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大学校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大学校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摘要]校训是一所大学形象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精神的精髓。校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做有德之人、严谨治学和承担社会责任有着极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关键词]校训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作者简介]杨燕华(1968- ),女,上海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思想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上海 20023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54-02

校训是一所大学形象的重要标志,是大学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集中概括与凝练,是大学精神的精髓。校训由来已久。从秦汉儒学到唐宋书院,类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表述,展示出我国历代教育机构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智慧,诸如此类形式工整、寓意深远的文句渐以固定文本的形式标示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渐形成大学校训。19世纪末中国出现第一批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校训成为每所大学应有必有的育人之纲。经典校训可以与大学的精神气质同根同源、共生共荣,可以成为砥砺优秀青年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标准,也是映射现实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对大学校训的透彻研究,意味着对大学核心精神的深入解读、对社会文化方向的精准掌握,从而能更好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校训是培育青年学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总之,特色鲜明的大学校训,是大学魅力与个性的展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

一、大学校训的内涵

校训不仅语言精辟凝练,而且寓意深刻,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校训的内涵,《辞海》这样解释道:“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①这里的“若干德目”也就是若干个教导、教诲的词语,“德目”我们可以理解为今天所说的德育方面的目标和内容,即各种道德与价值领域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校训首先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与训育要求,并希望大学生们共同遵守,时刻践行,它体现了整个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②《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根据以上这些对校训的解释,可以这样理解:校训,是高校大学生们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总之,校训是学校历史、建校传统和文化精神的结晶,是学校众多师生、校友和有关仁人志士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条好的校训,能够启迪学生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升华人格品质,完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提升人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让每个身处其中的学生都汇聚一种特殊的精神风貌。

二、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校训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1.校训培养大学生怎样做人,做有德之人。任何一所高校都希望学生有道德以及能够实践这些道德的才能。在我国,校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不少大学把“德”放在首位。“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规范,如公德、道德准则;又指个人内在的优良品质,如品德、美德;还指德行,即有道德的行为。我国历来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建国之后,党的教育方针非常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强调高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校训的内容反映我国注重道德的文化特色, 体现仁、智、勇、勤、忠、孝等, 它多通过引经据典,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体现在校训词上“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等较多。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辽宁大学校训为“明德精学、笃行致强”,河南大学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等等。由此可见,高校校训词语主要还是涉及个人的道德修养,对道德的追求是我国大学校训的一大特色。

中共“十”把“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国家要求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明白政治方向,明白做人道理。因为大学不仅是传授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场所, 还应该是教人诚实端正、求真求善的精神家园,学会如何做人、做有德之人比单纯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命题,道德永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校训虽短,但堪称学生们求学做人的领航员,特别是从新生入校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的内容来说,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2.校训可以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严谨治学。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和传播知识的地方,许多校训都蕴含着对知识追求的要义,提倡有利于学生学习进步与成长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大学在学习方面的严格要求。校训体现了勉励学生们勤奋求学, 要求他们勤于自勉、刻苦磨砺,希望学生们努力养成什么样的学风,掌握什么样的治学方法,目的都在于培养优秀的人才和社会的栋梁。校训词上常见知行合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勤奋好学等词语,也可说明这个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学问要“诚朴”,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有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不把学问当作获取文凭的工具和升官发财的途径,诚心诚意,求真求实,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才实学,担负振兴中华的重任。北京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湖南大学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武汉科技大学校训“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等等,这些校训感染、熏陶并内化成为一代代大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帮助他们树立对科学的高度热情和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执著心。

大学继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倡导的诚信美德,因此,大学生也应该成为全社会诚信的示范。总之,校训要求大学生们严谨治学,把学习学业做实、做真、做好,通过学习和研究真学问、真知识,培养和提升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真能力、真水平和真本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初衷。

3.校训培养大学生怎样做事,承担社会责任。高校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对世界、人类和人生给予热忱关怀,并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作为永恒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不论哪所大学, 其校训都充分地表达了高校对学生们的一种希望, 即希望大学的教育活动能够把学生们培养成为具有诸多优秀品格之才,能够通过各具特色的教育使学生们学会怎样做事,并期待学生将来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能够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校训词中出现诸如“爱国、奉献、敬业、务实、拼搏、奋进、求实进取”等,都能说明这个问题。例如总理曾经就读的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要求学生们既要有秉持为公的思想,心忧天下,胸怀家国,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同时还要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报效国家,努力发展自己,在报效国家的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防科技大学校训为“厚德载物、强军兴国”,意在告诫那些未来的军事人才们肩上的责任之重大,服务国防、保卫国家安全的神圣与荣耀;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充分显示了学校对学生行为的高标准要求以及为社会培养教师的责任;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寓含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西安理工大学校训“祖国、荣誉、责任”,首都医科大学校训“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等等,这些校训都明确表达了学校的社会要求。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应该将个人奋斗的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校训激励学生们胸怀宽阔、志存高远,担当社会责任,做到平凡之中有伟大的追求,平静之中有强烈的责任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将个人所学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这些都刚好符合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

三、大学校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几点建议

1.校训反映的特色应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体现校训精神。校训作为高校大学生们立身处世、求知求学的行为规范,人们通过它可以了解学校、把握学校特色。由于办学的历史不同,治校风格和培养目标不同,以及学科与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各大学之间存在着共性之外的个性与特色。校训尽管凝练,但同样可以总结提炼出学校个性与自身特色,并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凝聚成立校兴学的宗旨,体现出大学校训的精神。另外,校训精神中所体现的道德修养、爱国情结和远大志向,对于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治学风格,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和激励效应。

2.通过各种宣传教育让校训精神人人皆知,形成共识。大学校训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意义就在于激励学生们继承学校传统,发扬学校精神。大学应围绕校训开展系列特色校园环境建设,诸如在校内重要建筑、标识、宣传品等载体上标记校训文字;在校园网站、校刊、宣传橱窗等多种宣传平台对校训的由来和内涵进行阐释;围绕校训精神对人生、事业的积极影响开展专题或特色活动,帮助大学生对校训有更深的认识。以无处不在的校训宣传浸润学生心灵,诠释并宣扬校训的精神内核,让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校训文化的熏陶,熟悉、掌握、理解校训的内容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最终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要切实加强校训的落实与践行,使校训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校训制定的目的是“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然而,有些学校把校训当作一个口号、一个标语,甚至是“人有我亦有”的时髦点缀。针对于此,笔者认为,校训必须立足于践行,把校训精神落实贯彻到诸多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活动中去,唯有如此学校才能真正影响和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激励他们自律向上,自觉成为校训的模范履行者。唯有如此,一个良好的校风、学风才会形成,才能使校训真正体现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不至于流于形式、成为摆设。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校训不仅应当挂在校园的醒目之处,更应当印刻在广大学生的心里,融入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血脉和灵魂,为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事业发展提供无穷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作为大学精神载体的校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注释]

①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辞海(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93.

②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869.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prn9hg02rexd.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