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财务管理》重点难点解析(三)-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财务管理》重点难点解析(三)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财务管理》重点难点解析(三)

2008年中级会计职称《财务管理》考试大纲于2007年11月27日公布。经对比分析,2008年考试大纲只是在2007年大纲的基础上稍作调整,内容基本没变化。因为在历年的考试中,第一章属于非重点章节,所以在此不做分析,我们从第二章开始分析相关的重点难点。

十、投资项目评价指标的比较

投资项目评价指标有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之分,考生主要掌握动态指标的运用。

(一) 静态评价指标

1.静态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期(简称回收期),是指投资项目收回原始总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它有“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和“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两种形式。只有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小于或等于基准投资回收期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2.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率(ROI)=

只有投资收益率指标大于或等于无风险投资收益率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二) 动态评价指标

1. 净现值(NPV)

净现值=(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第t年的复利现值系数)

只有净现值指标大于或等于0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2.净现值率

净现值率(NPVR)=

只有净现值率指标大于或等于0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3.获利指数

获利指数(PI)= 或=1+净现值率

推导:设A表示各年经营现金净流量现值之和,B表示原始投资额的现值之和,

则:PI= ,NPV=A-BNPVR= = = -1=PI-1

只有获利指数指标大于或等于1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4.内部收益率。内部收益率(IRR),是指项目投资实际可望达到的收益率。实质上,它是能使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IRR满足下列等式:〔NCFt×(P/F,IRR,t)〕=0

具体计算时可以通过逐步测试法和年金法获得内部收益率的值。

只有内部收益率指标大于或等于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资金成本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三) 动态评价各指标的相互联系

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和内部收益率指标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即:

1.当净现值>0时,净现值率>0,获利指数>1,内部收益率>基准收益率;

2.当净现值=0时,净现值率=0,获利指数=1,内部收益率=基准收益率;

3.当净现值<0时,净现值率<0,获利指数<1,内部收益率<基准收益率。

例1:XYZ公司拟进行一项完整工业项目投资,现有甲、乙、丙、丁4个可供选择的互斥投资方案。已知相关资料如下:

资料1:已知甲方案的净现金流量为:NCF0=-800万元, NCF1=-200万元, NCF2=0万元, NCF3~11=250万元,NCFl2=280万元。假定运营期不发生追加投资,XYZ公司所在行业的基准折现率为16%。部分资金时间价值系数见表1:

资料2:乙、丙、丁3个方案在不同情况下的各种投资结果及出现概率等资料见表2:

资料3:假定市场上的无风险收益率为9%,通货膨胀因素忽略不计,风险价值系数为10%,乙方案和丙方案预期的风险收益率分别为10%和8%,丁方案预期的总投资收益率为22%。

要求:

(1)根据资料1,指出甲方案的建设期、运营期、项目计算期、原始总投资。

(2)根据资料1,计算甲方案的下列指标:

①不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

②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

③净现值(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小数)。

(3)根据资料2,计算表2中用字母“A-D”表示的指标数值(不要求列出计算过程)。

(4)根据资料3,计算下列指标:

①乙方案预期的总投资收益率。

②丙方案预期的总投资收益率。

③丁方案预期的风险收益率和投资收益率的标准离差率。

(5)根据净现值指标评价上述4个方案的财务可行性。XYZ公司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应优先选择哪个投资项目?

【答案】

(1)甲方案:

建设期为2年,运营期为10年,项目计算期为12年,原始总投资为1 000万元

(2)计算甲方案的指标:

① 不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1 000÷250=4(年)

② 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4+2=6(年)

③ 净现值=-800-200×(P/F,16%,1)+250×[(P/A,16%,11)-(P/A,16%,2)]+280×(P/F, 16%,12)=-800-200×0.862 1+250×(5.028 6-1.605 2)+280×0.168 5≈-69.4(万元)

(3)A=57;B=2 400(或2 399.63);C=0.4;D=60.59%

(4)①乙方案的总投资收益率=9%+10%=19%

②丙方案的总投资收益率=9%+8%=17%

③丁方案风险收益率=22%-9%=13%

丁方案投资收益率的标准离差率=13%/10%×100%=130%

(5)因为甲方案的净现值小于0,乙方案、丙方案和丁方案的净现值期望值均大于0,所以甲方案不具备财务可行性,其余3个方案均具有财务可行性。又因为在乙、丙、丁3个方案中,丙方案的风险最小(或净现值的标准离差率最低),所以,XYZ公司的决策者应优先考虑选择丙项目。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项目投资决策中有关项目的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决策、风险型决策中有关标准差、标准离差率、风险收益率和总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和决策。

