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播历史节目在日新月异的媒介发展变革中如何展现自身的特色与价值?本文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名牌栏目《话说天下》为例,从选题、叙事文本、播讲三方面分析了节目创作的宗旨与方法,指出对历史素材的适度“加工”,相对于史实本身而言,对节目意义更为重要。
【关键词】广播 历史节目 创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当下媒介发展一日千里,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将传统媒体远远抛在身后,更有无数随智能手机应运而生的应用客户端分分秒秒向用户推送着最新信息。这或许会让人为广播历史节目捏一把汗:几乎与现实同步的新闻都目不暇接,在故纸堆里寻觅旧闻的广播历史节目能有生存空间吗?实践证明,犹如网络的兴起并没有替代广播电视一样,受众喜新不假,但并不厌旧,广播历史节目依旧有可观的受众群。
《话说天下》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下称北京文艺广播)2008年推出的一档人文历史类故事节目。开播以来,节目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上涨,从15%逐步攀升至30%以上,一跃成为北京地区同时段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节目。最难得的是,这个成绩一直保持至今。
当然,受新媒体影响,传播方式、语言风格的变化不可避免对受众的审美产生影响,广播历史节目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媒体新形势下一方面坚持自己的人文本色,站稳脚跟;一方面在形态上寻求突破与变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这是本文的命题所在。
一、选题篇――找选题就是找“不同”
选题的任务归根结底无非两点:判断与决断、发现与呈现。历史事件往往背景庞杂、过程曲折、人物众多,如何在众多的信息源中辨识、挑选出适合广播的题材?选题的过程就像是过一道窄门或一只筛子,符合“要求”的才能穿其而过。
具体到《话说天下》,这是一个带有演播性质的节目,内容介于正史与演义之间,有扎实的史料信息,但又不是正襟危坐的说教,有表演的戏剧元素点缀其中,追求徐徐道来、娓娓话出的效果。于是,历史事件是否具有故事性、传奇性,就成为能否入选的一个“金标准”。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节目为应和奥运热潮,遴选出一系列有关奥运的话题。过往,虽做了不少期有关奥运的节目,如历届奥运回顾、奥运经典瞬间等,甚至还策划了奥运与美食这样的时尚混搭选题。但新选题如何出新出彩,成了创作者需面对的考验。几经斟酌,创作者围绕着“传奇性”做起了文章,并在众多奥运历史素材中,最终定下几个选题:《民族凝聚创造的神话――1988年汉城奥运会》《战争废墟上打造的奇迹――1964年东京奥运会》《纳粹阴影下的奥运――1936年柏林奥运会》《被玷污的奥运――奥运丑闻》。这几个选题的共性,就是在历史大背景下出现的一个个非正常的事件或态势。而众多奥运辉煌时刻、著名运动员和经典比赛的素材,因为都是“正常”视角下的“正常”历史,均被“无情”地排除掉了。
如果说考量节目创作者能力的一个标准是对选题故事性的判断力,那么,在看似没有故事的选题中为听众找到故事,也是其应具备的一个素质。
《话说天下》曾做过一个古代政治家系列节目。乍看之下,这个选题相对平淡,如不仔细策划,很容易落入为古代英雄人物歌功颂德的老套路,了无新意的调调肯定没人愿意听。那么,在描述诸如商鞅、管仲、王安石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的时候,发掘新角度就变成了选题的核心任务。
拿《管仲》这个选题来说,经过分析与策划,最终把人物定位在“一个人格不完美的经济改革者”的形象上,节目从当时春秋争霸的大气候讲起,谈到齐国为什么能迅速崛起,进而说到管仲的另类思维,也就是经济强国战略,这在后来儒家治国的背景下,很有些大逆不道的味道,而这也成就了管仲。选题着眼的角度不是管仲的“伟大”,而是他的“不伟大”、务实甚至有些市侩,重利而轻义。如此,一个个性十足的反叛者、改革者的故事便跃然听众耳畔了。
选题不是历史事件的名词解释,而是历史事件的一个带角度的切口,它要努力满足的是在基本史实和趣味性两个点上实现某种关联,而在节目形态上则表现为“寓事件于故事、寓人物于传奇”。循着这个小切口,听众被引领进历史的大疆界。
二、叙事篇――开头三分钟定生死
《话说天下》的特点在于信息量丰富、节目内容扎实,20分钟左右的文稿字数一般在5000字左右,用俗话说就是“有料”。但是,“量大份足”在广播媒体伴随性收听的大框架下不一定是优势,若编排不当,听众有可能会因需要抓取的信息过多过密而产生厌倦情绪放弃收听。广播历史节目中必须涉及的众多人名、地名、数字、年代等“硬信息”,都有可能成为阻碍听众顺畅收听的绊脚石。如何将“坚硬”的史实素材转化为“美味易消化”的听觉大餐,其中的编排技巧很考验编辑的功力。
写文章讲究开门见山,舞台表演讲究“碰头彩”,而做广播节目也要讲究先声夺人。一期20分钟的节目,根据节目节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开头3分钟、主体15分钟、结尾2分钟。从叙事策略而言,在有限的时间段内要想迅速俘获受众的关注,必须打乱历史事件本身的时序,将一些最吸引人的信息最早抛出。实践证明,对收听影响最显著、最直接的部分来自节目开头,即前3分钟的播讲效果基本决定了本期节目的命运。稿件的写作者同时也是稿件的第一读者、节目的第一听众,写作时,他应该时刻进行角色互换,不断给自己提同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听这个故事?”为了在节目开始的第一时间就抓住听众的耳朵,写作者要极尽取悦之能事,为节目做一个华丽的亮相。一言以蔽之,开头的二三百字是一期节目的魂魄与精髓。
