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培养学生一种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应充分重视史料教学,其教学侧重点也应放在着力培养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上。
【关键词】历史;教学;能力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明确规定:“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过程中的价值日益凸显。
结合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新形势下通过有效的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史料引导学生亲近历史,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史料作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载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便要求教师选择史料一定要有针对性、典型性,选取最能揭示问题本质的史料。具体说来,教师必须首先摸清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形式要多样,具有趣味性。在史学阅读过程中,整理收集有用史料资源,了解史料产生时间、史料语境、史料旨向,增强驾驭史料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最常用的史料有三大类:文字史料、图片史料、音像史料。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这样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选取史料时要注意所引用史料难度的适宜性,要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到难易适中,通俗易懂。选取的史料数量不能过多,过多的史料只能起到负面影响,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完成。
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供典型史料,引导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解读文本,通过联系、对比、归纳总结等各种思维训练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丰富、生动直观的史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时,我选取了三幅图片,分别是新疆克孜尔石窟飞天壁画、甘肃敦煌石窟飞天壁画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后看到了其中人物服饰的变化:地理位置最西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画的是的飞天,而其东面的敦煌石窟壁画中全穿上了裙子,至多半裸上身,到了中原洛阳的龙门石窟更是穿上了汉族宽袍大袖的衣服。这一组图片史料足以说明这样的观点:宗教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当地人们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思想信仰等的影响,也有一个冲突、交往和融合的过程。石窟壁画人物服饰的变化说明:一方面,中国文化有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很强大,外来文化一旦进入就会被加以改造,以适应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否则就无法存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检测中,除了传统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考察外,应多提供一些知识含量较高的史料作为题目,比如在学习“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补充“清明上河图”、“宋代海上贸易图”、“泉州清真寺”、“宋代犁耕图”等多个图片类史料,让学生从中获得信息、得出结论或佐证课文结论。因此,我认为史料教学,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课本所采纳史实的范围,教师大可以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创造更丰富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运用史料引导学生迁移、反思历史,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目标
新课改对于高中阶段有关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在目标方面表述为“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解释、评价历史事实;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搜集和整理史料,提取信息,用以思考和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懂得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虽然这里只提出“初步、懂得”等看似相对简单的要求,但对于迁移和反思能力的养成,我们并不能就此忽略。以高考历史题为例,引用鲁迅《电的利弊》中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学生分析思考。在基本的史实与史料基础上,学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唐末我国就开始将火药运用到军事上了。指南针,先秦用于生产生活。后用到航海。鸦片,唐朝就开始作为药物使用。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只是用来“御敌”的吗?鸦片只是用来“医病”的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认识到鲁迅先生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做为有良知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得不进行呐喊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偏激的看法,在那个时候是很正常的心理。通过提供史料进行启发性教学,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使学生不再仅仅停留在背诵教材和教师做出的现成结论,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历史学的要求:学科特点、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基于证据的逻辑推理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史学能力。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作为中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有较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倘若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结论,就会严重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史学阅读过程中,整理收集有用史料资源,了解史料产生时间、史料语境、史料旨向,增强驾驭史料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史料教学与史学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结题)
【参考文献】
[1]周孟玲.《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历史教学》,1988年第10期
[2]贺广燕.《让史料教学走进历史课堂――以<启蒙运动>一课为例谈史料教学的运用》,《新课程学习・上》,2010年第12期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tjeea03ow05.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