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6年书籍封面上的行书字体:排列方式、色彩及图文关系-图片素材模板推荐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1949—1966年书籍封面上的行书字体:排列方式、色彩及图文关系

在1949年至1966年期间,中国书籍封面上的行书字体呈现了独特的排列方式、色彩和图文关系。与晚清民国时期相比,这些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排列方式:传统的书籍封面文字往往采用竖排或横排形式,而1949年至1966年期间的书籍封面上的行书字体更倾向于采用横排方式。这种横排的排列方式使得书名或者作者名更加直观、易读。 2. 色彩:在这个时期,书籍封面上的行书字体常常使用单色或双色的配色方案。黑色是主要的使用颜色,它给人一种稳重、庄重的感觉。有时候也会使用红色作为装饰或突出重要信息,以增加视觉效果。

此文章为原创内容,引用转载请留言。

1949-1966年中国书籍封面上的文字在排列方式、色彩及图文关系方面,与晚清民国相比,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晚清及中国古代书籍封面的文字,无论是印刷字还是书法字,基本都是竖排,其主要因为中国古代书籍的书写方式是由上而下,从右向左。这种书写方式是缘于造纸术发明前,古人在窄长的简牍上写字,只能从上往下书写。当将简牍用绳串起来制成简册,并用右手写字时,左手向左展开简册,久之便形成了自上而下,从右向左的书写习惯。

           

《睡虎地秦简》 秦

以中国古代线装书为例,线装书发展到清代已相当成熟,尤其是清内府的线装书,无论材料还是装帧都十分精美。为了象征帝王的权利与地位,封面多用黄色,如《钦定续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线装书籍封面上的行书在色彩以单一色为主,基本为黑色,如《礼记》。在图文关系上,线装书在封面上除了题签外,通常没有图像或图案纹饰,因此文字成为封面传达信息和艺术表现的主要元素。


《钦定续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 清

                  

《礼记》  


1921—1949年的中华民国是一个历史更迭、中西思想碰撞、传统社会发生变革的时代。就书籍装帧而言,民国书籍一方面延续了线装书的装帧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西方的影响,有了越来越多的平装书并逐渐成为书籍的主流形式。随之,书籍封面也开始由古代的题签式向近现代的封面形式演变。民国书籍封面的文字一方面继续沿用包括行书在内的书法字体,如蔡元培题写的《伏园游记》书名,另一方面封面上开始大量出现艺术家自行创作的艺术字。


《教子图说》1941  

《伏园游记》1926 

《抗争》1928

《灵飞集》1939

    

《美文集》1944

在色彩方面,民国书籍封面文字不再以单一颜色为主,开始运用色彩的搭配丰富封面的视觉性,最常见的有黑、红、黄、绿等颜色。如张光宇1934年为《万象》杂志第3期设计的封面,刊名文字的颜色黄白相间,富于变幻。即使是书法字体,颜色也不再单一地使用黑色,开始有红色、白色等,如《饥饿的郭素娥》《人物杂志》等,反映出民国时期人们已开始将书法字和墨色之间的紧密关系逐渐分离开来,更加注重彩色在封面中的视觉效果,这是民国书籍封面书法字体使用中的一个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赋予书法字体新的艺术魅力。

 

《万象》(张光宇封面设计)1934


《饥饿的郭素娥》1943 


《人物杂志》1946

在图文布局方面,一些民国书籍封面凸显图像及装饰元素的视觉效果,显现出全新的现代风格。也有一些封面延用传统设计,如《鲁迅自选集》,封面用了古代题签形式,但在位置安排上,将题签放到封面中心偏右侧,并增加其他装饰与题签相连接,反映了传统形式的变化。


《鲁迅自选集》1933 


1949年后新中国的书籍封面上,印刷字与书法字都被大量使用。在书法字体中,行书字体被广泛应用,在文学艺术类书籍封面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建国后书籍封面的字体排列呈现出竖排和横排两种情况。这种情形在民国时已经出现。当仿照古代排列方式时,字体为竖排,如《历代中国画学著述录目》。当字体横排时,建国初期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右向左横排的传统式,一种是新式从左向右横排,但逐渐统一为从左向右。《光明日报》在1955年元旦,发行了全国第一份文字从左向右横排的报纸,此后大量书籍报刊开始采取横排方式。


《历代中国画学著述录目》1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学习问答》1950  


《隋书求是》1958

 

建国后书籍封面行书字体在用色方面,主要以黑色、红色为主。黑色是书籍封面字体中最常见的颜色。无论在民国还是1949年后,当书法字体在书籍封面中使用时,以黑色最为普遍,体现了古代书法艺术对墨色美追求的延续。当书籍封面是没有图像和装饰的素封面时,书法字体兼具信息传达与艺术表现的功能,黑色书法字借助自身的深沉内敛,赋予书籍封面独特的艺术气息。如《河山集》的书籍封面,潇洒大气的行书字体以寥寥数根线条,气压整个封面。封面上的留白占据了主要部分,具有空灵美,体现了“知黑守白,计白当黑”的传统审美理念。

 

《河山集》1963  

敌后武工队1958  

烈火金钢1958  

《战斗的青春》1959 

封面文字的颜色是表达情感和传递书籍内涵的重要载体。1949后书籍封面上红色的运用常常具有政治性涵义,如《刘志丹》《秋瑾集》的封面行书字体都使用了红色,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激情与热血。建国初期书籍封面上的色彩并不丰富,但用色强烈鲜艳,传达出这一时期中国书籍文化单纯鲜明的色彩特征。 

     

《刘志丹》1958  

 《秋瑾集》1960

在1949年后的书籍封面上,虽然只有文字的素封面并不罕见,但图文组合的设计风格更为普遍。这一时期封面上行书字体与图像的布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图文分隔,另一种是图文相交。从图文分隔看,如《曲艺论集》,封面上的行书书名将植物花卉图案分割开来,使封面纵向具有层次感。从图文相交看,如《友谊之歌》,行书文字位于封面中间,与封面上部延伸下来的线条有部分相交,这样的图文处理把文字和图像巧妙自然地连接到一起。也有文字与图像完全重叠融合的情况,可视为图文相交的特殊状况,如《大风歌》,行书文字融入到图像中,使文图都有动感活泼的效果,二者的关系生动自然,相得益彰。总之,1949年后书籍封面上的行书字体在延续传统表现方式的同时,也表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呈现出独特的书籍视觉形象。  

 

《曲艺论集》 1958 

《友谊歌》1959


 《大风歌》1964

 

参考文献:

1.万长林.新中国“十七年”书籍设计艺术的视觉特征.艺术视角.2011.6.
2.杨帆.书籍封面的字体编排与设计研究.河北科技大学.2012.3.
3.武凡.探析字体排版对阅读的影响.艺术空间.2015.7.
4. 徐岚.浅议中国书法字体对汉字标志设计的影响.美术时空.2011.5.

END


 



 往期回顾 



繁简之变:新中国书籍封面上的简体汉字与繁体书法字

字里乾坤:1949-1966年书法字体在书籍封面中的应用

◀又红又亮:1966—1976年“红宝书”与“样板戏”书籍的封面字体

印刷与字体:1966—1976年书籍封面的字体设计与印刷工艺




文:寇艺新

图:来源网络与个人拍摄

排版:李玉冰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Cursive%20script%20fonts%20on%20book%20covers%20from%201949%20to%201966%20arrangement%20color%20and%20relationship%20between%20graphics%20and%20text.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