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今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它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强化储存的僵局,颠覆了教师垄断课堂整体信息源的权威,突破了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单维教学的困窘,越来越被教育专家所推崇,为一线教师普遍接纳、采用。
一、纪实:合作学习的现状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视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追求表面的时尚,为合作而合作,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1.合作学习=分组讨论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会把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分成不同的小组。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看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自“热烈”地讨论着,但不知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这样的小组合作虽然分组了,讨论了,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还容易养成学生不善于倾听的习惯。
2.合作学习=“兵”教“兵”
在各式各样的公开课、展示课及评比课中,我们经常发现在课堂交流环节中,当每个小组发表看法时,只听到小组中占有优势的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而其他学生各忙各的,根本就没有认真听,更很少参与其中。这种小组合作,优势学生包揽了一切,弱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甚至没有接受。这样的小组合作不仅不利于弱势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优势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究因:“伪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分析
1.缺乏组织,脱离讨论主题
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就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自行讨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其实学生的讨论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否则学生就会出现漫无边际的闲聊,教师觉得他们讨论得很“热烈”,实际上他们有的讨论早已脱离了主题。这种脱离主题的小组讨论,不仅学生无法对所学的知识展开讨论,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2.看重优等生,忽视弱势学生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表看法时,总是让每个小组中的优等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他们包揽了小组讨论的大部分成果。这些优等生在发言时,弱势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教师的做法无形中打压了弱势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将他们排斥在外。这让小组讨论变成了优等生的“独角戏”表演,这也不利于优势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实践:搭建小组合作平台,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种种误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作学习本身的积极意义,使合作学习变得低效。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避免这些误区,最大程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1.规划好小组合作成员,为小组合作奠定基础
(1)科学分组,培养骨干。要开展积极有效的讨论,须在一个完善的学习活动小组中进行。教师在熟悉学生的基础上,按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组合成一个个合作小组。其中每个合作小组由一个优等学生、两个中层学生和一个弱势学生构成。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共同活动、相互启发,优等学生能为弱势学生提供智力刺激,弱势学生能在不同的讨论中受到促进,变得积极并乐于动脑。每个团体活动的良好开展都离不开团体中的核心人物。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长是小组有效合作的关键,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氛围和质量。因此,数学教师要慧眼识珠,选拔和培养出优秀的小组长,使他们成长为小组中的“领头雁”。
(2)各司其职,随机提问。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事情做,各司其职,要摒除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惰性思想,要唤起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和主人公意识。教师在引导小组交流时,要随机提问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述自己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也要适时评价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及时给予表扬。在此基础上,要把更多的发言权向弱势学生倾斜,让他们能够有更多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增加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他们在小组合作中被动、落后的局面。
(3)授之以渔,传授技能。学生有效的合作还需要合作的技能,数学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交流、合作技能,使学生学会倾听,同时培养学生表达、接纳等合作技巧。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发言时要专心,表述自己意见的时候要紧扣中心,同时还应热心帮助有困难的成员。对其他同学的肯定要有诚心,在小组合作讨论时,也要自觉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听取别人发言时,要学会耐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如果有不同的看法,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2.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高效的合作应该是教师精选的、可以具体分解的内容,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合作任务。
(1)在学生认知发生冲突时,组织小组合作。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心智水平和学习的层次水平不同,决定着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想法会千差万别,由此而产生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争辩。这种争辩中常常表现出学生不同的个性思维水平,可以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讨论,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组织学生合作,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辩。
【案例1】在教学有关二月的天数时,我以王小明已经12岁了,但他只过了3个生日为题,请问王小明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以王小明的生日作为对二月知识理解的切人点,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冲突,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答案。我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争辩赛。在合作交流中,学生有的根据所学的二月天数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有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据理力争,最终在合作交流中正确理解闰年二月29天,平年28天。
以上的案例,通过设置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日问题,通过采用小组争辩赛的形式让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表述,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效度。
(2)在引入开放问题时,组织合作交流。开放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答案。课堂教学中适度地引入开放性习题,能够激发全体学生个性化地思考。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的讨论。
【案例2】在“找规律”的教学中,我出示一题:1、2、4、( )、( )、( )……要求学生在数字后面的括号中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有规律。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后,学生想到了多种不同方法。
生1: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依次为1、2、3、4、5……
生2:8、16、32……理由是前一个数的2倍为后一个数。
生3:1、2、4……理由是重复也是一种规律。
……
可以看出学生都沉浸在寻找规律的兴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兴趣,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个性思维成果。这样的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学生能够由此及彼思考出不同的答案,从而让数学课堂闪烁着个性思维的火花。
3.在大部分学生思维受阻时,组织学生合作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有可能会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解答的现象,这样的情况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案例3】曾经听过苏教版三年级《 观察物体 》一课的教学,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体会到一次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3个面。课堂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拿自己的数学书在小组中讨论“最多能够看到数学书的几个面”。学生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3个,有的说4个。这时教师让学生蒙上一只眼睛,再看一遍数学书,全班同学最终达成共识:“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前提条件是“从一个角度观察”。
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得出了双眼观察物体是从“两个角度”去观察,因此才看到物体的四个面。我们最多能够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必须具备前提条件“从一个角度观察。”
只有打破“伪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才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才可以得到充分激发,逻辑思维和交往能力才可以得到充分提高。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宁海中心小学,江苏 连云港,222243)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pnufne01undz.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