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林:你用12年时间创作了太极三部曲,可谓一脉相承,紧密相连,层层递进,这应该算是一个长篇的艺术作品。
李英杰:太极三部曲的创作植根于我自身生活工作的生命体验以及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我在学生时代就痴迷书法艺术,喜欢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从大学时开始接触摄影,买了我的第一台相机拍摄记录生活。参加工作以后,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许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拍一些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题材和专题。
在不断发掘、拍摄和思考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应该聚焦于一个题材,下功夫去拍摄,尽可能拍到极致。我认为,太极拳是中国的标志,拍摄太极拳更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刚开始拍摄太极拳,也拍摄了很多记录性的照片,但总是感觉不得其法,太极精深博大,太极拳最重要的是“气”,这是一种能量,如何用摄影表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韵与力道呢?我也尝试了很多拍摄方式,比如在雾气或月光下拍摄,用频闪的方法拍,之后逐步摸索出用长时间曝光的方式拍摄记录太极行拳的运动轨迹,把太极拳的生命力能量记录下来,这就是太极系列的第一部《太极拳》的创作。
第二部《太极图》我以太极拳为物化载体来表现太极文化,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太极图给了我启发,太极图以半阴半阳相互流转的极简图式呈现出了宇宙最基本的两种力量相应相生的运动规律。图式形简意赅,微言大义。我希望自己的拍摄不只是局限在描述太极拳的外在特征,而是能够将太极文化内在的东西视觉化。用太极的思维方法拍摄太极的阴阳变幻,用黑白影像诠释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太极系列第二部太极图的创作思路。之后我把精力都用在了对河洛文明的研读与《河洛象》的创作上。自2015至2020年,我又用了6年时间完成了《河洛象》的创作,借助河图洛书,表达了我对宇宙空间、生命起源的探索与哲学思考。三部曲式的创作对我来说,是个人生活体会与艺术思考的总结,也是我摄影生涯的三次跨越。
田相洁:河图、洛书是怎样激发你创作的,《河洛象》具体拍摄是怎样实现的?
李英杰:《河洛象》的创作,受到河图、洛书的启示。河图、洛书是古人对天地自然、宇宙时空、地理认知,以及自身存在的切身观察与感悟。在晴朗无云的夜晚,我时常仰望星空冥想:宇宙因何而起、又将何往?我希望能够以自然中的山水风景为介质,通过摄影抒发我对自然和生命的体悟,表达我所理解的宇宙观,照片中的内容都是从自然中取材直接拍摄的。我带着相机出河洛,赴南海,探西藏,登喜马拉雅山、太行山、昆仑山等,远至芬兰、冰岛、俄罗斯、欧洲,遵循传统文化之道,以科学为佐证,拍摄星空、云海、流水等景象,与天地自然对话。从天空的俯瞰到贴近物象的观察,力求每一幅图像都能具备关于宇宙的视觉意义:一座山峰、一条江河、一颗水滴、一粒尘埃……希图打破人类视觉观看的局限,将我的思考融入抽象艺术的创作中。
李德林:你的拍摄与你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有关,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自信,用影像来讲中国故事。
李英杰:河洛地区是指黄河中游嵩山地区及洛水流域,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河洛文化区域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也被称为“河洛文化圈”。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太极、河洛文化根植于中原核心地带,但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外延,绝非局限在河洛地域之内,它所涵盖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河图、洛书与太极图是中国文化的标识性图腾,河洛地区丰厚的文化积淀滋润着我的创作,《河洛象》的创作从河洛地区出发,受河洛文化启迪,是一次宇宙探索的精神之旅,可以算是一次文化溯源的寻根之旅。我特别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图像,抒写和体味河洛文化的诗意历史、原始图腾的宗教精神以及本源哲理的时代意义,这种时代意义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也预示着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作者简介
李英杰,著名摄影家,1963出生于河南鄢陵县,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长期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摄影呈现,先后出版8部摄影专集。作品曾在美国、法国、俄罗斯、泰国等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艺术机构收藏。
来源丨选自《中国摄影家》杂志2022年第8期,原文标题《影像从心 以形悟道——访摄影家李英杰》,摄影/李英杰,采访/李德林、田相洁。
声明丨本文所刊载内容,版权均为《中国摄影家》杂志所有,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刊联系。
编辑丨田相洁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she-ying-zuo-pin-shang-xi-gun-li-ying-jie-tai-ji-san-bu-qu.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