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空间演变与发展实证研究-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空间演变与发展实证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空间演变与发展实证研究

摘 要:通过历史地图、扩展速度、规模、扩展强度、扩展方向等指标分析了泉州城市扩展的时空特征。泉州的建城历史已有一千一百余年,曾以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闻名于世。但自明清至1980年代前城市空间扩展几乎停滞不前。1980年代以来,泉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扩展强度逐渐增强,城市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偏移,城市空间发展经历了1980年代的圈层式扩散到1995年后的分散组团与轴向(沿河与沿道路)发展相结合,目前正处在带状(环泉州湾城市绵延带)增长阶段。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其城市空间的发展较慢并因此制约了其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能力。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是其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空间扩展;建成区;机制;泉州

Abstract:Quanzhou has a history of city construction for more than 1100 years. It is a famous NO.1 port city of Song and Yuan dynasty. But urban expansion has stagnated ever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ly growth in the acreage under land utilization for city construction. The centre of the city has transferred to the Southeast. The city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circle-layer structure in the 1980’s, the combination of structure of scattered group and stalk shape (along the river and along the road) after 1995 and belt expansion(city extension belt along Quanzhou Gulf).Compared with some other historical cultural city, the city development of Quanzhou has been slow.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growth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gulation and city planning are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space expansion;built-up area;mechanism;Quanzhou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3-59(6)

中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历史文化名城均面临着古城保护与城市空间拓展的矛盾。近年来关于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著述颇多,既有关于城市空间扩展的理论探讨[1-3],也有对具体城市的实证研究[4-5],其中不乏对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扩展的个案研究[6-7],但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还是个空白。笔者分析文献后发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空间扩展的速度、模式各异(表1)。有的呈现为古城内部填充式并“垂直加厚”,或以古城为中心外延圈层扩展,或沿交通轴线带状扩展,或保护古城另建新区;更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扩展方式,或者几种扩展方式并存,并因此对城市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泉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史有一千一百余年,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曾以东方第一大港闻名于世。与中国的其他历史文化古城一样,城市也经历了一个形成、演变、发展的漫长历程,对泉州这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空间演变规律的探讨,有助于预测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方向,并指导同类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1 泉州城市空间演变历程

1.1 古代泉州城市空间的发展

1.1.1 唐――“子城”:城市初步成型

泉州最初的城垣为唐天佑三年(906年)所筑,称“子城”(图1),面积0.75km2。城作四方形,周围三里许,城内南北大街十字相交,街坊整齐,城外有壕环绕子城四周。此时泉州已与扬州、广州、交州并列为我国四大通商口岸。

1.1.2 五代――“刺桐城”:古城扩展时期

到了十世纪,福建在闽王王审知小朝庭的统治下,政局相对稳定,泉州城市有了发展,打破了唐城的限制向四周扩展,因环城种植刺桐树而誉称“刺桐城”,泉州从此时开始兴盛。到936年闽国为南唐所灭时,泉州已扩展成5km2的“大城市”了,此时称为“罗城”(图2)。共开了七个城门,这七个城门的名称一直使用至今。城市布局有两条十字街,以通向东门、涂门的两条路最为繁华。

1.1.3 宋元――“鲤鱼城”:古城快速扩展时期

宋元时代的泉州城,由于海外交通贸易的持续兴盛,成为当时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城市发展迅速。此时泉州的居民已达50万人,面积7.5km2,因形似鲤鱼而得名“鲤城”。泉州在宋、元时为了拓展运输空间,紧紧依傍晋江,北部受清源山地形限制而向南发展成为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状,因而不同于一般封建州府城那样方正规整(图3)。泉州城里还有外国商贾聚居的“蕃坊”,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是很特殊的[10]。“蕃坊”的存在印证了古代泉州城海外贸易的繁荣。

1.1.4 明、清、民国:城市生命力与竞争力衰竭

泉州城市对外贸易方面的重要地位在明以后逐渐衰落,一方面由于明代海盗侵扰,清初又实行海禁;另一方面由于港口逐渐淤塞,帝国主义东侵后开辟了厦门及福州港取代了泉州港的作用,由于外贸减少,城市也就衰败了。五百年间城市发展基本停滞,1949年时,泉州城区的面积也仅相当于宋元时期的规模(表1、图4),城市面貌破败不堪。

1.2 1950-1970年代:泉州城市空间发展停滞不前

建国后,泉州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因泉州地处福建对台前线,国家的投资有限,加上各次政治运动的影响,以致到了1978年,泉州城区面积仅7.74km2,与宋、元鼎盛时期相差无几,城市空间发展异常缓慢。

