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教学法”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历史的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一线的教学中这也是广大老师运用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迁移,就是指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这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这叫负迁移。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实现正迁移,而要防止负迁移。古人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这种正迁移现象。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
1. “迁移式教学法”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迁移式教学法不仅使学生在轻松中获取更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品质,使之能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率握了学习方法。通过使用迁移式教学法的教学,学生更富有探索精神了,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了。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对课外知识更加感兴趣,知识面自然就扩展了,遇事总有刨根究底的功夫,不达目的不罢休,在不断的探索中,排除疑难、解决问题,学生的综合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树立了更强的自信心,如此良性循环,步步提高,使学生获益非浅。我的教学也说得心应手了,教得也比以前轻松多了。运用迁移式教学法其好处不仅表现在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好的学习方法,有f好的学习品质。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运用迁移式教学法的教学以后,大多数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的经脸,消除了恐惧心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多了。
2. 让学生的历史知识纵向迁移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过去学过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就是纵向迁移。历史学科中有许多联系密切的历史史实,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就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在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三国、元朝、明、清时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在《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中学生能自觉地将学过的旧知识迁移到“为什么说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这一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邓小平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时,什么是“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正确指引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一课刚刚学完,这就为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学习奠定基础,利用学习的迁移,使学生深刻体会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坚信一国两制同样能够解决台清问题,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努力学习。
3. 历史知识与当前焦点热点的迁移
历史和现实生活是紧密结合的,如果把二者割裂开,历史课将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历史知识是静止的、稳定的而社会热点是发展的、变动的,要实现两者的有效迁移,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因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现实中的热点问肠,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历史、体会历史的趣味和作用,再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再认识,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迁移到社会热点中去。
4. 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古今中外政怡、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等,历来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说。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各门知识是彼此渗透、融会贯通的。中学历史教学必然会涉及其它学科,尤其是语文、地理、政治学科中的相关知识,这些学科不仅使历史学科多了几种记忆知识的途径,重要的是这些学科的知识积象和思维、表达训练十分有利于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使知识互相迁移,适当渗透,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是息息担关的。“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历史是一个过去的概念,而地理学科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全方位地分析历史知识。特定的空间位置和空间概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例如本节课第一板块“同根同源”,学生不仅从历史的角度论证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还能够运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从地缘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将地理知识迁移到了历史课堂。
综上所述,迁移教学法是新课改中的一项有益尝试。人无完人,任何事情也难以做到十全十美,迁移式教学法这块美玉上也并不是没有瑕疵,在一些地方仍需改进,以求完美之境界。虽然它只是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它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技巧及教学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收稿日期:2013-01-08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ptejb801yrij.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