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是我们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新境界的动力支持。
就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心理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当代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激励行为。
中学历史课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财富。比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歌,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戏剧,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在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儒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元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也。历史课程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思想与素材的宝库,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造精神的审美因子。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应用和体现,初则感染其情绪,继则引起情感之共鸣,再则积淀为相对稳定之态度,久而久之,就能充分影响学生的身心,激励其产生相应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正如著名学者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现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也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到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课程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的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第七位的祖冲之到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雅典的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呢?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一代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省峡江县第二中学)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pw7dhd00vryh.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