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与培养历史情结-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激发学生兴趣与培养历史情结

激发学生兴趣与培养历史情结

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历史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情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看到这样一份调研报告:在学生“最不愿学的课程”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三位;在学生对15门中学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二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历史老师,我无疑是被泼了一头冷水,为什么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在学生眼中变得如此黯淡无光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存在“难、繁、偏、旧”的现象;在课程实施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往往重视传授和灌输却忽视了压抑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久而久之,历史课让学生望而生畏。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尴尬境地呢?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及实施为其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其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人们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认知需要是学习的一种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是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究的内在驱动力,是人们在学习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顽强前进的力量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本身并不觉得枯燥,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一个短小的历史片断都会让他们觉得精神一振。在讲《五四爱国运动》一课的时候,我给他们放了一段《我的1919》的视频,其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痛斥日本人的一幕让全班同学欢声鼓舞,而最终中国外交的失败又让所有人愤慨不已,我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一切说明了一个道理,”话还未说完,全班同学齐声回答:“弱国无外交!”这样,课堂内容一点点深入开来。

除此之外,不同学科的交叉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这一课中,很多史实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呢?上课的时候,我让他们欣赏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那个flash做得相当精美,朗诵者低沉而充满感情的声音让所有的人一下子感受到了诗人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在这种情境中,甚至无需老师多做解释,这是文史交叉的魅力。

学生的兴趣还来自于他们接触得到的身边的事物,比如在学迈锡尼文明的时候,很多看过电影《特洛伊》的同学就纷纷举手,讲述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于当时的一些场景。随即,我就鼓励同学去想,长年的交战真的带给迈锡尼最终的胜利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结果迈锡尼战胜特洛伊之后元气大伤,不久也被消灭了,希腊进入黑暗时代。在学了历史知识的同时,同学们也感受到战争对于交战国双方而言都是灾难。

作为刚从初中上来的高一学生,他们的兴趣点需要老师的点拨,但同时,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有时候也难免偏颇。在讲到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义愤填膺,尤其是在看了视频之后,很多同学都咒骂日本人,其中有一个男同学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你知道现在东京有多少人口吗?”当时我有些吃惊,就问他“你为什么问这个?”“有可能的话,我们以后也要来个东京大屠杀!”虽然知道他是一句气话,但是,我很郑重地跟他说,“如果这样做,和法西斯分子有什么区别?”他想了想,坐下了。这个时期的高中学生,较容易冲动,可他们也在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在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初步兴趣之后,我开始着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情结。“历史情结”指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特有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兴趣点已经被点燃,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让这种爱好变得持之以恒。为此,我主要抓两个环节:

1. 课堂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历史教学的任务来看,教师要把培养学生个性、塑造学生灵魂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以人(学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要使自己从“讲台的圣人”转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激活课堂,使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学生通过思索探讨后得出的结论则会深深印烙在他们脑海中。

我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小组讨论法,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讲祖国统一的时候,香港、澳门问题都得到了顺利解决,唯独台湾还是中国人民心中一个最深的遗憾。面对现在,何去何从,同学们大胆假设,对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完成统一大业各抒己见,并且他们为自己的论点查阅了大量资料,课堂上唇枪舌剑,气氛活跃。尽管各自所持的观点不一样,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共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完成统一,我们的国家一定要首先把自己发展壮大,经济上、军事上都如此。”学到知识的同时,同学们也感受到了压在自己身上的沉甸甸的责任,这也许是他们从前没透彻想过的问题。通过这种知识训练,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强化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时事要闻非常感兴趣,比如中日关系问题、反恐问题等,说起来如数家珍,我觉得这是很好的锲入点。从历史的角度讲,理解古代社会的钥匙是现代社会,理解现代社会的密码是历史。我鼓励他们追根溯源,拨开现实的层层迷雾,探寻最本质的东西,并且尽可能把自己的思想形成文字,这种鼓励和启发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强大动力。

2. 课后评价:形式多样。长期以来,历史作业形式单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我试着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拓展他们的思维。比如:(1)编故事。有这样一个题目,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子虚的齐国商人,听说楚国的丝绸非常精美,他兴冲冲地带着全部的家当出发了,准备大赚一笔,可是之后发生什么事情了呢……学生们可以自由联想,但需合情合理。待作业收上来后,真的让我吃了一惊,他们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还真是不可小觑。这就为讲述春秋战国的分裂与统一做了很好的铺垫。(2)编写知识树的训练。每一单元讲完之后,不是老师领着统一复习,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将知识体系串联起来,里面夹杂着他们的学习心得,这也是我了解学生们学习情况一个很好的途径。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们的疑惑、不解,带着这些问题我再到课堂上统一解答。(3)合作性学习。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很多学生选报了历史题目,可是如何将自己朦胧的想法形成文字成果,需要老师的指导,我作为指导老师定期地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每当看到他们取得些许进步,内心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由此,这些形式不一的作业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也就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探索历史课本以外的知识,我想这正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培养有“历史情结”的学生。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新课程改革给了老师和学生更大的自我发挥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历史正被逐渐地还原,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我相信历史教学能真正发挥它自身的功效。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pzjp9k02imvk.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