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历史经验看我国的利率自由化问题-Free ppt template download - daogeziyuan

从国外历史经验看我国的利率自由化问题

从国外历史经验看我国的利率自由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利率自由化已进入最后阶段,目前只有存贷款利率仍受管制,但这又是利率自由化进程中最难以完全实现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借鉴国际经验,试图找出与自由化改革效果有关的经济因素,借以分析我国的利率自由化,最后得出结论。综合来看,目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自由化改革已具备大部分条件,但尚未达到最佳时机。

关键词:利率自由化 因素分析 改革契机

利率自由化是指国家放松对利率的管制,由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自身资金需求等因素自行决定利率的行为。这种不受政府控制,由市场决定利率的行为就是利率自由化。也就是说政府放松了利率管制,由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上的资金需求和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自行决定利率,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不同风险的贷款人。其包括两重含义:一是解除政府以往所制定的旨在限制行业恶性竞争和要素自由流动及生产的某些规定;二是创造一些有竞争性的产品、工具及手段,使要素的流动更加自由,经营效率、服务的手段和质量更高,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要求和竞争需要。

从1995年开始,我国着手推行利率自由化改革。思路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自由化的顺序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利率自由化进程正式启动。至2005年3月货币市场利率品种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自由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务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放开了对外利率的管理;也逐步扩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但是我国目前的本币存贷款利率仍然处于管制状态,可以说我国的利率自由化已进入最后阶段,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阶段。本文将对韩国和拉美国家的利率自由化历史进程进行分析,找出决定推行利率自由化政策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为我国现阶段的利率自由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韩国和拉美国家利率自由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启示

(一)各国利率自由化结果的差异

1.韩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和开放政策的需要,韩国开始了渐进式利率自由化改革。至1997年,韩国的利率自由化改革基本完成。韩国利率自由化改革效果明显。利率自由化所形成的实际利率的提高,实际利率由最初的负值变为正值,金融部门的发展速度加快,金融深化度迅速提高,同时刺激了本国或本地区储蓄和投资的明显增加,也促进了产量和就业的增加。

2.拉美国家。拉美国家经历了两次利率自由化浪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次利率自由化不顾宏观经济的实际情况,又过于急于求成,导致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国内金融部门大规模破产倒闭。拉美国家的第一次自由化改革遭到惨痛失败。

其中,智利采取了快速的利率自由化改革策略。从1974年5月开始,到1976年为止,短短的两年内,完成了国内所有的金融自由化改革。随后,由于金融监管乏力和银行制度的不完善,智利出现了一个超高利率时期,1977-1983年间年平均实际利率达到50.8%。在超高的利率水平上,储蓄和投资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实际利率与存款的相关系数为-0.44),也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稳定增长。

世界范围内的利率自由化在各发展中国家得到不同的结果,一些国家的改革较为成功,而另外一些则不太成功,拉美国家甚至还陷入严重衰退。因此对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利率自由化政策成败的决定因素分析

1.成熟的金融市场。没有一个发达、健全的金融市场,就难以建立成熟的市场体系;没有整个价格体系的自由化,也就难以实现利率的自由化。成熟的金融市场可以较快地分散、释放和化解利率自由化过程中的风险,促使利率自由化改革顺利进行。如果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不能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政府不能对银行间的竞争加以适当的控制和引导,就会加剧利率竞争,使过度集中的市场风险得不到释放,这就可能会导致利率自由化改革的失败。

韩国是在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宏观经济形势比较稳定、资金相对充裕的条件下进行这项改革的,所以韩国利率放开后不升反降,也没有出现利率大幅度异常上升现象,因而同时实现了高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而拉美国家大多是在财政严重亏空的情况下放开利率的,结果必然使名义利率大幅度上升,实际利率为高度负值,使不少私营企业的经营遇到财务上的困难,企业坏帐增加,导致金融机构濒于破产。政府为了扶助濒临破产的银行,又一次采用货币扩张政策。于是通货膨胀压力回升,利率自由化又面临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和智利甚至又恢复对利率的直接管制。

2.稳定的经济宏观环境。利率自由化需要在比较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进行,这种稳定包括内外经济都不能过冷或过热,也不能突然由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否则利率自由化进程就会受到限制。宏观经济过热则利率将随着资金需求的增加而攀升,为打压高利率而增加货币供给,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过冷则会使银行进行恶性竞争,结果缩小利差,降低银行盈利能力,金融体系的稳定会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要求严格控制资本项目,因为利率变动会引发国际套利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它们炒高一国金融资产的价格后,再大规模流回,就会卷走一国的财富,并造成整个金融经济秩序的紊乱。智利的失败就与国际资本流向的骤变有关。另一方面,比较历史数据可以发现,成功改革的国家和失败的国家在利率自由化前后的通货膨胀率很不相同,前者通胀率基本在10%以内,而后者则普遍高于10%,有的甚至达到30%。其中,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50%。通货膨胀水平是决定利率自由化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3.严格而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利率自由化的先决条件是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没有金融市场就不存在利率自由化,管制利率的金融市场缺乏活力,有市无行。只有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才能为人们选择多种金融工具提供可能和机会,这一方面可以分流中介机构的资金资源,对其形成压力,迫使其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银行提高效率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为利率自由化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中介机构开辟了更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分散银行风险,促使银行经营素质的提高,使利率放开后对银行的冲击不大。

