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效性的实现,是中国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中国高校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境,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举措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大众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63-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关键,我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其已经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渠道。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使命。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重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相结合,从而成为武装大众头脑、指导大众实践的思想理论武器,同时转过来,又使得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赢得了强大的社会主体力量。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新生力量,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时代使命,他们能否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这将决定着他们能否担当和实现时代使命。因此必须做好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要课题。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了几次大的调整改革,逐渐趋于完善,特别是“05”方案的实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综合性和科学性。这些课程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不同的侧面向大学生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它们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系统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平台和资源,还拥有一支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师资队伍,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
1.教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针对性的专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直接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角色,他们的水平和素养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尽管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学位很高,基本都是硕、博士,专业程度很高,但是他们对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落实于实际教学这一问题重视不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自然就会忽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教学使命,仅仅只是单纯地进行抽象的理论灌输,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手段的设计和选择上,都不能很好地去“大众化”和“化大众”。
2.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信仰是从内心深处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尊奉,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一些西方消极思想文化和我国社会存在的某些乱象等负能量的影响,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和不信任,这势必会阻碍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大众化。其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抽象性强、理论的现实应用功能不易显现,学生理解有难度,加之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大班”教学,课堂管理松懈,学生逃课严重。
3.学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理工院校尤为严重。这必然不利于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展。同时,在我国高校普遍缺乏良好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校园文化环境。近些年,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由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与新时期大学生的需要之间出现了不协调,校园网络文化这一平台的功能不能得到好的发挥,校园文化环境没有更好地得到利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仅限于课堂,这很难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预期效果和目标。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对策
1.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进行“大众化”的加工。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要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其理论形式是抽象的,要发挥其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必须将其大众化、通俗化,才能打动大众,深入到大众的心里。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要实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解决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以此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熏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这一理论的魅力,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觉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实践之中。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语言需形象化、通俗化。这直接关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教材阐释的问题。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是任何理论的主要载体。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西方的理论学说,要进入中国大学的教材和课堂,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首先要做好语言和语境的转换,不仅要完成“中国式”转换,而且还要进行“当代”这一时态转化。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语言,由入耳到入心,这就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内心接受马克思主义,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2.高校应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力度。高校应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种投入,把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项科研活动和教学改革活动。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高校应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巧妙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在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中,以生动、通俗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及其形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使马克思主义弥漫在校园中,随时随地都能进入广大师生的视听,发挥潜移默化之效,从而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充分关照当代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适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媒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从而塑造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改进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四门必修课,这四门课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传授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老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世情、国情,对教材内容进行选载和整合,突出教学重点,把理论的学习和对社会问题的解析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利用其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还需要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思考和运用,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从而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4.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广大大学生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不应只是教师唱“独角戏”,还应由学生主动参与。所以,作为大学生,应自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
总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因此,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需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和环节予以重视,进行调整和改革。
注释:
①王舴.新时期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5).
参考文献:
[1]潘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辩证关系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8).
[2]李东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黑河学刊,2011,(8).
[3]李小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分析与思考[J].学术论坛,2010,(10).
[4]陈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5]傅晓华,谢珍萍.高校思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管理现状—对福建8所高校思政教师调查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6]李雅儒,赵雪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载体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2,(5).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Y041)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sxyyp02bcsq.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