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需要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当前,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自主学习活动为主,主动探索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以达到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对小学数学中“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并系统阐述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应对方法、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分析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从提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使人类有了探索的欲望,才可以让其产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开动脑筋、分析问题,才可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且把学生引入此情境之中,努力引导与鼓励其自主发现与提出问题,明确其学习的目标,使其形成思维的动力与探究的欲望。
一、注重问题发现,善于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数学研究的核心。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发现,大胆创造,敢于探索、想象和猜想。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新颖的解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倍数和差问题》,在探究此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呈现两条信息:四(2)班有8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兴趣小组的4倍。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学生就比较容易提出:(1)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共有几人?(2)参加数学、语文兴趣小组的共有几人?(3)语文兴趣小组比数学兴趣小组多几人?
2.解析矛盾,引出问题
在学习《2,5,3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时,给学生讲解《3的倍数的特征》期间,教师先出示一些数:9,36,69,93,接着向学生提问:这些数是3的倍数吗?(答案:是。)那么,3的倍数的数都有哪些特征呢?结果一些学生因受到2和5的倍数的特征所干扰,误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就是个位上是3,6或9的数。接着又出示一组数字:13,26,49,56,问:这组数是3的倍数吗?(答案:不是。)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就是个位上是3,6或9的数呢?(答案:不是。)学生在认知矛盾相冲突的学习情境中激起了对问题的探究欲望,想要知道:(1)3的倍数的数与什么有关系?(2)3的倍数的数具有哪些特征?
3.尝试质疑,探寻问题
如,在进行《小数除法》的学习时,某位学生在尝试0.85÷0.5的计算期间,出现这样的疑问:把除数变为整数,同样可以计算出正确结果,那么,为何要先把除数转换为整数呢?此时,让学生尝试着计算式子:8.5÷0.05,然后再问:通过解此题,同学们发现了哪些问题?学生说:当除数的小数位数比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把被除数转变为整数,又出现除数是小数的现象,照此计算比较麻烦。所以,在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最好是先把除数变为整数。
4.结合课题,创建问题
在《小数的意义》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在揭示课题以后,首先让学生简要说说看到这个课题名称时想解决哪些问题,学生众说纷纭:小数应怎么读?小数是如何写的?小数有哪些用途?小数是什么?学小数有何用途等等一系列的疑问。又比如,在进行《9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时,便可联系7和8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9的乘法口诀有多少句?如何推出9的乘法口诀?前后的口诀句子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
5.比较判定,产生问题
如,在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这部分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个图形长边、短边的长度是相同的,然后教师依据图形向学生发问:同学们,请看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更大呢?有些学生说二者的面积是相等的,也有些说它们不一样大。紧接着,教师把平行四边形剪切成长方形,所剪切的长方形与旁边的长方形相比较,学生发现原有的长方形面积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更大些。于是,产生了以下问题:(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与长方形的计算方法不同,那么又要怎样计算?(3)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又应如何推导?这些都是要经过探索逐步解决的问题。
6.类比猜疑,提出假设
在对《比的基本性质》这部分知识进行学习时,教师引导:比与除数、分数存在密切联系,分数自身有其基本性质,而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那么,比是不是也具有类似性质呢?如果有,应当如何叙述?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假设。
二、注重教学设计,开阔探究空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想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科学合理的训练是促使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多样化的练习方式,促使思考解决的灵活性得到提高,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探究数学知识,全面拓展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1.开放条件的训练,激励探索更严密
如,通过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对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了整体上的认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画一个面积为3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对具体的长和宽不作要求,主要是为了开阔学生思维,使其自身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这种动手实践,让学生对问题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与突破,进而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切实的训练。
2.多样策略的训练,激励探索更灵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在对学生讲授《比例的应用》之后,应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展开自主探究实践活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建筑物的高度与其影子之间的联系。编排学生活动小组,开展必要的实践性研究。有些学生选择标杆与其影子展开探究,有些选择树木与其影子去探索,而有的对学校的旗杆进行分析等方面,通过使学生融合于生活实践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维水平,同时,在学生努力的探索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3.激励学生猜想,学习探究方法
教师应对学生的经验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进而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观察、思考与分析,经过自主探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学生再进行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开展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诱发学生运用自身技能对问题进行分析,周密思考、积极探索,最终达到问题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郑审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研究[J].陕西教育,2004(11):8-9.
[2]常军.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林区教学,2010(4):82-83.
[3]谢丽萍.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师版,2011(2).
[4]黄瑞芝.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41.
[5]雷蕾.小学数学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与对策[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1(10):134.
(作者单位 福建省平潭县城北小学)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pu7hvl01xncy.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