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境道德教育对于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环境意识、生活理念和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和中学地理教育的特点,指出地理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科课程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主导和优势学科,以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道德;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9-02
《21世纪与议程》指出:“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①地理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主导和优势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环境道德教育因素,肩负着中学生环境道德观念培养的神圣使命。
一、环境、环境道德、环境道德教育的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加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道德的含义比较宽泛,国内外学者给予的定义不尽相同,概括地说,“环境道德”是指维护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规范、行为准则及其对人类自身、后代切身利益的责任心和义务感。环境道德的内涵是,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在感知自然界和他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权利后的道德良知,并由此约束自己的物质贪欲,善待自然环境,协调人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人与两大环境长久共存的一种伦理规范。环境道德把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仁爱和社会公德纳入了统一的体系。它可提供精神力量鼓励人们参与环境保护并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因而,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意识的最高境界和核心内容,也是环境伦理的主体部分。高中阶段的环境道德教育旨在帮助中学生形成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是改造价值观、塑造“生态人格”、培养环境意识的深层教育,它在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实践、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步入21世纪,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科技和法律的手段,我们迫切需要打破以往的哲学体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道德自律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二、当前高中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现状及分析
经过学校和社会多年的教育与宣传,特别是学校教育中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的渗透、课外活动的延伸,环境道德的一些基本知识已被多数中学生所掌握,在环境道德观念上也多是呈现出积极的、正面的、负责任的态度。但由于年龄上的认知差别、城乡间的地域差别、以及不同级别学校之间的差别,造成不同的学生在环境道德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内容把握不到位,亟待通过相关学科的教学加以补充和完善。自然环境是人类与动植物共同的生存空间,个人的环境行为不单对个体本身产生影响,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乃至整个自然界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个人的环境行为等同于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必须遵循社会公德。当前高中生在环境道德行为方面却让我们感觉到并不尽人意。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已成为过度消费的“主力军”。例如,有的为了追求时尚而过快过早地将尚能使用的物品废弃;有的因大吃大喝而营养过度;有的只为了生活便利就频繁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等。另外,一些中学生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残渣、乱扔废旧电池等有害物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出现了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分析当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尚处于起始阶段,所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地方为污染项目大开“绿灯”,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还无法杜绝。尽管有些青少年也受过环境教育,但如此的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我们无法忽视。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作为在环境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地理学科,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不是中考科目,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到学生、家长自初中起,就未对该学科予以重视,从环境保护出发、站在学生角度开设融入环境道德教育的地理课程就更无从谈起。中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实践的意识,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环境,这是高中生环境道德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地理教学在高中生环境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当前在我国课程设置中,进行环境教育主要集中在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比较大的学科,即地理、生物、化学,其中具有突出优势的是地理学科。地理课程处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部,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课程主线,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为课程指导思想,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个主要载体。《地理教育国际》中提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它在环境与发展教育中的贡献是保证人们注意到个人和社会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就环境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和建立一套环境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指南。”②在《地理教育国际》这一国际纲领性文件的引领下,我国地理课程别注重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球意识,环境意识等方面,并被将它们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已被多数教师和学生所认可。高中地理课程的环境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地理空间为载体,具体体现在环境问题的发生地域;以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具体说明保护环境的意义;以人地关系为切入点,具体体现在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为背景,具体说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的培养。可见,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有着比其他学科更为明显的优势。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
中央教科所的朱小蔓指出:“学校课程改革的道德目标是一个可能被隐没、被偏移,甚至容易被消解的目标和追求。现在各学科标准都设有明确体现上述三类目标的具体目标,但其中的道德含义尚远远未被挖掘和诠释清楚。”③作为在环境道德教育中有明显优势的地理学科,应充分挖掘地理课程中的环境道德教育价值和因素,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中提升环境道德素养。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其中8个模块均不同程度的渗透了环境道德教育,只有“宇宙与地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两个选修模块未明显涉及。必修模块的“地理2”、“地理3”和选修模块6“环境保护”比较明显的渗透了环境道德教育方面内容,现将其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梳理如下:
中学地理教科书中所蕴藏的丰富环境道德教育素材为地理学科渗透环境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重要的保障。作为纲要性文件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作了宏观描述和定位,起到了方向性和引领的作用。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环境道德教育因素,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把环境道德教育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使地理学科更好的发挥它应有的环境道德教育价值和功能。
注释:
①UNESCO.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Agenda 21[R].Switzerland:Unesco,1992.
②国家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J].地理学报,1993,48(4):289,292.
③钟启泉,崔允娜,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46-447.
参考文献:
[1]曾建平.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J].吉首大学学报,2003,(6).
[2]石纯,余国培.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0,(7):81.
[3]韩梅.中学地理学科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王小飞.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4):124-127.
作者:王冰清,山东省青岛第十六中学,高中地理教师,中学一级,2001年青岛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高中地理组一等奖,2004年举行青岛市高中地理公开课,参与青岛市教研室《高中地理新课堂》的编写工作,撰写的论文《旅游中的地理常识》获青岛市地理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wr8yz01vl8j.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