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推教育蝶变
——陇南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走笔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根据电子班牌显示的课程安排,记者走进了陇南市武都区东江初级中学的地理课堂。
教室里,每个学生的桌面都摆着一台平板电脑,课本上的地形图同步到平板电脑屏幕中,放大、缩小,清晰明了。随后,与该地形图相关题目在平板电脑屏幕弹出,学生们“即学即测”,并举手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该校近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校长孙文敏回忆,几年前,自己刚来这里工作时,学生们见到她显得很拘束,不爱说话,无论在课间还是课堂上。
2015年,这所学校教学质量在陇南市排名第147;2021年,排名提升至全市第11。
“这些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也是。”孙文敏说,学生们更加自信、阳光,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有所提升。
这一切,都得益于教育信息化。
2018年,学校开始推进信息化建设,先是排课、阅卷、成绩分析系统,以及后勤管理、教师办公系统等,减轻了管理负担,老师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上。
围绕“自导式教学”理念,该校让学生们借助移动终端和陇南市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大量学习资源,加强自主分析思考,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来到陇南市武都区城关小学,投影仪、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等,广泛运用于多学科课堂教学中——
计算机课,每位学生将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故事制作成幻灯片进行展示分享,有金丝猴、大熊猫,也有《水浒传》《西游记》等,涉及内容丰富。
美术课,学生们按照屏幕上展示的示例范画和作画技巧,在各自的画板前尽情创作。老师则腾出手来,在旁一一仔细指导。
数学课,学完概念公式后,学生们的平板电脑推出了相关练习题目。没过多久,全班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已经统计完毕,老师围绕易错选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该校校长杨高社介绍,“小组合作+平板教学”模式、线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加强了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精准的数据分析,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武都区城关小学师机比为1∶1,生机比为12∶1;“智慧教育云平台”教师注册率达到100%,学生注册率达到98%以上。信息化教学设备、云平台的完善,使该校教师备课、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大有提升。
教育信息化也推动幼儿园更加“智慧”。
陇南市武都区幼儿园18个教学班,均配备了电子班牌、专线网络,进行联网教学。
在园门口,机器人测温保障每一位幼儿健康入园;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希沃一体机联网教学为幼儿打开观察世界的窗户;在创客教室和科学探究室,“互联网+教育”给幼儿们进行科创启蒙,激发起求知的乐趣。
“师生考勤、请假记录、园所通知、班级动态、营养食谱等内容全部‘上网’,家长们可以‘云端’见证幼儿的点滴成长。”园长王小琴说。
这是陇南市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当地把加快教育信息化作为“破瓶颈、补短板、促均衡、提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强大助推器,以满足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需求愿望。
运用政府主导、项目支撑、市场运作等方式,陇南市逐步实现了云网端一体化建设。
目前,陇南市小学、初中和高中生机比分别为10∶1、7.2∶1、10.4∶1,师机比为1.7∶1。建成了284间录播教室、137个教师专用电子备课室、342个“班班通”示范教室、1.1万间多媒体教室、29所同步互动课堂样板校、671个小学科学信息化实验室、87个创客多功能教室。同时,陇南市“班班通”设备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含村小、教学点)接入教育城域网,全市1040所学校、2.7万名教师和23.8万名学生注册陇南市智慧教育云平台。
全市98所城镇学校还通过“专递课堂”方式结对帮扶216个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解决了农村学校学生“吃不上”的问题;推广103所优质学校带230多所薄弱学校的“一校带多校”模式,解决了部分薄弱校学生“吃不好”的问题;推进“名校网络课堂”,该市14所高中的70个教学班与省市外名校开通远程同步互动课堂,解决了部分学生课堂“吃不饱”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让更多孩子看到山外的风景。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定能进一步推动陇南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陇南市教育局副局长张翼说。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Informatization%20boosts%20educational%20changesThe%20development%20of%20educational%20informatization%20in%20Longnan%20City.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