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建构知识结构的能力,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创造形成新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教材;实验设计;知识结构;新知识
一、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实验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化学的情感,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在化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实验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而在这些过程中,实验设计处于实验探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设计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发展学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化学实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教材中有许多实验设计案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这些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模仿学习。例如,在学习石灰石灼烧后有关样品成分的实验探究时,教材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是:先将灼烧后石灰石样品放在有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并静置,然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或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启发学生,往清液中加酚酞或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目的是为了证明清液中是否有氢氧化钙,进而间接证明灼烧后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氧化钙。为了检验学生对该实验设计的理解程度,又问:还可以往清液中加什么试剂来证明有氢氧化钙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石蕊试液。接着又问:怎样证明灼烧后的石灰石样品中还有碳酸钙呢?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移植教材上的实验方案,然后通过独立思考、逐渐设计出具有自己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从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人手。建构知识结构一般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运用整合的方法,建构教材知识的整体结构,以提高知识的结构化程度。
1.通过渐进分化方式,对教材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就是按照知识的上、下位关系及性质特点排列的层次化知识结构。如,在复习有关化学基本概念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分布在教材各章节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进行整合。
2.按综合贯通方式,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整合。就是抓住并列知识的横向联系,抓住知识的中心和要领,总揽全局,打破知识的章节界限和原有知识结构,对所学知识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化。例如,学完第五章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中有关分散的核心知识,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给整合起来形成如下的知识结构。
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学习迁移的关键。任何知识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纵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恰当的联系可以构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知识结构化,形成组块的知识。这样可以减轻记忆负担,扩大知识容量。
三、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创造形成新知识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在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中,不是让学生记住课本上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该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经过思考所获取的知识,可能不同于书本知识,也可能是教材结论,但相对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言是新的直接体验和感悟。例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表征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这部分知识,只是很简单的一句话: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如果学生死记硬背这个结论性知识的话,就很难理解和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实质,也就不能灵活地对该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所以进行这部分教材知识的教学时,我就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重新进行意义建构;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应中生成的沉淀物、气体、水组成的探究和分析,又通过检索和提取认知结构中有关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发现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取决于两个反应物里是否有能生成沉淀、气体(一般是二氧化碳)和水的有关离子。哪些离子之间能形成沉淀、气体和水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便能获得深刻的认知。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ttrfo01nqda.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