我国现阶段实施利率自由化的条件分析

2011年世界出现了中东北非动乱和日本地震等新的扰动因素,但这些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的趋势。在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大背景下,2011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另外,我国通货膨胀仍然持续高位运行。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3%,涨幅比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2011年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可能达5.4%-5.5%,预计2011年全年CPI将达到3.7%左右。而为应对通胀,中国央行2010年10月以来已连续四次加息,并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有专家指出,由于在一段时间内CPI难以降到一年期的存款利率3.25%的水平,如果存款利差率不动,实际利率为负或者过低的问题将困扰我国经济,同时提出建议:即使在目前面临较多“两难”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还是有必要提高存款利率,同时启动存款利率的自由化改革。在业界,也有很多人认为由于面临负利率的压力,现在是启动利率自由化的良好契机。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上文发展中国家经验的分析,影响利率自由化结果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的金融市场、稳定的经济和科学的监管体系。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还不完全具备这几个成功实现利率自由化的必备条件。

(一)金融市场并不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但是仍然是不完善的。成熟的金融市场固然要有品种齐全、结构合理和数量众多的金融工具,更要允许经济主体自主套利,资金可以自由流动,各种金融工具之间形成比较稳定的利差,各金融子市场实现一体化。以金融资产的构成为例,当前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主要还是银行资产,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方式仍是银行贷款,这就给利率全面放开造成巨大压力,一方面,资金过于集中在银行业,利率放开后也势必导致银行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危机,影响面过大,会给经济带来强烈的震动。

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分隔现象。不准进入的市场,利率再高,资金也不能进入;要求资金停留在那里的市场,利率再低,资金也不能随便退出。这就决定了利率高低对资金流向的影响有限,甚至几乎没有;没有别的市场资金的进入,高利率就降不下来,没有资金的退出,低利率也升不上去,这就导致我国有多少个金融市场,基本上就有多少不同利率与之长期并存,各市场的资金和利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当有限。

(二)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

2011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预计全年GDP增长速度为9.8%左右,增速较2010年略低。预计全年CPI将达到3.7%左右。其中第一季度CPI最高,以后各个季度将呈下降趋势。因此当前我国的宏观调控要把稳定经济增长、管好通胀预期作为主要任务,客观上成为利率自由化改革的不利因素。据海关统计,2011年1-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8003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下同)增长29.5%。其中出口3996.4亿美元,增长26.5%;进口4006.6亿美元,增长32.6%。受国内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春节长假等因素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累计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而去年一季度为顺差139.1亿美元。专家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存在各种不确定性,我国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三)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专业化优势较为突出,便于分散风险,而这一点也导致了监管协调中深层次的问题。例如,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但是,这些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的界定,相互间缺乏协调。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导致监管过程脱节,多头、分散,使监管环节出现诸多漏洞,监管的协调性差。又如,在现行分业监管制度下,银行参与证券业务被限制,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无法在市场立足,影响到证券机构的运作及策略,证券市场表现出很强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这些都不利于金融创新。

结论与展望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过十五年的发展,我国进行改革的条件都比较成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漏洞,特别是通货膨胀水平高,而这显然也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宏观经济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同时又是影响利率自由化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因而不利于我国当前推进利率自由化改革。总体来看,我国宏观经济仍然较好,由于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因此利率自由化改革的条件没有达到最成熟。

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进行利率自由化改革,很可能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并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较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很可能会流产。在韩国历史上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利率自由化之前,韩国曾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行了一次调整利率的政策,但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充分,第一次利率自由化以失败告终。我国应该引以为鉴,不能仅仅因为要调高实际利率,而贸然启动利率自由化改革。另一方面,利率自由化在本质上是要规范商业银行的运作方式,建立公平竞争秩序,所以是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应该循序渐进,走渐进式改革途径,有步骤地推进利率自由化。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利率市场化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金融,2002(4)

3.宋京.发展中国家利率自由化的条件探析[J].亚太经济,2005(2)

4.江时学.论拉美国家的金融自由化[J].拉丁美洲研究,2003(2)

5.向文华.利率自由化的风险研究[N].中国经济时报,2004-7-7

6.李德.我国银行业的运行状况和发展前瞻[J].财经科学,2002

Articles are uploaded by users and are for non-commercial browsing only. Posted by: Lomu,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https://www.daogebangong.com/en/articles/detail/psllsg00816w.html

Like (810)
Reward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Related Sugg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