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无定法,一切教学方法都需以爱学生为前提。我热爱我的全体学生,乐于为他们奉献我毕生的精力。
【关键词】新理念;学困生;关爱方法;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都应当有相应的变化,但是变化不是随大流,是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本文就学困生在有机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尝试做些微观探索。
一、探究对象和方法说明
我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十几年,尖子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都教过。尖子生他们自己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困生没有老师引导,他们可能会放弃学习,尤其是复习课,没有老师精心设计,他们不知道怎样复习,复习千遍万遍他们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复习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如果一味机械的重复旧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复习课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1.情趣法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困生复习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借助多媒体组合教学使学生易于解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实现预定教学目标。
2.归纳比较法
有机化学知识里,有许多易混淆的内容。我把易混淆的概念、反应现象等归纳在一起,让学生认真比较、鉴别,这样加深理解,大大提高记忆效率。
3.讨论法
合理的课堂讨论,能从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例题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得出答案。有的例题难度较大,我也不是代替学生解题,而是启发学生采用分析法弄清题意、理顺思路。
二、复习内容设计
我的课程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表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把给类烃和烃的衍生物进行分类,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重要有机物初步分类的基础,引导学生注意结构特性和其特性反应的联系,既为加深认识结构决定性质铺平道路,又可启迪学生对具体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为此,我选用了这样一道例题。
例1:一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在一定条件下,他是否跟下列物质发生反应?①金属钠②氢气③银氨溶液④乙酸。如果会发生反应,指出反应发生的结构部位。
[启发]从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看:它既具有双键结构、羟基结构,又具有醛基的结构。这种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它表现出不饱和烃的性质,醇类的性质、醛的性质。
[答案]会跟金属钠反应,发生在羟基结构上;会跟氢气
反应,发生在双健结构上(包括 );会跟银氨溶液反应;发生在醛基结构上;会跟乙酸反应,发生在羟基结构上。
3.有机化合物的断键规律
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反应时有机物结构的断键部位,可开拓学生思路,便于他们抓住本质。为进一步理解有机反应打下基础。
例2:乙酸或乙酸钠分别在A、B、C不同部位上断键发生反应:
(1)乙酸在A处断键的方程式是 。
(2)乙酸在B处断键的方程式是 。
(3)乙酸钠在C处断键的方程式是 。
[答案]
4.有机化合知识辨析
(1)概念:如何区别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2)反应现象:如何区别甲烷、乙烯和乙炔完全燃烧时火焰的明亮程度和生成黑烟的程度?并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
(3)反应条件:如何区别酒精在浓硫酸做催化剂,170℃、140℃时的生成物和发生反应的类型?
(4)实验中加热方法和使用温度计插入位置的区别:石油分馏、硝基苯实验制取和乙烯实验制取中,加热和温度计的插入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显色反应:如苯酚和Fe3+。
5.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这类合成题对培养学生正向和逆向思维、发展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极为有效。
例4如何以水、空气、乙烯为原料来制取乙酸乙酯(可以使用催化剂)?
[答案]
该题并不难,但要引伸到合成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①顺向合成法:此法是一种正向思维方法,其特点是从已知原料入手,先找出合成最终产物所需的下一步产物,并同样找出它的下一步产物,如此继续,直至到达最终产品为止。其思维程序可概括为:原料中间产物产品。
②逆向合成法:此法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其特点是从产物出发,由后向前推,先找出产物的前一步原料(中间产物),并同样找出它的前一步原料,如此继续直至到达简单的初始原料为止。其思维程序可概括为:产品中间产物原料。
在逆向推理中,切割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手段,其做法是将产品分子中某个键切断,产品分子便成为两个片段,然后再将所得片断继续切割,直至其碳架与原料分子相当为止,最后将切割过程倒过来即可。逆向合成法特别适合难度较大的题目。常见合成题型包括限定原料的合成题;限定合成路线的合成题;信息给予型合成题。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3]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q05ock02vtoh.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