在节目中,史实的呈现一定不能是顺序的,而必是经过“变形”处理的。寻找并强调历史人物或事件的“高光时刻”(比如事件走向的一个拐点,导致人物采取行动的一个触发点,或是事件发展中的某个特殊状态等),是节目文本写作的首要任务。在诸多史实信息点中,它们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最具悬念、最富戏剧性、最吸引人的。
在《话说辛普森案件》一期节目中,稿件是这样开头的:
1995年10月3日,美国西部时间上午10点,这是美国异乎寻常的一刻。平日里千差万别、各行其是的美国人,居然同一个时间,步调一致,千千万万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一件完全相同的事情:关注一个案件的判决。在宣判前后的十分钟里,全美国的人几乎停止了一切活动,不工作,不上课,不打电话,不上厕所,不夸张地说,就是美国大选,人们等待新总统的选举结果也没有如此紧张。前总统克林顿放下了国家要务,前国务卿贝克推迟了演讲,华尔街股市交易冷淡,长途电话线路寂静无声。数千名警察全副武装,在洛杉矶市街头巷尾紧张地巡逻警戒。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统计数字表明,当天约有1.4亿美国人收看或收听了这场审判。
是什么案子如此引人关注,以至于让整个美国都几乎“停摆”了呢?这就是被称作“世纪审判”的辛普森案件。
该案件很复杂,庭审很漫长,精彩点与亮点也很多,这期稿件之所以选取宣判前这个瞬间作为开场,意在引出案件的非同寻常,恰似“惊鸿一瞥”,寥寥数语,将一期节目的要害处、关节点迅速点出,并以此为通道切入正题,制造出悬念与疑问,形成叙述张力,成功抓住听众的好奇心。
三、播讲篇――身段要低,看法要高
作为一档讲述类节目,如何避免表现形式单一带来的听觉疲劳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换言之,历史的现场感如何呈现?历史的鲜活感缘何而来?
电视节目可以运用声画拼贴的方式处理,而广播节目能把控的只有声音,换言之是播讲人的状态。《话说天下》的播出时间是晚间十点钟,这是人们行将休息的时段,听众在此时此刻寻求的是放松,那么与听众的闲适状态相呼应的,应是一种聊天式的、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历史固然久远,但与当下也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历史事件情节的戏剧性,和置身其中的历史人物的命运与情感。犹如“古月照今人”,这些都是可以让人感同身受、引起共鸣的,也正是“历史照进现实”的魅力所在。如果播讲人能在充分消化历史素材的基础上,化繁为简、化古为今,甚至加入些许主观感受与评论,以当下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语态去诠释历史细节,以一种“低身段”的姿态来播讲节目,这既是对历史素材中书卷气的一种平衡与消解,也能有效地弥合历史与当下的年代鸿沟。
如果把节目比喻为一辆车,有一个“通俗”的轮子还不够,还要有另一个“高雅”的轮子,这辆车才能跑得精彩、跑得长久。所谓“高雅”就是播讲人立意要高,能提出有深度的观点。新闻学有句名言,编辑要永远比受众知道的多。套用在此,就是播讲人一定要比听众知道的多。他要做的,不仅是给听众讲一个好听的历史故事,还要由表及里,为听众解读史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拓展到社会与人生这一精神层面。广播历史节目说到底是一个人文节目,它最终的落点是对人生与人性的理解,不上升到这一高度,对历史的解读一定是不到位的。传媒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把广播定义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认为“(广播)以人与人直接打交道的私下的亲密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它实际是一种具有魔力的、能扣动早已忘却的琴弦的、潜意识的共鸣箱”①。如果说史实是骨,文本是肉,那么观点则是魂,节目最终的诉求就是引起听众的共鸣。
举例而言,在播讲节目《话说天下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时,由于这是晚清一件轰动朝野、家喻户晓的大案,听众比较熟悉,再走强调曲折案情的“奇案”套路明显陈旧。于是,播讲人在讲述中,把主角从受害人杨乃武与小白菜变成了冤案的制造者县官刘锡彤,从县官的角度来“复盘”这个冤案。播讲人以分析者身份,从县官如何胆大妄为制造冤案,到县官背后的官僚集团如何沆瀣一气阻止杨家告状,直至引申出京官集团与地方官集团的矛盾背景,一步步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叙述冤案原委的同时,也揭示了隐藏在冠冕堂皇的王法之下,晚清政治机构真正运作的规则与秘密。该案是一面镜子,播讲人要借它照出晚清腐朽的政治现实,进而得出腐败的体制必将溃败的历史结论。这样,节目的立意便上了一个台阶,在历史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纵横天下,穿越历史,搜罗传奇,感受魅力,读不尽悲欢离合,叹不尽恩怨情仇,精彩的历史瞬间,别样的激情演绎,尽在《话说天下》。”这是节目的宣传语,其中的要义或可提炼为“重要的不是历史”。这并非说史实不重要,而是说面对浩瀚而庞杂的历史素材,在节目创作中按广播的规律和特点去取舍和结构它们――即恰当“烹饪”史实,比史实本身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pxigmz038f6c.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