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摘 要: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必要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策略

伏尔泰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在实施新课改的浪潮中,有一些老师在讲台上依然是一言堂,学生充当老师的“忠实观众”。这种现象,其原因是老师觉得如果自己少讲一点或讲漏一些,学生就可能学不懂、记不牢,一定要从头至尾、仔仔细细地讲个透彻、明白,这样才算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运行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荡然无存,就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了!所以,教育专家们提出了要“精讲多练”。我个人认为,在“练”中,一定要突出“多读”“善读”。所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课堂朗读存在的问题

1.读书缺少评价

学生朗读完了,老师就觉得已经完成教学任务了,继续往下讲,通常缺少对朗读效果的评价。可能个别老师认为朗读完后还作评价,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倒不如让我多讲一点,让学生更明白些。实际上,这是由于老师对“读中领悟”作用理解得不透彻。学生如果不理解内容,那就一定不能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这时,如果老师让学生相互评价,指出朗读过程中的不当之处,找出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真正读懂课文,这不是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授更好吗?

2.读书不分侧重点

课本中的文章体裁各式各样,表达的感情各不相同,所以,朗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老师应引导学生多朗读课文的重点句段,而不能从头到尾、漫无目的、一遍又一遍地读。如,《月光曲》一课中第九自然段是精华部分,老师可在播放贝多芬《月光曲》的过程中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月光下海面的美丽景象,使学生较快地融入情景中,再指导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读书过于形式化

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把朗读过于形式化,让学生默读、小声读、小组读、齐读等等。老师为了完成读书而读书,没有加以指导,没有考虑各种读法的适用性,学生读书没有感情,没有停顿,只是为了完成读书而读;或者老师让学生用两三分钟读完一篇文章,根本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读完,当然达不到读的效果。诗言志,歌咏情。只有有感情地读课文,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只有常抓不懈,并切要注意适当的方法。

1.引导学生用“心”读书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融入文章的情境,融入作者的心境,启发学生用“心”读书,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如,《桥》一文中,“奉献”是全文的主要感情基调,那怎样使学生入情入境呢?怎样让学生体会老支书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一个共产党员为了村民不仅舍弃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舍弃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大家都有过和亲人生死离别的经历,谁来说一说当时自己心中的想法?这样能引导学生感受一名产党员无私奉献的伟襟。

2.巧妙运用符号,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在教授古诗词时,我经常会用“/”划分句子。如,诗歌《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到诗情画意就在我们身边。又如,用“・”标出重读的词语,用“―”标出轻读的词语等。通过加上这些提示符号,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感,分清轻重和快慢,朗读也就达到了预期的好效果。

3.会看标点符号

一个句子,除了由文字组成外,还有各种标点符号。那么,标点符号就是句子的“朗读提示音”。如,遇到“?”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遇到“!”时,要读出感叹的语气等等。只有让学生掌握这些“提示音”,他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朗读的速度和语气,朗读效果就会显而易见了。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要创造机会,创设情境,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特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坚持“多读”,并读出声,读出意,读出情。总之,老师只有坚持“多读”,才能“精讲”,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孟布拉克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puj02u02lfl7.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