十一、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运用

(一) 独立方案投资决策

1.独立方案评价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1) 完全具备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①NPV≥0;②NPVR≥0;③PI≥1;④IRR≥ic;⑤PP≤ ;⑥≤ ;⑦ROI≥i。

即: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均可行。

(2) 完全不具备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①NPV

即: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均不可行。

(3) 基本具备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①NPV≥0;②NPVR≥0;③PI≥1;④IRR≥ic;⑤PP> ;⑥> ;或⑦ROI

即:动态指标可行,但静态指标不可行。

(4) 基本不具备的财务可行性条件:

①NPV

即:动态指标不可行,但静态指标可行。

2.独立方案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对独立方案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价时,当净现值等主要评价指标与投资回收期等次要指标在评价结论上发生矛盾时,应以主要评价指标的结论为准。

(2)利用动态指标对同一个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和决策,会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

(二)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1.净现值法。净现值法适用于原始投资相同且项目计算期相等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2.净现值率法。净现值率法适用于原始投资不相同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3.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适用于原始投资不相同但项目计算期相同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4.年等额净回收额法。年等额净回收额法适用于原始投资不相同,特别是项目计算期不相同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5.计算期统一法。计算期统一法适用于项目计算期不相同的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计算期统一法包括方案重复法和最短计算期法。

(三)多方案组合排队投资决策

多个投资方案组合的决策的总体原则是:在确保充分利用资金的前提下,力争获取最多的净现值。

1.当投资资金总量不受限制时,按每一项目的净现值的大小排队,确定组合顺序。

2.当投资资金总量有限制时,可根据净现值率的大小排序,并根据组合的投资额与限定的投资总额进行适当调整。

例2:某企业拟进行一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决策,设定折现率为12%,有4个方案可供选择。其中甲方案的项目计算期为10年,净现值为1 000万元,(A/P,12%,10)=0.177;乙方案的净现值率为-15%;丙方案的项目计算期为11年,其年等额净回收额为150万元;丁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为10%。最优的投资方案是( )。

A.甲方案B.乙方案

C.丙方案D.丁方案

【答案】A

【解析】乙方案净现值率为-15%,说明乙方案的净现值为负,因此乙方案经济上不可行。丁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为10%小于设定折现率12%,因而丁方案经济上不可行。甲、丙方案的计算期不同,因而只能求年等额净回收额才能比较方案的优劣,甲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1 000×(A/P,12%,10)=177万元。丙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为150万元。甲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大于丙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因此甲方案最优。

十二、现金管理

在现金管理这部分内容中,主要掌握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的两种模式:

(一)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根据现金有关成本,分析预测其总成本最低时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

特点:只考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而不考虑转换成本和管理费用。

(二) 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将存货经济定货批量模型用于确定目标现金持有量。这种模式下的最佳现金持有量,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与证券变现的交易成本相等时的现金持有量。

最佳现金持有量(Q)= 最佳现金管理总成本(TC)=

式中,T为一个周期内现金总需求量;F为每次转换有价证券的固定成本;Q为最佳现金持有量(每次证券变现的数量);K为有价证券利息率(机会成本);TC为现金管理相关总成本。

特点:只考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而不考虑短缺成本和管理费用。

注意:T与K的期间必须匹配。

例3:已知:某公司现金收支平稳,预计全年(按360天计算)现金需要量为250 000元,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为每次500元,有价证券年利率为10%。

要求:

(1)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

(2)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下的全年现金管理总成本、全年现金转换成本和全年现金持有机会成本。

(3)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下的全年有价证券交易次数和有价证券交易间隔期。

【答案】

(1)最佳现金持有量= =50 000(元)

(2)最低现金管理总成本=

=5 000(元)

转换成本= ×500=2 500(元)

机会成本= ×10%=2 500(元

(3)有价证券交易次数= =5次

有价证券交易间隔期= =72(天)。

【解析】本题的考核点是最佳现金持有量确定的存货模式。

十三、应收账款管理

(一)应收账款的成本

1.机会成本。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因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而丧失的其他收入。机会成本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1)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平均每日赊销额×平均收账天数

