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生活化教育策略与实践探析-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育策略与实践探析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育策略与实践探析

生活即教育!高中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情境,为此,要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就必须紧紧抓住“生活化”这一手段.本文就如何借助于“生活”助力高中物理教学效果上一台阶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学生分组“生活化”

学生是教学的的主体,由于学生间客观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做到分层教学,这是我们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保障性条件,学生的分组必须符合生活化、生态化的条件.那么,我们如何分层呢?笔者认为学生分层要遵循这三个特点:

(1)多元性是指分层要从多个方面考虑,比如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以及心理素质等.

(2)动态性是指分层并非是固定的不变的,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环境.

(3)隐蔽性是指具体的分层细节要对学生隐藏,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分层不是对学生成绩的最终评价,只是为促进学生更加进步的一种方式,所以分层教学的具体情况不需要公开给学生,以免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负面影响.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我们平时的教学能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因材施教.同时分层后再建立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2 课堂引入的“生活化”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的课堂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亲切,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人教版《牛顿第三定律》这节课时,如果直接抛出结果或切入教学,学生感觉到这个部分内容很独立,很难理解,不容易进入状态,学习还是停留在初中对力的认识上.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认识,笔者在教学导入环节的设置上引导学生观看生活中的视频,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

教学设计:抓拍生活中的视频的形式播放:“学生体育课上拍球”;“广场上小朋友蹬地骑滑板车”;“溜冰手推墙面”等动作.

在学生观看视频后,并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皮球跟地面接触的同时,球为什么会弹上来?

问题2:脚蹬地面的同时,小朋友为什么会向前进?

问题3:手推墙面的同时,小朋友为什么会向后退?

在问题解决后,请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活化的导入,除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题外,还可以利[HJ1.65mm]用一些实验室的道具展示生活中现象,或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完成实验等等,实践经验表明通过这些生活中问题或现象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物理问题、物理现象的存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生活化的教学引入能有效帮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感受物理的力量.

3 概念教学的“生活化”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对客观事物的归纳和抽象,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有对比性的与生活有联系的现象,引导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的过程中,找到其共性特征,接近概念.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学习“弹力”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弹性形变”,设计了A、B两组生活中常见物品可以完成的对比性的现象所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异同.

A组有:气球、薄塑料板、橡皮筋、弹簧;

B组有:橡皮泥、铝片、软弹簧.

观察与思考:这两类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在受到外力时有什么相同点,外力撤去后有什么不同点?继而接近弹性形变,感受弹力.

要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必须将概念反作用生活中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例如,学生对摩擦力初中就有了一定的认识,自行车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笔者在摩擦力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对摩擦力有了一定了解后,可以给学生展示自行车的图片,帮助学生从物理知识的应用出发,观察自行车上哪些运动部位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用什么办法来减小有害摩擦力、增加有益摩擦力? 试分析你骑自行车过程中,在水平路面用力蹬车和前后轮都杀死而车轮沿路面滑行的短暂时间里,前轮和后轮受到路面施加的摩擦力的方向.

利用实际问题,启发概念原型,创设教学情境,物理知识大部分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而来的,因而多数可以寻找到实际背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更适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4 习题教学的生活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选择一定的习题给学生训练,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内化物理知识,提炼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物理问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更有价值,更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

则小汽车在载重卡车刚停下时追上,则上述两个方程均可.

点评 从学生完成这一道习题的情况来看,由于小汽车追卡车这种情景在生活中非常常见,那么这个问题搬到课堂上来,学生就比较感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很自然地提取物理知识和规律,最终把问题解决后,不仅内化了知识,还有一种解释生活中现象和问题的成就感.此时,要求学生对追及相遇类问题进行总结,学生会很乐意,而且效果较高.

所谓追击和相遇问题是指两物体同时到达空间某一位置.分析此类问题要认真审题,挖掘题中隐含条件,寻找两物体之间的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解答追击和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将涉及到运动的两个物体进行分析,准确把握两物体的运动性质,根据分析联系前面的知识和方法,将各个物体的运动过程示意图画出来,从运动过程出发找出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选择合适的关系列出与待求物理量相关的方程,联立解得答案.分相向运动和同向运动两种类型进行分析、讨论.相向运动时,当两者发生的位移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即相遇.同向运动时,两者速度相等是能追上、追不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条件.

(1)速度大者减速(如物体做匀减速运动)追击速度小者(如物体做匀速运动).若两者速度相等时,追者位移与开始时二者之间距离之和小于被追者位移,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之间具有最小距离.若两者速度相等时,追者位移与开始时二者之间距离之和等于被追者位移,则刚好追上,此时也是恰好避免碰撞.如果经过判断后发现,追者位移与开始时二者之间距离之和等于被追者位移时,而且此时追者速度仍比较大,那么在追上后,追者速度继续减小到小于被追者速度后,追者还会被被追者追上,于是会出现二次相遇,期间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有 一个极大值;

(2)速度小者加速(如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追击速度大者(如物体做匀速运动).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当追者位移与开始时二者之间距离之和等于被追者位移时,则刚好追上.

总之,有效的学习必须立足于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论是教学的那个环节都必须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相贴近,做到因材施教.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puqo6f03l72y.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