1.3 改革开放后泉州城市空间发展较为迅速

改革开放后泉州终于迎来了城市建设的新时期,先后多次制定了泉州城市总体规划。在处理城市中心、古城与边缘带土地利用的关系上,经历了多次反复。1980年代,提出城市布局紧凑发展、先工业后城区的规划理念,城区沿交通路线条带填充式扩展,并有向海边发展的趋势,同时郊区工业区、开发区发展迅速,空间上表现为从城市中心向边缘扩散。但规划导致了作为中心城市的泉州市经济发展总量和发展速度赶不上石狮市和晋江市,造成泉州市区对周围各市、县、镇缺乏吸引力和辐射力,难以协调带动全市经济向现代化、高效化方向发展。1990年代,提出以市区为中心、带动市域城镇梯度发展的规划布局,意在提高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城市向东发展的规划设想对泉州的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有效缓解了古城保护的压力。这时期空间扩展的趋势是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蔓延和沿道路(河流)轴向扩展相结合,城市布局结构仍呈三角形态。1990年代的后半期,提出一个中心、组团的城市结构形态,实现跨洛阳江、晋江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城市空间形态也由延续多年的三角形演进为长方形(图5)。2000年以来,泉州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扩张期,除北部受清源山限制外,形成了向东、南、西全方位扩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目标是最终形成泉州湾滨海大城市。

2 泉州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

下面以泉州中心城区及其建成区为研究空间,以49年以来为时间段分析泉州城市建成区扩展的特征。

2.1 城市空间扩展规模与速度

泉州中心市区的用地规模从1949年的7.5km2扩展到2009年的98km2,增长了13倍,年均扩展1.81km2(表2)。但不同时期扩展速度与强度不一样(表3)。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城市几乎停止增长,三十年间仅增加0.24km2。1980年代的十年间也仅增加了约4km2,扩展缓慢。1990年代扩展面积14km2,年均增长1.56km2,扩展强度指数13,扩展相对稳定。进入21世纪,泉州城市扩展迅速,2000-2009年扩展面积58km2,年均增长6.44km2,扩展强度16.1。根据泉州城市总体规划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泉州城市的扩展速度还将更快,如,据“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2011年末泉州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为161.5km2(因环湾区域含晋江市与石狮市、惠安县的部分区域,故不在本文研究范围)。

2.2 城市重心由古城向泉州湾移动

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泉州的城市发展十分缓慢,因此古城一直是城市的核心。本文以CBD来衡量中心市区建成区的重心,当时的城市重心位于“南北一条街”的中段,大约在今中山中路一带,这里也是泉州城市几何(三角形)中心。整个1980年代,由于城市的扩展是由中心向边缘缓慢蔓延,郊区工业小区的兴建未能撼动古城作为核心区的功能,城市重心依然在古城,空间上仅表现为街区的位移,位置大约在今温陵路与九一街的交汇处。1990年代,随着城市东扩的实现,田安路、刺桐路、坪山路相继建成,城市重心终于突破古城范围向东移到丰泽街与田安路交汇处一带。城市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迁移。未来随泉州市级行政中心迁移到东海组团后,城市重心将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这里也是泉州规划区的几何中心。

2.3 泉州城市空间发展规律

武进在对中国数百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及结构特征概括的基础上,得出了城市发展具有从同心圆圈层式扩散形态向分散组团形态、轴向发展形态及至最后形成带状增长形态的发展规律[2]。综观泉州城市空间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泉州城市空间的扩展也走出了一条类似的线路:从1980年代的圈层式扩散形态到1995年后的分散组团与轴向(沿河与沿道路)发展形态,目前正处在带状(环泉州湾城市绵延带)增长发展,泉州城市空间的发展也因此从沿晋江走向环泉州湾。

2.4 非“精明增长”式的空间扩展模式

泉州存在两种城镇空间增长模式:城市聚集型和产业聚集型。主城区空间拓展是“自上而下”的,由政府充当城镇化的主要推动者,表现为各县市城市规划区用地规模的增加。如中心城区2003年提出年增7Km2用地城市发展规划,造成城市用地内11.12Km2(已划红线)土地批而未建,城市用地表现为粗放的、外延式为主导的土地利用模式。而城镇的则是连绵成片的乡镇企业所在的不断外延扩张的工业区。工业用地的国家标准为15-25m2/人,而泉州市在2006年这一指标已达到31.7m2/人。按照这样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规划区内有限的土地资源在未来7-8年的时间内将消耗殆尽,与此相伴的是工业区土地大量闲置和地均产出下降,而中心城区缺乏发展空间已成事实。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必然造成土地的低效使用,也制约了城市的空间拓展。优化整合工业区、集约节约土地利用,可为城市发展预留战略空间。