(2)赊销业务所需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3)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赊销业务所需资金×资金成本率

2.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是指对应收账款进行日常管理而耗费的开支,主要包括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费用、收账费用等。

3.坏账成本。坏账成本是指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二)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的决策

1.信用成本前收益=赊销收入-非信用成本

=赊销收入-(变动成本+现金折扣成本)

2.信用成本后收益=信用成本前收益-信用成本

=信用成本前收益-(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收账费用)

其中:机会成本= ×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资金成本率

结论:以各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的高低作为决策的依据。

例4:某公司预计的年度赊销收入为5 000万元,信用条件是(3/10,2/20,N/45),其变动成本率为40%,资金成本率为10%,收账费用为120万元,坏账损失率为2.5%。预计占赊销额60%的客户会利用3%的现金折扣,占赊销额18%的客户利用2%的现金折扣。一年按360天计算。

要求:

(1)计算平均收账期;(2)计算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和维持赊销业务所需的资金;(3)计算应收账款机会成本;(4)计算信用成本;(5)计算信用成本前收益;(6)计算信用成本后收益。

【答案】

(1)平均收账期=60%×10+18%×20+22%×45=19.5(天);

(2)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270.83(万元);

维持赊销业务所需的资金=270.83×40%=

108.33(万元);

(3)应收账款机会成本=108.33×10%=10.833(万元);

(4)信用成本=10.833+120+5 000×2.5%=255.833(万元);

(5)信用成本前收益=5 000-5 000×40%-

5 000×60%×3%-5 000×18%×2%=2 892(万元);

(6)信用成本后收益=2 892-255.833=

2 636.167(万元)。

十四、存货管理

考生主要掌握存货成本、存货经济批量模型以及再订货点的计算等内容即可。

(一)存货成本。存货成本主要包括进货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

(二)存货经济批量模型

1.存货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式

在没有商业折扣,同时不允许出现缺货的情况下,变动性进货费用与变动性储存成本总和最低时的进货批量,就是经济进货批量。相关计算公式有:

(1)经济进货批量(Q)= (2)经济进货批量的存货相关总成本(Tc)=

(3)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W)=PQ/2=P

(4)年度最佳进货批次(N)=A/Q=

式中,Q为经济进货批量;A为某种存货年度计划进货总量;B为平均每次进货费用;C为单位存货年度单位储存成本;P为进货单价。

2.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模式

允许缺货的情况下,企业对经济进货批量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变动性进货费用与变动性储存成本,而且还必须对可能的缺货成本加以考虑,能够使3项成本之和最低的进货批量便是经济进货批量。

(三)再订货点、订货提前期和保险储备

1.再订货点

再订货点,即发出订货指令时尚存的原料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未设置保险储备下的再订货点=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原材料的在途时间

设置保险储备下的再订货点=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原材料的在途时间+保险储备

2.订货提前期

订货提前期,即从发出订单到货物验收完毕所用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订货提前期=预计交货期内原材料的用量÷原材料使用率

3.保险储备

保险储备,即为防止耗用量突然增加或交货延期等意外情况而进行的储备,其计算公式为:

保险储备量= ×(预计每天的最大耗用量×预计最长订货提前期-平均每天的正常耗用量×订货提前期)

保险储备的存在虽然可以减少缺货成本,但增加了储存成本,最优的存货政策就是在这些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使总成本最低的再订货点和保险储备量。

例5:某企业每年需耗用A材料45 000件,单位材料年存储成本20元,平均每次进货费用为180元,A材料全年平均单价为240元。假定不存在数量折扣,不会出现陆续到货和缺货的现象。

要求:

(1)计算A材料的经济进货批量;

(2)计算A材料年度最佳进货批数;

(3)计算A材料的相关进货成本;

(4)计算A材料的相关存储成本;

(5)计算A材料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

【答案】

(1)A材料的经济进货批量=

=900(件);

(2)A材料年度最佳进货批数=45 000÷900=50(次);

(3)A材料的相关进货成本=50×180=9 000(元);

(4)A材料的相关存储成本= ×20=9 000(元);

(5)A材料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240×=108 000(元)。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存货经济批量控制基本模式下有关经济进货批量、最佳进货批数、相关进货成本、相关存储成本和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的计算。

责编:筱惠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pv4nmd00qsjw.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