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仁怀市学孔中学,贵州仁怀564500】
【摘要】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除了日常的谈话交流之外,可以采用写数学作业评语、学生的数学日记、周记、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感悟等,通过师生双向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老师对学生的点拨,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让学生自编习题,当小老师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提高学生信心,变苦学为乐学。
【关键词】数学;中学;主动;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满堂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与答案。绝大多数学生仍是“师云亦云”“人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针对这一现象,本人开展了一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探究。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学生愿意参与
数学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使数学不断发展。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饱含热情地去从事数学学习活动。
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平行”这节课的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先引导学生观察操场边的电线,让学生知道,如果空中的火线和地线相接的话就要短路了,那么空中的两根电线那么长它们为什么没有相交呢?大家知道因为这两根电线是平行的。然后再问:“那么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吗?”学生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有了直观的印象。教师这时让学生单独或分小组去观察操场上或附近有没有这类平行问题,并要求学生尽量把观察到的用图画下来。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会发现很多的平行问题,如:操场直线跑道上的跑道线之间是平行的,两棵树之间是平行的,双杠两根横杠也是平行的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归纳“平行”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归纳了平行的定义后,学生很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可再让学生想想看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平行的例子。比如:火车的两根铁轨;滑雪运动时,两支滑雪板要保持平行;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等等。学生会想到很多这种平行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既愉快又轻松的气氛中学会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以上的生活化设计,学生对“平行”的学习兴趣陡增。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尽可能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题材,使学生愿意参与。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学生喜欢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例: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时,拿出做好的任一四边形展示给学生,然后告诉学生这个四边形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请同学们观察猜想是什么四边形?然后活动演示改变四边形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在整个运动变化过程中这一“中点四边形”的变化会出现什么?(有时像平形四边形,有时像矩形、菱形),学生自己动手,感觉兴趣大增,然后老师肯定学生猜想是正确的。此时自然有同学提出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引出课题,只要同学们学了三角形中位线的知识后就会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和奥妙。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启发诱导,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
三、尊重学生差异,让学生能够参与
五个手指都不是一样齐,更何况面对一个班几十个不同的个体。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各占一定的比例,而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只关注优生,忽略学困生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我们的教学。
例:七年级上册中“a表示什么”教学时,我特地安排了用火柴棒搭建正方形活动,让学生自行用自备的火柴搭建1个、2个、3个正方形,并说明所需火柴的根数。
通过学生实验打操作,得出相同正方形个数,出现所用的火柴根数也不同,并且搭建了多种形式的图形,此时,我打出一张幻灯片(如图)并提问:按照这种格式搭建的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待学生发言之后,接着问题:用图1方式搭2013个正方形,需要多少火柴棒?用图2方式搭2013个正方形,又需要多少火柴棒?接着打出第二张幻灯片。
学生讨论之后认为:用数的办法肯定不行,只有找到规律才能解决问题,这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图形加以讨论。这两个图形所设问题的难度是不同的,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图形,得出不同的代数式表达式,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调动了各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参与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情感往往是以教师的情感为原动力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激情和毅力的基本条件。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除了日常的谈话交流之外,可以采用写数学作业评语、学生的数学日记、周记、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感悟等,通过师生双向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老师对学生的点拔,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让学生自编习题,当小老师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提高学生信心,变苦学为乐学。
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在教学细节中。如在日常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了“请你……”系列,如“请你选购”、“请你解决”、“请你参谋”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五、激感动机,让学生乐于参与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可能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热爱心和责任感,使之成为主动参与学习,促进自主发展的原动力。
例:在进行《随机事件》内容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夺冠的精彩短片:世界飞人刘翔以12秒91的优秀成绩平了世界纪录,向世人证明了我们亚洲人、黄种人――中国人同样能拿世界短跑冠军,紧接着问:在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时候,这样的事件可能吗?刘翔可能在2012伦敦奥运会上再一次取得奥运会冠军吗?教师顺势揭开课题,展开教学。
通过以上的设计,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中,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动力,激起了学生的乐学情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科学的向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互动”的课堂,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与数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因素,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蒋建东.数学有效性教学探究[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1).
[2]李惠忠.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有效性课堂构建的探索[J].上海中学数学,2013(4).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weijg02mu3z.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