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核心问题。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新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以优化数学教学。本文重点阐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践行新课程理念,运用对话教学。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观念 对话教学 运用与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
对话教学是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尊重、爱和宽容的环境中,用理解、言语、反思、体验等方式在实践教学中产生教学和知识的渗透意义。这是追求人性化、体现创造性、尊重主体性的一种教学。下面就对话教学的几项原则的运用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问题引导
对话教学的中心是疑问,没有疑问就缺少对话。加强问题引导是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最重要环节。
新知识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新知识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步时,就需要调整已有的知识结构,来顺应新的知识学习需要,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当作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前提。如学生学习函数概念时感到困难,是因为过往所学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方程式和不等式求解,通通是经过一般计算来求解,着重计算。函数的概念是以观点的变换来考察数量的关系,着重关系,表述方式是图像、表格、解析式。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知识不相适应,学习必然产生阻碍,教师就需要改进一下教学方法,要加强问题引导,帮学生调整重组知识结构。例1:以40千米/时行驶的汽车,试分析行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以采取以下问题链:
1.找出例题中的量变化有几个;
2.找出时间(t)和路程(s)的关系表达式;
3.关系式40t=s列出后,让学生去了解时间t如变化时路程s随之改变。教师通过综合、分析、概括、抽象出函数的定义,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情景适当引导,构造学生的思维结构空间,设计由浅到深的一连串疑问,引导学生逐步攻克难关难题,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尊重个体差异
巴赫金说:“对话是等值的各种意识形态之间互相作用的方式。”是指,真实的对话联络认可个体生命具有同等价值,同等价值的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答和问的关系,补充和肯定关系,反对和同意关系”。由此可见,个体差异性是对话教学展开的前提条件,对话教学的设计中应尊重这差异性(包括学生现有的性格、行为习惯、知识水平等)并有效引导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不应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目标去评价学生,应走入多样性的学生世界。课堂教学在设计时,教师应该预想一下课堂很可能出现的每种情况,然后预设出多种不一的教学方案和设计出完整的教学过程,才能给课堂提供足够的教学空间。
例2:“同底数幂相乘”这堂课中,对“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底数不变”的规律的形成因素。有些教师这样处理:提出问题,A·A=(),请利用已学知识来解决,过程如下:
A·A
=(A·A·A)·(A·A)(据乘方的意义)
=A·A·A·A·A(据乘法的结合律)
=A(据乘方的意义)
仿照公式,运算以下习题,说明每步运算的依据。
(1)3×3;(2)7×7;(3)a·a 。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结果与原式的关系,猜测结论“同底数幂相乘, 指数相加,底数不变”,最后推导出公式A·A=A(m,n是正整数)。
上述设计题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班级里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基础都有所不同,对例2中的三个习题,有些学生每一道题都会仿照例题来做,有些学生做第一题后就能猜测或感觉到性质,后边的两题便能迎刃而解。并且以上设计原理明显的束缚了有些学生的思维,没能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范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路线,学生就无法将学习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发挥出来。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以采纳下述设计的方法,以问题情景引入新课程,例3:一款电子计算机,1秒钟能做10次计算,问10秒钟能做几次运算?答案如下:
10×10
=(省略乘方的意义)
=(省略乘法的结合律)
=10(乘方的意义)
这样的引入与之前的例子对比设计后,设计了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景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为以后的教学埋下意味深长的伏笔。
三、贴切生活
学习不只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书本里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应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外部信息,主动构建知识结构。教师采纳的教学方式应当与生活零距离贴切,贴切学生、学校和社区,从中能提取活鲜鲜的生活素材,试着去设定现实情景,汲取学生贴切的生活体验,和学生展开面对面的、直接的对话方式。以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贴切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素材去创造设计问题情景,不仅能让学生觉得亲切,也很容易发生共鸣,还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使其能积极参与学习探究活动,最后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考虑到数学本身的特点,还应遵循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心理活动,强调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贴近生活的教学必须处置好“进”与“出”的关系。数学教学设计融入生活,要解决好与生活脱轨的问题以此增加趣味性,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体验知识对本身的意义;从生活中走出,意味着教学生活化的设计不仅仅是复制生活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使学生重温本身原有的生活经验,其实是让学生自己学会构建,学会以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实质问题,知识才能最终融入本身的经验中,最后生成新知识;知识在建构的过程之中,来锻炼本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此收获发展和生长。
四、注重生成
曾听到过《随机事件》这一公开课,讲解者的整套教学设计完全充分的展示了对话教学的几项原则:问题引导,尊重个体差异,贴切生活。最后一个环节时,讲解者用多媒体制作的果树上只有三颗果实能被摘的场景。a果实:你今天学习到了什么?b果实:李宁运动牌提出的口号:一切皆有可能,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c果实:教师给你讲一个故事叫“生死签”。学生开始选择果实,甲同学选的c果实,乙同学选的a果实,前面两个同学都摘取了自己的果实并且回答问题后,教师又叫了丙同学,并询问他会选择哪一个果实。当时全体学生大多数都说该学生唯一能选择b果实,然而教师也顺着学生这样说,并没有对为何只能选择b果实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提问。学生唯一只能选择b果实这回答,其实点穿了本堂课的必然事件,并且前两位同学在选择果实的时候也点穿了本堂课的随机事件,教师如能在学生们回答之前仔细一点,这堂课就会是一堂动态的课,一堂生成的课,这堂课也会更成功。
对话教学课堂是生成的、动态的、开放的,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所以,教学时教师只是满足于把问题带给学生其实远远不够。要让假设的问题具有生命力,必须在变化多端的课堂教学的情景中不断创设始料未及的、即兴的很多新成分新类容。也就是说,对话教学课堂的设计要注重生成性问题,换句话说,注重学生对话过程时的所惑、所思、所悟、所感的问题,并作为所有问题的出发点。
对话教学是活动性教学,教学的设计和过程我们必须注意某些问题。第一在对话教学时教师与学生要对问题发出并展开对话,教师和学生与文本之间要发生多元碰撞;第二在对话教学时教师最好不用命令性语气,常用商议性语气,并且让学生的正常需求能畅快的表达出来;第三是尊重主体之间在对话时所表示出来的真实想法和见解,对话过程当中,主体表示出来的感觉可能会成为偏见和极端,但是只看是否真诚就可以采纳,也是对自己和对别人负责任的表现而已,所以偏见和极端并非对话时要排除的阻碍,真诚的偏见和极端是对话发生之前的基础。对话教学的活动突出学生的某一行为出自学生的思考,学生做自己思想的主人,也成为独自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光树.中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3]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ulnvv02i1cz.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