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ppt: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十五」-PPT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十五」

#专题·毛泽东诗词鉴赏#

上期精彩: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一」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二」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三」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四」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五」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六」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七」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八」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九」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十」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十一」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十二」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十三」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十四」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十五】

43.【毛泽东诗词赏析】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赏读】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繁忙的工作也难消除长江对他的魅力。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本诗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翻旧时民谣,组成流水对,娓娓叙来。先记写巡视的行踪和心情。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一种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

1975年5月3日,毛泽东在一次政治局会议快结束时,顺口念了一首民谣:“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然后解释《游泳》说:“我说‘才饮长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武昌鱼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现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间,叫什么县,我忘了,那个地方出鳊鱼。所以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孙权后来搬到南京,把武昌的木材下运南京,孙权是个能干的人。”三国时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这里诗人不露痕迹地运用上述两个古老歌谣,反映了两个城市风物的特色。饮水食鱼,本是生活琐事,但一经点化,便将质朴、亲切、愉快的情感传给了读者。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十个字,不但生动地交代了诗人自己南巡从长沙来到武汉的行踪,而且透露了在日理万机之中的满怀豪情,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今日得宽馀”是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对此次游泳的总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片的结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他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上两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有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总之,孔夫子这两句话的妙用,如此妥贴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词的下片又回到了眼前的实景,自然展开了长江建设的“宏图”。“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换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前片意脉,瞩目两岸景色:江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

44.【毛泽东诗词赏析】和周世钊同志



和周世钊同志

毛泽东


春江浩荡暂徘徊,

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

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

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

卅年仍到赫曦台。

【赏读】

1955年6月,诗人毛泽东来到长沙,6月20日这一天,阴雨绵绵,湘江水涨,但已六十二岁的毛泽东依然豪兴不减,他在一群早年旧友的陪伴下从河东猴子石下岸,在湘江中击水一个多小时,才在河西朱张渡上岸。游完泳后,又登上岳麓山。其中有一位是他早年的同学和好朋友,当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周世钊。后来,周世钊将自己所作的《七律·随从毛主席登岳麓山》及其它几首诗词寄呈毛主席。毛主席于当年10月4日回信说:“读大作各首甚有兴趣,奉和一律,尚祈指正。”

这首和诗情谊深长而又活泼隽永。作者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有信心,对前途充满信心,对朋友怀有深情。此诗在写景中抒情,借写景寄托寓意。其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屈曲宛转,读来似乎一览无余,品赏却又意味无穷。

诗人先从暮春初夏的长沙湘江畔风景写起。第一句“春江浩荡暂徘徊”,描写了诗人与友人一道畅游湘江的愉快心情。由于“风景这边独好”,诗人想在一江春水里再流连一会儿,好风景总是让人难以离去,让人徘徊流连的。

接着诗人“又踏层峰望眼开”,诗人一行人又登上了年轻时不知登临了多少遍的岳麓山,放眼望去,碧野绿水,风景青翠,视野开阔。然后三、四句细细描绘了远眺暮春风景的姿容。这是一种可见的但难以言表的美景,但在诗人笔下却写得轻松、自然、美不胜收。春风起于湘水中的橘子洲,和煦的春风吹着一圈圈波浪远去了,恰似唐诗中的“风吹浪不回”。“风起绿洲吹浪去”,那么什么又向诗人迎面扑来呢,依然是春风伴着细雨,从青青的碧野上吹送到岳麓山头诗人伫立眺望的地方,诗人不禁随口吟出:“雨从青野上山来”。这二行中“起、吹、去、从、上、来”六个动词用得简直犹如神助,妙不可言而灵动俱在。

前四句写完风景后,再由景到情,抒发感慨。第五、六句,写诗人及友人在山间把酒临风,畅叙友谊的情状。诗人似乎回到了年轻时代,他曾在湘江畔、橘子洲、岳麓山立下的誓言——理想与宏愿如今都一一兑现。诗人不禁又感到“今日得宽馀”的舒畅愉悦,与友人笑谈,信步山间或坐看风月。但就在诗人觉得幸福(享受友情的幸福)的同时,却不由得想到了他早年另一个挚友萧瑜。他曾与诗人多次在湖南境内“游学”,并共同发起新民学会,萧瑜还任过总干事。后来他同毛主席在如何改造中国和世界的观点上发生了重大分歧。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道路。后来,他又投奔了国民党,当了国民党的官。最后他沦落到盗卖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并携款逃往国外。解放后一直侨居海外,后定居并客死于乌拉圭。一想到这位年轻时代也曾有过理想和抱负的朋友,如今却落得这个下场,诗人不觉吟道:“域外鸡虫事可哀”。

最后二行是典型的毛诗中结尾时爱流露的昂扬之声。诗人劝勉大家但更重要的是劝勉自己。不要感叹青春年华这么容易流逝,要想想我们曾经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啊,虽然时光飞逝,转眼我们都老了,但老人更应发奋而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是吗?30年后的今天,我们又登临了岳麓山上的赫曦台。而这30年中,中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旧貌换新颜”。诗人在最后一行中将心情调整到了最佳处。早年的理想终得以实现,诗人以一派王者风范又登上了赫曦台并遥望“江山如此多娇”,遥想今后更加轰轰烈烈的人生及斗争。全诗在此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余韵。

45.【毛泽东诗词赏析】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赏读】

这首词是毛泽东1954年夏天在北戴河雨天观海之作,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许取材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接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词的下阕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豪放、威猛英武的性格特征。“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两句,由思古幽情回到现实中。“萧瑟秋风”承“遗篇”写出,因为“遗篇”中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样的句子。“今又是”,是说秋风萧瑟今天依旧,似乎同魏武帝那时的萧瑟秋风一样。“换了人间”是说尽管萧瑟秋风相似,但人类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四个字融进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也是对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的歌颂。

综观全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这首词的特色。上阕主要写景,但间有抒情,如“知向谁边?”就倾注了作者对渔民的关心之情。下阕先抒怀古之情,从“往事越千年”起,然后赞今。写往事是为了更好地抚今事,也就是用历史来衬托现实。可见时代不同人们的政治意向与思想境界也不同,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较之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不过是沧海一粟而矣。

未完待续······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zhuan-ti-mao-ze-dong-shi-ci-shang-xi-shi-wu.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