标准,即教师集普通教师素质和职业能力及素质于一体,集理论水平、教学专长和实践能力于一身的“双素质、双能力――双师型”教师,才是职业院校师资选配的理想状态。
但实践表明,只有少数院校或院校中的少数教师能达到上述高标准高要求,因此,“双师型”概念必须得到拓展,从界定职业教育队伍中的个体教师素质拓展到界定职业教育队伍整体的结构、能力和素质[1]。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表示: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团队概念的核心是为了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少数人员集合起来,通过才能互补并积极奉献而达到目标。因此,“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2]。“双师型”教学团队就是指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为了实现共同的专业技术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目标,根据职业教育规律,互相合作并有所专业创新的,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教师和专业实践教师或者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群体,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意义。
1.分工协作,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专门人才和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只有紧密契合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但当前高职院校在应对地方行业新兴产业、骨干产业时难以应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速度。高职院校和企业精英分工合作,将有助于化解这一困境。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社会分工使人们摆脱孤立状态,形成相互间的联系,同舟共济,增强群体的社会结构力量。日本的产学合作、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制,都是通过分工合作产生强大合力的体现。因此,“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教师合理分工产生教育的结构性力量,将有助于高职教育顺利应对当代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观念更新速度日趋加快的挑战,满足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对师资队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2.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高职教育办出水平与特色提供保障。
作为职业学校的发展趋势,工学结合四环模式(专业认知、职业体验、生产训练、毕业实习)要求学校和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3]。建设包括企业(或公司)一线的技术人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仅有助于在行业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参与下,明确专业核心技能,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编写应用性强的专业教材,根据专业特点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而且有助于通过兼任教师沟通协调,在具体问题上和企业达成共识进而促进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和发展能力、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有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实现双赢,最终达到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目的,为形成以校企深度结合的品牌学校、特色学校,为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3.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高职师资队伍水平是决定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今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高校,不甚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缺少企业职业岗位亲身体验,并且由于目前新知识、新技术更新速度的日趋加快,教师个体要实现多面手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从时间和精力上都很难实现。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分工是走向专深的必由之路。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通过教学合作、问题探讨、学术研究、成果分享,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自身进行合适定位,把自身聪明才智集中于自身优势专业,促进教师个体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而且有利于团队教师在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协同合作中,产生共生效应,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做到对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有效支持,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困境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在提升学历、职称和增加兼职教师、教师培训和下企业实践等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和素质,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仍然相对滞后,面临诸多成长掣肘。
(一)教学团队构成仍不够合理,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根据孟令臣、曹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抽样调查分析”课题组对全国8省(市)31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团队中,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占近60%,占专任教师43.53%,其中以双证为标准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大,数量大幅增长,但仍难以达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双师型”教师数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数的80%的标准;从“双师”来源看,学校毕业直接任教人数占64.51%,从企业等单位调入人数占35.49%[4],来源仍较单一;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许多教师通过业务技能培训和下企业锻炼提升自身技能,但技能培训走过场、下企业流于形式,教师素质提高缓慢;部分行业兼职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达不到培养职业人才的要求;团队梯次构成不尽合理,高学历、高级职称比例偏低,正高职称人员仅占“双师型”教师比例的4.8%[5],缺乏高素质的团队负责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比例偏低,直接影响团队建设。
(二)缺少共同愿景,团队合力弱。
由于缺少深层次宏观性的职业教育规划,教学团队缺少共同愿景,许多专兼职教师对团队建设的目标不够明确,不能正确把握整个团队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认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等项目建设目标与己无关,只专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任务。在教学科研中,独立应对自己面临的难题,使得教师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较松散的、“原子化状态”,很难形成教师群体中的有机联系,使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教师分工形同虚设,教师对团队目标认同感不足,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缺少责任和奉献精神,也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很难形成结构性的合力,同一学科内部的学术梯队变得毫无意义,大大削弱了团队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三)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团队建设缺少特色。
目前校企合作内容缺少深层次、宏观性的职业教育规划,多局限于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场地、提供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等浅层的具体事务合作层面。校企合作初级形式如“厂中校”“校中厂”等模式一直处于流于形式、“消耗型”生产状态难以改观的窘境,校企合作服务项目规模小、数量少,对行业影响力较弱。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的羸弱,就难以使校企教师共同合作研究开发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优质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使“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失去了最基本的根基,也难以形成具有实力和特色的品牌专业、品牌学校,制约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提升。
4.机制和制度缺少规范,制约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是促进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是在相关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等方面仍难以适应“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对团队人员的合作机制缺少规范;对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实践教学、业务培训走过场、流于形式的问题缺少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措施;对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和考核缺少有操作性的措施;对教师的考核过多注重个人业绩而较少考核团队的整体成效,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政府方面,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相应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缺失与滞后,使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意愿。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路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由跨越式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新阶段,“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固有缺陷已经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为此,要立足各校的实际,着重从优化结构、塑造文化、构建特色、完善制度等方面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
