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既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又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强调了教与学的互动。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如何设计支架式教学的5个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实现有意义地发现学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教育 地理教学 支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47-02
1 初中地理教学与建构主义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初中地理教学遇到了多重困难与挑战。首先是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生气和活力,难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个别学生甚至会破坏良好的课堂秩序。其次是教师,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同样的工作,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给教师造成较大的压力。第三是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活泼好动,但程序化毫无活力的教学使他们感到没有兴趣,由此产生厌学心理,不能掌握课堂教学中应该学到的知识。要重新构建地理课堂教学,首先要确立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即地理教师的责任不是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充实的地理知识素材;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教会学生通过更多的方法和途径把知识学到手,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把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智慧传授给学生,实现学习好会终生受用。近年来,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教育应用的快速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核心概括地说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和对所学知识主动建构。地理课的很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有联系的,这点非常有利于情景性教学。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支架式教学,可以按照以下5步程序设计地理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2 初中地理支架式教学环节
2.1 搭建支架
这是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具体的教学中,每节课前用两分钟时间帮助学生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目标的确定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确定了方向。然后,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根据教师的预设,建立新知识的框架。由于课堂内容复杂繁多,教师课前要将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一个大致的概念框架,以幻灯片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学习的思路。例如“澳大利亚”这节课,按照支架式教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帮助学生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读图了解澳大利亚的概况;能分析和说明澳大利亚生物古老的原因;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手段,表达自己学习澳大利亚的体会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2.2 教师示范支架
这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一个教学环节。支架搭建好后,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支架示范,把学生的心境引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的心境始终处于教学支架的某个节点上。然后给出教材和生活实际问题等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沿着支架的脉络进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现实的不断延伸,不断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内容,并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例如,对于澳大利亚基本概况的教学,教师首先分别展示我们脑海中经典的冬季圣诞节及澳大利亚“仲夏圣诞节”风光,教师要说明澳大利亚的圣诞节是在夏季。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季节与我国沈阳恰好相反呢?澳大利亚的基本概况又是如何呢?支架搭建好后,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示范,把学生的心境引入到预设的教学情境中。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觉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的疑问能在地理学习中找到答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好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学生独立探索
这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侧重于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并独立探索。学生探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知、创新、独立解决问题,并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的过程。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应由大到小,从有到无,直至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即要逐步消解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结合所学的知识,由浅入深地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环环相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首先进行必要的支架示范,使学生的学习心境自始至终处于教学的某个连接点上,通过搭建问题支架,逐渐由浅入难,引导学生进行逐步地探索,使学生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从“实际发展水平”进入到了“潜在发展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各种图片和地球卫星图像实际上提供了直观的支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读图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在直观支架的帮助下自我探究,使用地图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合作学习
这是学生之间协作学习、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教学环节。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提倡组织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组成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通常每组均由地理成绩优秀、学习中等及学习困难的同学组成。各组同学围坐在一起,类似于圆桌会议,必要时进行小组讨论协商、合作交流。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环节可以营造出小组讨论问题的氛围,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通过讨论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例如,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自我探究结束后,教师提问:中国属于哪个洲?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那么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哪里?其他洲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呢?按方位说出各大洲、大洋的相互位置,如亚洲位于欧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学生可分成4个小组合作探究,通过一系列问题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另外一个节点。
2.5 效果评价
这是师评、自评和互评,发现自身及彼此之间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实现共同进步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针对学生协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正确的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进步给予肯定。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取得共同进步。通过师评、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学习思路,有利于学生不断进步。
3 初中地理支架式教学效果
支架式教学方式实施一年来,作为实施教师的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快乐。这一年来,我们经历了原来地理教学课堂气氛的死气沉沉,到后来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课上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按每节课45分钟计算,每节课我只给自己留15分钟,用于前两个环节。然后给学生20分钟进行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剩余10分钟进入第5个环节即效果评价,告别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通过合作交流掌握了更多学习地理的方法,期末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令人安慰的是,通过实际教学发现:课堂上需要给学生提供的支架越来越少,有时甚至无需提供,学生探究的也很顺利,这让我感到一丝成功的喜悦。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地理教师师资有限,每位教师的课时量比较大,许多老师抱怨“只有上课的时间,没有备课的时间”。而且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的知识水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都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支架。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程度地了解和理解。同时,教师还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了解地理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了解对于争议问题不同专家学者的各自看法等,使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时俱进,多看书开拓视野,使课堂更加具有时代性的鲜明特征。
参考文献
[1] 谢元丽.“第一堂课”搭建学生学习的支架[J].文教资料,2011(22):159~160.
[2] 张霞,吕宜平.巧用“支架”探索中学地理课堂教学[J].地理教育,2011(10):54~55.
[3] 高山.支架式教学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提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0.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pw6ncu01uze2.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