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纪昀(yún)(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由翰杯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的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临:靠近。
2.河干(gān):河边。
3.山门:寺庙的大门。
4.圮(pǐ):倒塌。
5.并:一起。
6.焉:于此,在那里。
7.阅:经过,过了。
8.余:多。
9.岁:年。
10.求:寻找。
11.竟:终于,到底。
12.以为:认为。
13.棹(zhào):划船。
14.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你们。
17.究:推究。
18.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9.是:这。 (是非木杮)
20.木杮(fèi):削下的木片。
21.暴涨:指洪水。暴,突然。
22.湮(yān):埋没。
23.颠:通“癫”,疯狂。
24.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25.啮(niè):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6.坎穴:坑洞。
27.不已:不停止。
28.溯(sù)流:逆流。
29.臆断:主观地判断。
重点虚词
1.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渐沉渐深耳)
2.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盖石性坚重)
3.如:依照。 (如其言)
4.但:只。 (但知其一)
通假字
1.钯:通“耙”,农具。 (曳铁钯)
2.颠:通“癫”,疯狂。 (不亦颠乎)
古今异义
1.耳
古义:罢了。 (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
3.并
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4.阅
古义:经过,过了。 (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5.是
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杮)
今义:判断词,是。
6.已
古义:停止。 (转转不已)
今义:已经。
一词多义
1.为
介词,被。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成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一老河兵闻之)
助词,的。 (其反激之力)
代词,石兽。 (求之地中)
词类活用
1.棹:船桨,这里指划船,名词用作动词。 (棹数小舟)
2.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重点句式
1.省略句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寺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
求之地中。 (“地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2.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译为“被”)
3.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考题例析
1.(2015•山东青岛中考)下面画线的语句在表达上存在问题,请加以修改。
一根稻草丢在大街上一文不值,绑在大白菜上就可以卖白菜的价格,绑在大闸蟹上又可以卖出大闸蟹的价格。想想这些,谁能否认位置不可以对价值产生影响呢?
修改后的句子:
2.(2015•湖南株洲中考)
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使(刺史)检有实,旌表门闾。
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鸟争来食之。其后数如此,鸟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红的词。
①群鸟争来食之 ②其后数如此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3)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解析:1.此题考查辨析或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句的问题是在反问句中否定词语使用不当,根据语意,应该只能有一个否定词。答案:想想这些,谁能否认位置可以对价值产生影响呢?
2.此题考查文言语段的分析,考点包括文言词语的解释、句子翻译及对相关内容的理解。(1)考查对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实词的积累是培养文言能力的基础,理解是要联系原句,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食”是动词吃。 答案:①吃 ②多次,屡次。
(2)考查理解或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并且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要准确、流畅、表意清楚。注意“竞、非、灵”关键词语的翻译。 答案示例:(群鸟)没有飞落下来聚集在他家庭院的,并不是飞鸟有灵性,被孝子所感动。
(3)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文段,了解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主要内容即可,根据事实真相,写出主旨即可。 答案示例:内容:本文叙述了郭纯在母亲去世后痛哭时,在地上撒饼引来群鸟,以至于让官府以为是孝心感动了上天的故事。主旨:抨击了伪孝的虚假行为。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这则文言小说,通过写寺僧寻石兽的过程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推求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然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切不可仅仅根据自己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和一般常理而主观臆断。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层层铺垫,叙议结合。
本文先叙写故事,再结合故事发表议论,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层层铺垫,使故事极富吸引力。首先,写寺僧寻石兽未果,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表达对自己看法的自信。这时,作者笔锋一转,从旁杀出个“程咬金”——老河兵来,通过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讲学家的“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结尾,作者水到渠成,由讲故事到点评,画龙点睛般的一句议论,收束全文,揭示了题旨。文章故事曲折,短小精悍,叙议结合,脉络分明,层层铺垫,结构严密,余味无穷。
2.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心理。
讲学家的“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流露出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对自身的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而老河兵的“笑曰”“不更颠乎”透出他对讲学家的否定,展现了老河兵沉着自信的心理。
3.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了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把握重点
1.想一想,寺僧们为什么选择寻找沉于水中的石兽,而不是重新再塑一对石兽?
一来,一般寺庙门前的石兽多为“镇宝兽”,有祥瑞之意。文中的寺庙在河岸旁,在寺僧心中,此二石兽可能有“镇水”的作用,有其特殊意义。二来,从“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可知寺庙经久失修,且“阅十余岁”寺僧才募得钱财重修寺庙,可见寺僧们囊中羞涩,除了重修石兽这一选择外,没有多余的财力塑新石兽。
2.请用原文回答:讲学家认为寺僧不可能找到石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讲学家和老河兵得出的石兽所在地的结论分别是什么?
根本原因:尔辈不能究物理。讲学家的结论: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的结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因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他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性,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多年的经验结合起来分析,自然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4.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5.如何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Seventh%20Grade%20Chinese%20Volume%202%20Lesson%2017%20Stone%20Beast%20in%20the%20River%20synchronous%20text%20knowledge%20explanation.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