3 泉州城市扩展机制分析

3.1 自然地理环境

泉州市依山、面海、临江,三山(清源山、桃花山、紫帽山)、两江(晋江、洛阳江)、一湾(泉州湾)是构成泉州山水城市特色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泉州城市空间发展的限制因素,深刻影响着城市总体布局。在泉州人的集体认知里,晋江一直是城市的边界,城市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的同时,晋江以南的发展也较为落后。直到2003年鲤城区把行政中心搬到江南后,在带动江南新区发展的同时还引导城市向南扩展。北部的清源山体阻隔了城市向北发展,而东部的桃花山体更是切割了城市空间的完整性。但自然山体、水体的存在丰富了泉州城市的空间结构。

3.2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空间结构演化力;另一方面,空间结构的优化也促进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泉州GDP增长速度 17.7 %/a,至2012年经济总量连续14年居福建省首位,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化的发展客观上有城市空间扩展的要求,因此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因素。图6中人口、GDP的增长与建成区面积均呈正相关,人口与建成区面积、GDP与建成区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0.963,说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城市空间扩展的关系十分密切。

3.3 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规划

为做大泉州,1997年,泉州市把唯一的区――鲤城区一分为三: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以后各区又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陆续进行了“镇改街道、村改居”工作。近十年来,把城市的近郊区纳入城市、农村向城市转变、农民变市民的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了城市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城区发展空间,加强了中心城市的聚集与辐射能力。与中国几个同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相比,泉州市在市域土地面积、人口、GDP等方面与苏州、温州、宁波相近,但在中心市区土地面积、建成区土地面积、市区人口和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等方面差距较大(表4),以致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这与泉州历次的城市规划缺乏大手笔有关,也与泉州湾沿岸各市县城市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有关。浙、苏、粤等省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当一个城市已无法有效地进行城市规划和空间拓展时,解决的唯一办法是对城市的行政区划进行改革和调整,扩大城市新的空间。

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的拓展方向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1995年泉州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使泉州城市成功实现跨晋江、洛阳江的发展目标。2004年泉州市行政中心拟撤出古城时曾进行了一番关于新行政中心区位选择的论证,最终定址东海组团并进行相应的城市规划,这一规划决策确定了泉州中心区的扩展方向,同时增加5.3km2的城市建设用地(东海围垦区)。2010年3月《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获批后泉州城市建成区不再是简单的中心城区,而是环泉州湾的区域,面积跨跃式地达到了2011年的161.5km2。

3.4 道路网络扩张推进城区的扩展

在交通工具不断改进的时代,传统的从核心向外的圈层扩展必然使城市空间产生拥挤与环境恶化。1990年代以前的人口向城市核心区的集中使泉州古城不堪重负,1990年代以后随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古城与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成功地引导人口、工业向城市边缘扩散,尤其是道路网络的完善,缩短了城市各组团的时空距离。城区组团之间交通的便捷化已使过去分散的城市建设地块迅速连为一体,建成区因此跳跃式扩展。目前,泉州正在谋划“月牙形”环城交通网,推进“环泉州湾城市群”地带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4 结论

利用历史地图与数据分析得出:泉州城市空间扩展时间上具有不均衡性,宋元时期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城市空间发展领先于中国的许多城市,但从明清以后城市发展几乎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虽发展迅速,但现状落后于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经历了从1980年代的圈层式扩散到1995年后的分散组团与轴向(沿河与沿道路)相结合的发展形态,目前正处在带状(环泉州湾城市绵延带)增长发展;城市重心从古城几何中心逐渐向东移向泉州湾方向;泉州古城发展的兴衰与中国历史上的海上对外交通贸易政策息息相关,而现代城市发展除自然环境因素外则与政府决策下的经济发展战略、城市规划、人口发展战略关系密切;目前环泉州湾城市群建设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城市空间布局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它将引导城市化进程中新增的人口向泉州湾环湾地带迁移,可以有效减轻古城的人口压力,较为妥善地解决古城保护与新城建设的矛盾,可为同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荣南,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2):1-4.

[2] 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1.

[3] 洪世健,张京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国城市空间扩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城市规划学刊,2009,(3):89-94.

[4] 王厚军,李小玉,张祖陆,等.1979-2006年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2):2673-2679.

[5] 姚士谋,陈爽.中国大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若干规律的探索――以苏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1):15-20.

[6] 赖声伟,代合治,陈园园.扬州城市空间扩展及其驱动力机制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5):30-31.

[7] 李志江,马晓冬.资源型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3):1-3.

[8]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Z].北京:统计出版社,1985-2012.

[9] 庄为矶,泉州历代城址的探讨[C]//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383-408.

[10] 阮仪三.古城笔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28-132.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px7ops032pmr.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