(一)优化结构,形成构成合理、梯次分明、素质较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是优化团队人员构成,加强专业教学团队梯队建设。(1)紧密依托行业,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积极聘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教学,优化团队的双师结构,使教学团队成为专业教师、实训教师、行业专家的结合体,逐步形成教学效果明显、“双师型”素质和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2)精心配备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逐步形成专业带头人水平高且影响力强、骨干教师业务精湛、一般教师能力突出的梯次分明的教学团队[6];(3)团队带头人,应该在教学业绩和学术领域有较大建树,在自身所在的行业技术领域有较大影响,能科学设计团队发展目标,统筹协调团队成员一致行动,能很好地沟通团队与学校、行业和地方政府,推动团队大步迈向新台阶;(4)提高团队成员学历水平和职称水平,形成以教授带队,60%的专业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二)文化塑造,形成共同愿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文化是一种血脉和精神家园,一种目标一致、相互学习、合作和谐的团队文化是团队的凝聚力,专业发展的竞争力,团队建设的引导力和推动力。(1)形成共享愿景。沃伦・本尼斯曾指出:“在人类组织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7]各校各专业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所处地区和行业优势,在对长期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结晶,对学校整体发展进行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引导团队教师树立共同愿景,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促进人心凝聚和思想统一。(2)形成和谐的团队精神。每个团队成员具有明确任务要求和分工,在任务驱动下发挥各自特长和能力,专兼职教师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探索,团队整体绩效得到充分体现。和谐的团队精神需要团队带头人的模范带头作用、个人魅力及团队成员的职业操守和个人素质,以引导和培育团队,要通过日常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活动和关键事件来营造,使整个团队充满相互分工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奉献的工作作风,使教师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一体性和创新精神,自觉地把个人工作和团队目标结合在一起。(3)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从根本上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将在团队工作中深刻影响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也深刻影响团队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成为团队建设的引导力和推动力。
(三)依托行业优秀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为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提供平台。
产学研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与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与优秀行业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1)校企合作研讨会是沟通学校、企业和行业之间信息和事务的桥梁,有助于学校明晰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制订发展规划,把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的最新任职要求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使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更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团队课程开发能力是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的重点。教学训练要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融“教、学、做”于一体,以校本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为依靠力量,共同完成精品课程各项教学内容与任务;(3)实训基地建设是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的重要手段。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真实的企业场景,有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引进工作现场的设计思路、布局设置和岗位特征,教学团队相关成员要作为学校的专家参与政府招标采购、安装调试设备、营造实训基地职场氛围,开发实训项目,并对实训基地实行开放管理。(4)积极开展教研与科研服务是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的重中之重。积极拓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岗前、职后、转岗培训服务,增加职业技术鉴定工种,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资质,使培训质量得以有效提升。校企之间深度合作,最终有助于解决企业参与教学、教师互聘互派、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关键问题,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也有利于具有特色的优秀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发展。
(四)完善制度,提供“双师型”教学团队的保障力。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制保障。(1)建立管理制度。制定学习、培训和进修制度、规定对团队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带头人和专任教师的岗位职责、督促指导和评价专任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制定外聘教师管理制度等。重点和难点是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对生产第一线技术管理人员转任教师,要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和入职前的师范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任教,按专任教师管理兼职教师。还应注重“缺陷管理”,包容团队成员个性,有合理途径化解团队成员矛盾,创造和谐的团队协作环境。(2)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团队合力。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的岗位聘任,对团队成员有专门奖励办法的“物质激励”、鼓励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考核和下企业生产一线挂职实践的“发展激励”、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激励”、通过评选教学名师、冠名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等“榜样激励”、评聘行业协会各项职务和承担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的“成就激励”等。(3)加强考核评价,促进建设发展。在个人方面,建立“两个职称并重,教学科研服务并举,以培训后考核验质量”的评聘体系,使一些已具有“双证”、“双职称”的教师进一步成长为素质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在团队业绩方面,建立以业绩为核心、以企业评价为重要指标的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根据教学团队业绩如人才培养质量和对企业的服务等,进行物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倾斜。(4)政府应打通企业人员向职业院校流动的制度限制,解决引进人才的身份和职称等问题,让引进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地安心工作。
总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必须主动创新思路,优化结构,以共同愿景和团队精神凝聚力量,与行业优质企业合作搭建平台,确保特色,同时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保障机制,全方位推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稳步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吕淑芳.论新升格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05)
[3]吴志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提质的必由之路.南方日报,2013-03-08.
[4][5]孟令臣,曹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抽样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
[6]胡柏翠,周良才.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7]姚裕萍.论高校优秀教师文化的培育策略[J].高教与经济,2008(21).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要素质量提升研究”,课题编号:D/2011/03/045和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2年度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主体间性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2―R―22483阶段性研究成果。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wyet103fmi4.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